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小题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 2019年04月17日 )
1.根据选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_____①和_____②的事例,从反面有力地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③的观点,和前文形成了对比论证。
3.文章第⑥段能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阅读闫晗的《怎样才算认识一朵花》(有删改),完成后面小题
①近两年,博物学突然火起来,连带着各色识图软件,不知道花的名字不要紧,手机拍下一张照片,上传至软件,立即就会出现其学名。时代在进步,技术带来诸多便利。可怎样才算真的认识一朵花呢?
②现在是个流行二手“知识胶囊”的时代,有人替你读书,替你思考,把简单粗暴的结果告诉你。读了某篇书评,你就以为了解了整本书;听了几分钟电影解析,就有了与人聊天的谈资;别人的观点很新奇,你就被投喂得心满意足。可是,你真的跟它们建立连接,拥有它们了吗?(A)
③植物和人一样,你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就算了解他了吗?哪怕是生活在周围的熟人,有些也不过是点头之交。他们的个性、喜好、热气腾腾的生活或是光鲜和苟且,我们都一无所知,有的只是相遇时无关紧要的一句寒暄。(B)
④那些写植物写得好的文章,大都掺杂着人生体验和领悟,作者与那些花草有一些私人的故事,关于童年、故乡、城市、风土人情,甚至友情和爱情。这样才算认识和了解它们,跟它们拥有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关系。写美食的文章也一样,通过一种食物,我们想看到的往往是爱、温暖、慰藉和自己的人生。(C)
⑤大数据带给我们很多信息,众多人的爱好、品位在商家那里有了判断,你被大多数人代表和选择了。小学生都可以用大数据分析苏轼了,看上去很新潮。可没有人能代替你的感受,个人的记忆博物馆是无法被平均、被量化的。(D)
⑥就像你与那些植物的关联,你与身边一个又一个人交换过的能量、拥有的故事、经历过的陪伴一样,有无限的细节和微妙的感受,藏在某个地方。可能表达不出来,但是你知道,它们真实存在着,而且无比重要。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说说本文第③段在说明方法上的特点及其作用。
3.以下材料放在哪一处最合适?(填字母)为什么?
材料:那些电影被剥离了配乐、光影的魔术,只留下一个简单的故事框架;那些名著的细节、人物对白你看不到,只有别人的印象和评价,而缺乏自己感性的、直观的经验。
放在(_______)处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冯谖①为孟尝君驱而之薛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③。券遍合,起,矫命④,以责⑤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注)①冯谖(xuān):齐国游说之士,孟尝君的门客。②薛:孟尝君的领地。③券:借契。④矫命:假托(孟尝君的)命令。⑤责:通“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悉来合券(_______________)
②以责赐诸民(_______________)
③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_____________)
④孟尝君不说(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与“晨而求见”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B.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C.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 君 有 区 区 之 薛
4.翻译下列句子。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5.结合选文,说说划线句子加点的 “义”指什么。
阅读李商隐的诗歌《北青萝》,完成后面小题
残阳西入崦①,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②。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注)①崦(淹):日没的地方。②一枝藤:指诗中孤僧用的手杖。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时当红日初升,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的僧人。
B.颔联二句写景而兼记行踪,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言简意丰,蕴藏极富,堪称妙笔。
C.颈联“独”字与首联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磬。
D.诗人先写出访,次写途中,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
2.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僧人的形象。
3.尾联流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仿照示例补充活动形式
示例:自强人物图片展
形式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华家庭条件优越,他认为现在条件这么好,没必要太过于自强自立,要享受生活。你作为他的同学,应该怎样劝说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长为推荐的“最美自强少年”撰写了一份事迹介绍,你发现他的表述中有两处语病,请你修改。
有两处语病的表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深信只有保持一颗执着追求、奋发向上的心,就会在自己的人生画卷上书写出美丽的篇章。
你修改后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1)艾青是中国现当代诗人,《________》是他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20 世纪30 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_________”。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_”的歌手。
(2)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______)
A.艾青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地主家庭,后来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活动,曾被捕入狱。
B.擅长绘画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赞美“雪”这一神奇的物质,赞美“雪”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雪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
D.艾青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是在1978年以后,《鱼化石》《光的赞歌》就写在这一时期。
E.“忧郁”是渗透了诗人艾青的灵魂,一方面与他的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与时代有关,这种忧郁体现了他消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