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沉浸”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

请以“沉浸”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

 

范文: 沉浸 有人说:“当永恒的爱被发觉时,那便是最感动的。”然而我却认为一瞬间的感动同样让人铭记,那一天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动了,沉浸其中不想醒来。 我家门前的那条平坦的小路因施工而凹凸不平,地面与地面能够相望甚远。一次,我去路边的超市买一些东西,一路上像跨越壕沟似的,越过那“分离”的地面。走出超市,又和来前一样,大步流星的从多个“岛屿”上踏过。到达对岸后,刚想起步回家,听见耳旁传来了小孩那稚嫩的童声:“奶奶!奶奶!我要吃棒棒糖!”“好,好,好,奶奶给你去买,你在这边待着。”慈祥的话语随即响起。我不禁产生了兴趣回头看看那一对祖孙。可同时,我不禁为那位奶奶担心起来。那深长的裂缝,对于这样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是不可能走过的,她怎么办? 的确,我的设想没有错,那位奶奶蹒跚的来到那最深最宽的裂缝前停住了,她犹豫了,似乎在不断揣摩是否能走过去,可这几乎办不到,因为那柏油黑的裂缝此刻多么狂妄,它似乎嘲笑着那苍颜的老人,问她能不能过来。黑色与老人的白发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冲击。这时,她已经站立了有一会儿的时间,我想她肯定会回头吧,于是,转身起步。可此时老人动了,只见她试探性的伸出右脚,悬在了空中,接着缓缓的却又有力地踩到了间隙的低端,然后,一小步一小步地挪动着……可我却渐渐看不清了,视野模糊了,只感觉到一道白色的刺眼的光射入眼球,我轻轻地说了声:“好刺眼的光啊。”其实我知道那一束光是老人的爱,是每一个长辈对于后辈真正的情感啊!这一种爱使得世间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在面临艰险时奋力的毫不犹豫的选择迈出第一步,爱的第一步,即使深知,迈出第一步后,对岸也许会是死亡。真的,那一步,那一刻,我感动了! 老人依然穿过那一个个的间隙,可那间隙那么渺小,在爱的面前那么微不足道。我抹去了眼角留下的最后一滴眼泪,可我没有忘记那一刻的感动,因为当泪水划过时,它流经的地方便永远记载着一句话:爱,让我在那一刻,感动了,沉浸其中不想醒来! 【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单词成题,“沉浸”意思是浸泡,浸入水中,多比喻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创作本文,可以从生活中取材,选取自己沉浸于某种境界或情感中难以自拔的场面进行描写,表现自己在沉浸中获得的感悟与启迪。一定要写出真情实感,做到以情动人。可以写作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文首以题记的形式点明题旨,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围绕自己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情感中的经历展开故事情节,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本文一定要从一个小的角度出发,重点写一个细节,一个情节,然后把它写深、写透,要注意捕捉那些闪光的细节,写出真切的体会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四两拨千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王秋珍的《奶奶的玉簪子》,完成后面小题

①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

②那个玉簪子,是当年奶奶的爸爸送给奶奶的妈妈的定情信物,奶奶一直视之如命。每天早上,奶奶再忙都会把发髻梳得一丝不乱。玉簪子被奶奶摸得日益剔透,散发着温润的光。它安安稳稳地插在奶奶的发髻上,就像奶奶平静的生活。

③丢了玉簪子,就是丢了奶奶的命。

④奶奶终日愁眉紧锁。

⑤爷爷帮奶奶找了这头翻了那头。“咱们眼睛花了记性差了,还是叫儿子找吧。小时候,他找东西可机灵了。”奶奶茫然而凄切的眼神,让爷爷心痛。爷爷想不出别的法子,就几次三番地给父亲打电话。

⑥三年不回家的父亲回家了。

⑦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父亲宽慰道:“妈,玉簪子会找回来的。”

⑧奶奶拉住父亲的手,就像拉住了救命稻草。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父亲让奶奶好好回忆,回忆玉簪子丢之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

⑨父亲跟着奶奶来到了田野。

⑩田垄上,奶奶种的扁豆开花了,它们仰着小鸟一样的嘴巴,好像在和奶奶说话。奶奶轻轻地碰了碰它们的小脑袋说:“两天不见,又长大了。”父亲蹲下身,拨弄起扁豆。也许奶奶和扁豆聊天的时候,玉簪子掉了下来。奶奶看着父亲的侧影说:“小时候,你不爱吃扁豆,却爱画扁豆花。我就买了个大花盆,把扁豆种在家门口。”父亲哦了一声,直起身来,看着扁豆花,似乎想起了久远的时光。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奶奶带父亲来到空心菜前。奶奶问:“还记得那个空心菜的故事吗?”父亲站在陌生的土地上,拨弄着和他生分的空心菜说:“记得记得。狐狸精妲己在纣王面前进谗言,要宰相比干挖心表忠诚。比干临死前,姜子牙给了他一道符,教他挖心后,将符贴于胸口,立即策马飞奔,不要回头,即使无心也不会死。比干照做了,没想到中途遇到一个妇人,在叫卖空心菜。比干好奇地一回头,立刻摔下马死了。”

⑫奶奶点了点头,说:“小时候,你最爱看小人书。”奶奶老了,也许,她只想陷进回忆,徜徉老时光了。

⑬奶奶又带着父亲来到了老房子。老房子并不住人,但奶奶还是经常要去走走。二楼放着奶奶的织布机。这些年,奶奶并不用它了,可她还是经常要上去擦拭一番。父亲埋头细细地查找,织布机的上上下下、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奶奶在一边絮絮叨叨:“咱们东阳的土布很有名,你以前盖的荷花被就是我在这儿织的。”父亲不由得感叹道:“想不到一晃就这么多年了。”

⑭在织布机边上,父亲发现了一个樟木箱子。箱子一尘不染,铜环上还泛着光,显然是有人经常要打开它。玉簪子会不会遗落在里边?父亲打开了樟木箱,他的眼睛突然定住了。他看到了什么?

⑮一只已经缺脚的弹弓、一个早已褪色的风车、一叠发黄的小人书……还有涂鸦着很多扁豆花的画。

⑯奶奶正要开口,父亲抢了先:“就是用这把弹弓,我打破了人家的玻璃。是您带我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这个风车,是有一次赶会场时看见的,我很喜欢,您就省下了自己的午餐钱……”父亲说着说着,眼睛有些发涩了。

⑰父亲闭了闭眼睛,稳了稳情绪,继续翻找。他的眼睛又一次定住了。

⑱他看到了什么?

⑲一只玉簪子!一只剔透的玉簪子!

⑳奶奶的玉簪子就这样被父亲找到了。奶奶的精气神全回来了。

㉑如今,当奶奶和我讲起这个故事,我总是问:玉簪子怎么会掉到樟木箱子里?为什么以前总也找不到?

㉒奶奶总是笑而不语。这时,在一旁的父亲总是挠了挠头皮。

1.结合文章,按要求填写下表。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奶奶的玉簪子不见了!”这是全文的总起句,这一句用的是叹号,用叹号有强调的意味,还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B.作者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描写方法,塑造了奶奶的形象,从而体现了文章的主题。

C.“见到父亲,奶奶的眼泪唰地下来了。”这是一处生动的细节描写。奶奶思念父亲心切,终于见到父亲了,眼泪便忍不住一下子流了下来,奶奶这是喜极而泣。

D.奶奶带父亲找玉簪子,从扁豆地到菜地,再到老房子。一路上奶奶叨念着父亲小时候的事情,这从侧面反映,奶奶视簪子如命,丢了玉簪子就好像丢了魂儿一样。

3.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

(1)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⑧段中的加点词语的理解。

奶奶的眼神一遍遍地抚摸父亲,生怕他会长了翅膀飞走。

(2)简要分析第(11)段划线句子的作用。

走进菜地,一畦畦的菜好热闹呀。它们被奶奶伺候得像她的发髻一样,整整齐齐,乖巧听话。

4.说说文章标题“奶奶的玉簪子”的作用。

5.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这在穷人家是最大的罪恶……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开往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了。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第②段与链接材料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分析其设计及用意的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本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小题

①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绵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振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③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纵然信誓旦旦、巧舌如簧,由于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④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情动于衷、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⑤反过来看,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甚至造成误解、触发矛盾。现实中,有的干部一讲话,群众便皱眉摇头,原因何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讲话内容干瘪、细咂无味,要么是脱离实践的空话套话,要么是违背情理的废话假话。譬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牍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再如,发生安全事故,人们最关切的是伤亡情况和救援进展动态,个别地方的新闻发布却大篇幅着墨于“地方领导重视”,缺少事件本身的信息。凡此种种,消解的都是群众的信任。

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当然,强调善用语言,也并不是提倡夸夸其谈,更不是否定行动的力量、落实的价值。语言是行动的影子,行动是语言的土壤。挖掘语言的宝藏,品味言语的艺术,有助于更好传递信息、交流意见、沟通情感,也必将推动行之有恒、行之有格、行之有效。从这个角度来说,从真理中汲取营养,在信仰中涵养定力,于情感中激发共鸣,有利于激发语言的力量,最终做到知行合一、言行并举。

(选自《人民日报》 2019年04月17日 )

1.根据选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__________的事例,从反面有力地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和前文形成了对比论证。

3.文章第⑥段能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闫晗的《怎样才算认识一朵花》(有删改),完成后面小题

①近两年,博物学突然火起来,连带着各色识图软件,不知道花的名字不要紧,手机拍下一张照片,上传至软件,立即就会出现其学名。时代在进步,技术带来诸多便利。可怎样才算真的认识一朵花呢?

②现在是个流行二手“知识胶囊”的时代,有人替你读书,替你思考,把简单粗暴的结果告诉你。读了某篇书评,你就以为了解了整本书;听了几分钟电影解析,就有了与人聊天的谈资;别人的观点很新奇,你就被投喂得心满意足。可是,你真的跟它们建立连接,拥有它们了吗?(A)

③植物和人一样,你记住一个人的名字就算了解他了吗?哪怕是生活在周围的熟人,有些也不过是点头之交。他们的个性、喜好、热气腾腾的生活或是光鲜和苟且,我们都一无所知,有的只是相遇时无关紧要的一句寒暄。(B)

④那些写植物写得好的文章,大都掺杂着人生体验和领悟,作者与那些花草有一些私人的故事,关于童年、故乡、城市、风土人情,甚至友情和爱情。这样才算认识和了解它们,跟它们拥有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关系。写美食的文章也一样,通过一种食物,我们想看到的往往是爱、温暖、慰藉和自己的人生。(C)

⑤大数据带给我们很多信息,众多人的爱好、品位在商家那里有了判断,你被大多数人代表和选择了。小学生都可以用大数据分析苏轼了,看上去很新潮。可没有人能代替你的感受,个人的记忆博物馆是无法被平均、被量化的。(D)

⑥就像你与那些植物的关联,你与身边一个又一个人交换过的能量、拥有的故事、经历过的陪伴一样,有无限的细节和微妙的感受,藏在某个地方。可能表达不出来,但是你知道,它们真实存在着,而且无比重要。

1.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说说本文第③段在说明方法上的特点及其作用。

3.以下材料放在哪一处最合适?(填字母)为什么?

材料:那些电影被剥离了配乐、光影的魔术,只留下一个简单的故事框架;那些名著的细节、人物对白你看不到,只有别人的印象和评价,而缺乏自己感性的、直观的经验。

放在_______处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冯谖为孟尝君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乃今日见之。”

(注)①冯谖(xuān):齐国游说之士,孟尝君的门客。②薛:孟尝君的领地。③券:借契。④矫命:假托(孟尝君的)命令。⑤责:通“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来合券_______________

②以责赐_______________

③乃臣所以为君义也_____________

④孟尝君不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与“晨而求见”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B.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C.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 君 有 区 区 之 薛

4.翻译下列句子。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5.结合选文,说说划线句子加点的 “义”指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李商隐的诗歌《北青萝》,完成后面小题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注)①崦(淹):日没的地方。②一枝藤:指诗中孤僧用的手杖。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时当红日初升,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的僧人。

B.颔联二句写景而兼记行踪,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言简意丰,蕴藏极富,堪称妙笔。

C.颈联“独”字与首联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磬。

D.诗人先写出访,次写途中,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

2.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僧人的形象。

3.尾联流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