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请以“不再犹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

请以“不再犹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例文: 不再犹豫 曾几何时,满怀理想的我们因多少次犹豫,而与理想失之交臂。犹豫就是扳脚绳,不过,不必哀恨,快把它解开。 我还依然清晰记得,那次学校有外籍来宾前来交流。放学时,老师找到我,问我是否可以准备一篇演讲稿。我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实力,心里像装了半瓶子水一样,摇摆不定。最终,老师放弃了对我的期望,选择了他,默默望着老师那失望远去的背影,我的心在放声哭泣。明知自己一直期待着这样的机会,可当它终于到来之时,为何又因犹豫将机会拱手让人?“为什么,我要选择犹豫?”多少次这样默默地问着自己,反醒着。我不比别人差,可是为何犹豫总要抓着我不放,让我失去了多少与理想的亲密接触。 期中考试后,年级里要开一个总结会。班主任找到我和班长说:“总结会上,要有经验交流,我也知道你们比较优秀,能不能写一篇千字的演讲稿,明天交给我。”老师期待的看着我们。“这……我不行吧……我……”没等我说,她先讲了。我望着她那张面露难色的脸,心中不觉就像看见了一面镜子,镜子那头的画面,为何那样的眼熟?那不就是多少次因犹豫而与理想失之交臂的我吗?不!不,我不能再犹豫了!“我可以!”不曾想过自己可以那样坚定。老师高兴的笑了笑向我点了点头。 我的演讲稿通过了年级主任的批阅,成为900多同学中4个代表的一个,会后我又询问了一向对我有偏见的班长。她不好意思的说:“你说的我真觉得比其他三个的好。更让人有收获,不像他们太空了啊。”我自豪极了!后来老师也向我提出,许多同学希望我来担任班长一职,我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解开了“犹豫”这个难缠的扳脚绳,才发现我能行,理想与我愈来愈近了。 “无聊望见了犹豫,达到理想不太易,即使有信心、斗志却抑止,谁能定我停和留,心中志比天更高!不再犹豫,梦想终日达成,找到心底梦想的世界终可见!” 是啊,生活需要不再犹豫。 【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首先,审题。“犹豫”是本文的题眼,是写作对象,“犹豫”是下拿定主意、做不了决定的意思,而“不再”起到限制作用,这里指过去犹豫,拿不定主意,现在则停止犹豫了,要做出决定,采取行动了。从题目上看,本文更适合写成记叙文,用具体的事例来写从犹豫到下定决心、不再犹豫的过程,从内容上看,本文应该从自己的生活取材,写自己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其次,思路。文章写某一刻、某一个时间,不再犹豫,做出了决定,采取了行动,但是文章的中心和重点要展现的是:为什么不再犹豫了?不再犹豫后做了什么?尤其是前者,是文章最重要的地方,在犹豫到不再犹豫这个变化过程中,是什么影响了人的思想和行为?可能是父母亲朋的鼓励,可能是某些人的榜样作用,可能是理想的催促,可能是责任的驱使,可能是丑恶的刺激等等,促使人不再犹豫的因素很多,要结合自己所写的具体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找到其中的关键因素,展现出来。第三,选材。从题目上看,最好是从自己的生活取材,选取自己生活中发生犹豫,在某个对象的影响下,不再犹豫,进而采取行动的素材,在选材时尽量的选择自己印象比较深的、感触比较深的、思考比较深的内容来写,并且最好是比较小的生活事件,这样的事件更容易抓住生活细节,展现生活的真实面貌,进而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丰富文章的内容。第四,详略。文章先写不再犹豫的产生和后续行为,略写犹豫的内容,可以充分的运用人物描写,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三月的暖风一吹,鹞爷就一大早儿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出新一个花样。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却不行了,整整折腾了半月。不是技不如前,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就显得失魂落魄,无精打采。是啊,一个人放风筝,还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和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唧唧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敢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抻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然觉得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

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五花八门。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

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风儿似乎有些飘忽不定,那只风筝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上下乱窜。

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见有人陪了,鹞爷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在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

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里面烧香焚纸。

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删改)

1.文中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小说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并分析。

2.读完本文,你觉得文中的鹞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3.请结合加点词想象人物的心理。

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4.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

5.本文题目是“飘逝的风筝”,飘逝的仅仅是风筝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作文 (朱光潜)

朋友:

我们对于许多事,自己愈不会做,愈望朋友做得好。我极羡慕他人做得好文章,所以每遇年幼好友,也苦口劝他练习作文。

文章是可以练习的么?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工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重新开始学描实境。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工夫作出来的呢?

托尔斯泰的儿子所作的《回想录》记载托尔斯泰著《安娜·卡列尼娜》修稿时的情形:“他起初在纸边加印刷符号如删削句读等。继而改字,继而改句,继而又大加增删,到最后,那张底页便成百孔千疮,糊涂得不可辨识。吾母终夜不眠替吾父誊清改过底页。次晨,吾父把这清稿又拿到书房里去看‘最后一遍’,到晚间这清稿又重新涂改过,比原来那张底页要更加糊涂,吾母只得再抄一遍。他很不安地向吾母道歉:‘松雅吾爱,真对不起你,我又把你誊的稿子弄糟了。我再不改了。明天一定发出去。’但是明天之后又有明天。有时甚至于延迟几礼拜或几月。他总是说,‘还有一处要再看一下’。有时稿子已发出了,吾父忽然想到还要改几个字,便打电报去吩咐报馆替他改。”你看托尔斯泰对文字多么谨慎,多么不惮烦!

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在青年心目中,这种训练尤其不合胃口。他们总以为能才思敏捷,下笔千言,不需修改的才算好角色。这种念头不知误尽多少苍生!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

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言传,所可言传的全是糟粕。不过初学作文也应该认清路径,而这种路径是不难指点的。

学文如同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可是这并非说他们完全不临帖。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我以为像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所谓临帖在多读书。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工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莫泊桑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霸若因为要描写吉普赛野人生活,便自己去和他们同住。写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中国国文教员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做议论文。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做得出议论文?初学做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这封信只就一时见到的几点说说。如果你想对于作文方法还要多知道一点,我劝你看看夏丐尊和刘熏宇两先生合著的《文章作法》。这本书有许多很精当的实例,对于初学是很有用的。

你的朋友  孟实

(选自《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链接一)文章是发表自己的意思和情感,所以不能将别人的文章借来冒充;抄袭的不好是大家都承认的,至于模仿,古来却有不以为非的。什么桐城派、阳湖派的古文呀,汉魏的骈文呀,西昆体的诗呀……越学得像越好。但是仅仅像得哪一家,哪一篇,决不能当作好的标准。文章是表现自己的,随人脚跟,结果必定抑灭了自己的个性,所作的文章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夏丏尊

(选自《文章作法》,夏丏尊、刘薰宇著,有删改)

(链接二)受语文考试内容的影响,多数初中生认为日常写作没有必要,对写作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考试与应付语文教师检查的层面上。没有意识到良好的写作能力能够使自己表达意愿、抒发情感,有助于与他人进行沟通。由于多数初中生缺乏写作兴趣,在写作时能够做到有感而发的学生便少之又少。写作本是为生活服务,而不是一种强制性活动。学生对写作的误解,导致写作活动在初中生心里的地位低下。

(选自《对初中语文写作训练的思考》,王静著,有删改)

(链接三)

(摘自《广州地区中学生作文真实性缺失原因分析》)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著《回想录》之时,不厌其烦地多番修改,有时甚至因此而延迟发稿。

B.青年们认为,“才思敏捷,下笔千言,不需修改才是好角色”的想法是有害的。

C.学文方法中西有别,中国文人多由临帖入手,欧洲近代第一流作者多由写生入手。

D.文章是表达作者意思和情感的工具,自古以来大家都承认抄袭和模仿是不好的。

2.下列对《谈作文》中论据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列举福楼拜、莫泊桑、托尔斯泰咬文嚼字的事例,具体地论证“文章可以练习”的观点。

B.引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名言,权威地阐明“文章的精妙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观点。

C.列举莎士比亚、布朗宁等人起初都模仿他人的事例,从反面论证“写生较为重要”的观点。

D.列举莫泊桑、霸若描写人物的事例,从正面论证“真正学作文,要特别注意写生”的观点。

3.下列对材料中“中学生写作”的推断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学生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初写议论文容易空疏俗滥,可见他们不应该写议论文。

B.多数初中生认为写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检查,这种误解导致写作在初中生心里没有地位。

C.中学生具备良好的写作能力,能够使自己恰当地表情达意,是有利于中学生与他人沟通的。

D.初中生想要消除写作的障碍,可以从积累素材、摘抄好词好句、体验观察生活等方面着手。

4.请写出你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理解。

学文如同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

5.关于模仿,朱光潜和夏丏尊分别持什么观点?你更赞同谁,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2)颔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品性?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曰:“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选自《世说新语》)

(1)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以刺之        ②事不相得          ③谢

(2)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游泳/沉竞跃 B.予作文以记之/引凄异

C.把酒风/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D.斯人/但颔之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