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溪渚崖之间不辩...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溪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①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②望洋:仰视的样子。③若:海神名,即北海若。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

A.不见水端  东坡右手执卷(《核舟记》) B.伯夷之义者  亦不可妄意信人言(《治水必躬亲》)

C.谓也  何陋有(《陋室铭》) D.今我睹子之难也  钟子期辄其趣(《<列子>一则》)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发生改变的是哪一项?()

A.始吾弗 B.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媵人持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为莫己若者.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河伯面对“百川灌河”“不见水端”两种景象时,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选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1.B 2.A 3.(1)、认为天下没有谁能比的上自己的(2)、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面前,那就危险了 4.河伯的心里有看见百川灌河的踌躇满志,洋洋自得,看到北海不见水端时的震撼,惭愧。 5.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端:尽头\尽头; B.轻:轻视\轻易; C.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D.穷:穷尽\穷尽; 故选B。 2.本题考查古今义的理解。 A.句意为:开始我还不相信。信:相信。古今同义; B.句意为: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古今异义; C.句意为:我将永远的被懂得大道理的人耻笑。古义:大道理;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古今异义; D.句意为:仆人用热水为我浇洗。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古今异义;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以为,认为。莫,没有。于,到。之,的。殆,危险。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结合课文内容,从“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等语句中可知,河伯看见百川灌河时,心里踌躇满志,洋洋自得。看到北海不见水端时变得震撼、惭愧。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中可知,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请结合下阙内容,概述“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上下文,说说词人为何会借酒浇愁,“泪滴春衫”?

3.“时光只解催人老” 一句中的“催”字能否改为“使”字?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注)本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1)关于这首诗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___

A.这是一首托物抒情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B.“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写得生动感人,而且人格化了。

C.这首诗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地面上树的间隔、地面下根的纠缠,体现了革命者的心紧密相连的特点。

D.这首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2)小州读了《艾青诗选》中的《树》,写了一段读书笔记,请你根据诗意把它补充完整。

读诗歌《树》,觉得是一首写景状物诗,描写根须缠在一起,树干彼此独立的两棵树。再读诗歌发现:虽然从表面看,树与树之间没有联系,但“在泥土的覆盖下”,根须是纠缠在一起的,这就给我们启示: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遍读诗歌,我先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尽管过去有外国人侮辱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但作者意识到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所以,我觉得这首诗歌的深刻主题应该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话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读后回答问题。

杨志答道:“……小人情愿便委领状。倘有疏失,甘当重罪。”梁中书大喜道:“我也不枉了抬举你,真个有见识!”

请结合相关情节,说说押送金银担时,梁中书为什么极力称赞杨志“真个有见识”。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与表达。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答。

十九世纪意大利有个著名作曲家罗西尼。有一次,一个作曲家带了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去向罗西尼请教。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断地脱帽。作曲家问:“是不是屋子里太热了呢?”罗西尼回答说:“不,是我有见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见到了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罗西尼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把北山建设成省级森林公园,是当地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B.发电站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应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C.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街道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开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违法犯法。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2)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4) _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5)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沙过贾谊宅》)

(6)_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7)鸡声茅店月 ,________________。(温庭筠《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