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乎。(范仲...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2)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3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6)王湾《次北固山下》写时序更替,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喻新事物不断涌现,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

 

后天下之乐而乐 山雨欲来风满楼 长风破浪会有时 月有阴晴圆缺 出师未捷身先死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捷、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文字。

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huì_。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jīn___怀。不知累积至那种广(mào____,需如何积(zǎn_____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

选自(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

 

查看答案

作文

请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不得抄袭和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布谷

梦野

①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陕北度过的。“布谷、布谷……”芒种前后,布谷彻夜欢唱,声音沾着血丝。多少年来,不论我走在哪里,眼前总是浮现着它们的倩影,耳畔总是回响着它们的妙音。在我心中,它们从不是鸟类,它们是我陕北乡亲,或是父老,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善良、坚强和美好。

② “布谷、布谷……”春天里,我由故乡调入城市工作,高楼、街道、车流、人群,挤入了我的新生活。城市是很少有鸟的,更谈不上鸟群。我租住房子,在城区东南古佛洞的下面,人住得不少,但夜间总有点害怕,尤其是遇到雷雨或卷起沙尘暴肆虐,最令人惊恐的是猫头鹰的哀泣,一律降调,“呜、呜、呜……”让人坐卧不宁。夜幕还未降临,我就拉上了那块红绒窗帘。

③经春历夏,不觉冬天就向我们冷冷地走来。春节过后,没几天,我竟然听到布谷的歌声,有时竟也能看到布谷。“她是不是寻找在故乡走失的人?”我不止一次地想。她落在窗檐上、防盗栏上、空调风扇上,灰褐色疲惫的身子、茫然的眼神,唤起了我的乡恋。在夜间,她的吟唱有时会惊醒我,我能感觉到她的方位,甚至准确位置,我有时会有点感伤,是布谷给我送来了春天、送来了乡间,让我想到无言的大地、想到乡亲和父老。

④我们谈论过布谷,不知她们在哪里安家。妻子说是在不远的山上,女儿还小,逗乐地说是在树上,我说她们根本就没有家,这是城市,她们是流浪者。

⑤有一天,妻子告诉我一个惊人的消息,说布谷悄然造访了。我问在哪里,她说在窗外,就是我家小铁柜(大家为了储物,在窗外焊上框子再放个小铁柜)的位置。我和女儿赶忙找来小圆凳,打开窗子,我看见一只布谷在塑料筐里静卧着,眼睛一眨一眨的,没有任何惊慌,她的惊慌没有表现出来。妻子说她进了“妇产科”,要保持好温度,叫我不要惊扰。

⑥过了两天,两个小布谷就面世了,妻子说像刚生下的孩子,小小的、红红的、湿湿的,不怎么好看。因为太忙,我没有放在心上,过了十多天,小布谷穿上了“新衣”,简直就是她妈妈的翻版,羽毛新新的、滑滑的、柔柔的,真的秀美极了。

⑦在这之后,我和女儿每天都要看这两个小宝贝,看它们在怎样成长,看它们带给我们新的惊喜,可有一天,它们就不辞而别了,巢空空如也。我说,布谷走了,估计不会回来了,妻子说不会的,两个小家伙还那么小,估计不会走的,今天是跟着妈妈试飞去了。暮色来临,布谷真的回来了,两个小家伙依偎在妈妈的身旁,借着灯火,我看见布谷的身子一起一伏,甜美极了,我的心里有了一丝慰藉。

⑧十多天里,布谷每天夜里都会回来,但白天早早就不见了。她们飞向哪里?我不知道。看不见它们,但我还能听到她们催种的歌声。“布谷、布谷……”隐约中,我还听出点忧郁。

⑨小区又要整顿了,建筑物之外不能有任何附属物,塑料筐也不能放了,等我回到家里,物业早已卸去了角铁框子。一场因缘就这样结束了,我顿时有点感伤——今夜,布谷将在哪里度过?未能给它们找到泥土,找回流入城市的乡亲,我特别内疚,好在它们还能同飞同宿,好在春已进入大地的胸膛。

⑩布谷不在了,我的眼前就没有了乡土。没有了乡土,我的乡情不知将在哪里安放。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②段写城市的猫头鹰的用意是什么。

2.说说第⑥段加点叠词的作用。

3.文中三次写到布谷鸟的叫声,分别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简要概括文中寄予了布谷鸟哪些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析】
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远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18—04—23,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讲述1940年的一张照片内容有何作用?

2.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溪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节选自《庄子·秋水》)

(注释)①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②望洋:仰视的样子。③若:海神名,即北海若。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

A.不见水端  东坡右手执卷(《核舟记》) B.伯夷之义者  亦不可妄意信人言(《治水必躬亲》)

C.谓也  何陋有(《陋室铭》) D.今我睹子之难也  钟子期辄其趣(《<列子>一则》)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发生改变的是哪一项?()

A.始吾弗 B.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媵人持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为莫己若者.

(2)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河伯面对“百川灌河”“不见水端”两种景象时,他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选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