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婉转/碗筷 莅临/斗笠 栖息/牺牲 ...

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转/筷      临/斗       息/牲        静/分

B.蓄/足      急/落       应/平        镜/欺

C.酿/耕      粗/空       沥/分       屋/

D./荟      梦/愚       高/飘        黄/

 

D 【解析】 A.都读wǎn 、都读lì、qī/xī、都读mì; B.都读zhù、zháo/zhuó、hè/hé、léng/líng; C.yùn/ yún、guǎng/kuàng、都读xī、yán/zhān; D.都读cuì、都读mèi、都读miǎo、都读yùn;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资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出身于音乐世家而如今成为美国证券界风云人物的苏珊说:“如果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美好的假如”,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自小喜欢建筑艺术的荆青说:“我因为放弃了不喜欢的公务员职位,才在十年中设计出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近千个独一无二的楼房样板间。”歌手王杰说:“我做过茶楼伙计、油漆工、的士司机………我喜欢并感恩做过的每一份工作。”

这三个人,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资格证考试笔试报名缴费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查看答案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无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中的画线词语。

1之者谁(   )

2之心而寓之酒也(     )

3)太守自也(     )

4)心窃之(     )

2.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千古文章之道无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3.把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4.甲文和乙文的作者各借山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柳树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诗中作者实际所见的柳树是         (季节)        (时分)的景象。

2.简析这首诗的一种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我们的媒体经常会表达出这样一种遗憾,那就是中国人好像都放弃了阅读,反而是外国人更乐意阅读,说俄罗斯人躺在草地上读诗歌,法国人和日本人都在地铁上看小说。

事实的真相是不是这样呢?当然不是这样,事实的真相显而易见,全世界都在低着头阅读手机。这是不可阻挡的一个潮流,算不上什么好事,也未必就是了不得的坏事。有人把看手机比作抽鸦片,在我看来,手机阅读和吸鸦片没有什么可比性,它并不像媒体认定的那样有害,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手机阅读也并不能表明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什么本质改变,手机上确实有很多无聊信息,那是因为有无聊的需求,就有无聊的供给。手机只不过是更加形象、生动,同时又更加数据化地演绎了人们的阅读生态。

(摘编自叶兆言《手机阅读并没有那么可怕》)

材料二:

不同人口特征群体手机阅读接触率

人口特征

类别

手机阅读接触率

城乡

城镇

75.7%

农村

55.6%

性别

男性

68.3%

女性

63.8%

年龄

18-29周岁

92.8%

30-39周岁

87.3%

40-49周岁

50-59周岁

67.9%

42.0%

60-70周岁

18.8%

70周岁以上

9.2%

 

 

(数据来源于《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材料三:

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其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还有快捷、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这些都是传统的深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碎片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体现了时代特征。

同时,碎片化阅读本身并非就代表进步和未来的阅读趋势,并非没有缺点。碎片化阅读在便于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信息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等方式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摘编自张中江《浅阅读时代的“深”思考读书如何才能不支离破碎?》)

材料四: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研究人员徐升国表示,首先,数字阅读还处在发展之中,需要有效地完善和引导,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深化。同时,还需要适应数字化深度阅读时代的内容支撑,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而不是放任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泛溢成灾。其次,不可无视数字阅读的缺点而盲目乐观,以至于在政策和舆论上认为深度的阅读、纸质的阅读都已经是过时的方式,而一味地倡导碎片化的阅读。最后,尤其在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依然需要有效地引导人们以深阅读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浅阅读来替代深阅读。对未成年人来讲,培养纸质图书的阅读习惯仍然是当前数字化阅读背景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和方面。

(来源同材料三)

1.阅读材料二,从对不同人口特征群体手机阅读接触率的调查表格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请概括材料四的主要内容。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内媒体认为中国人已经放弃了阅读,现在流行的手机阅读不算是真正的阅读,对别人是有害的。

B.手机阅读等数字阅读既有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等优势,也有不能深度阅读的缺点。

C.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进行手机阅读,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也预示着碎片化阅读将成为未来趋势。

D.材料二的图表显示,手机阅读接触率的高低和年龄有一定关系,老年人群体手机阅读接触率相对较低。

4.结合材料,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纸质阅读?请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