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要求默写名句,或解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

根据要求默写名句,或解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子曰:“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5)文化,也可喻之为海。文海万川涌入,涓流汇渠,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同样地气象万千。诚如曹操《观沧海》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古代诗词中,常常可见“月”的身影。她有时清凉可人,刘翰在立秋日的夜里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起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________________”;有时又善解人意,能替李白捎去对友人王昌龄的牵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海日楼”是清代学者沈曾植在上海的寓所。“海日楼”典故出自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人胡应麟《诗薮》中称此联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妙在何处,请对此联作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枯藤老树昏鸦 学而不思则罔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满街梧桐月明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日”“春”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本联不但巧妙运用对偶,还将“海日”、“江春”拟人化,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景美而富有生机,突出了新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又蕴含了哲理:时光流逝,旧事物中总孕育着新事物。 【解析】 考查名篇名句背诵。易写错的字有“藤、罔、博、庭、汉、郞”。(5)小题中,“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突出的是海的大与广,《观沧海》中写大海的宽广就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小题中,“常常可见‘月’的身影”,提示要找的是含“月”的诗句;替李白“捎去”“牵挂”,就是“寄愁心”;(7)小题中,“海日楼”典故和颈联(第三联)都指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此小题还有对诗句的赏析,赏析通常从修辞入手,句中“生”“入”两字赋予海日、江春以人的主动性,写出新旧交替时蓬勃生机涌动的感觉,是拟人手法。赏析除修辞外,如有很强的哲理性也要点明。同样表现“新陈代谢是自然规律”这一哲理的还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拼音。

送走最后一抹晚霞,夜幕悄悄降临。眼前,月光如潮,静___________美好的月色能洗去烦忧,让浮zào___________的心回归平静;月光如饵,诱惑了千般心情,酝酿___________(liàng  niàng)着一支美妙的梦幻曲,令人陶醉。连虫儿也收敛___________jiǎn  liǎn)了往日的嘈杂,整个世界被这莹洁的万缕辉光所覆盖,晶莹剔透。

 

查看答案

成篇写作。

回望人生来路,不断翻拍往事的照片,总是充满深情回忆,总难忘那人、那事;只因曾温暖过,感动过,悲伤过,敬佩过,懊悔过……

请以《怀念》为题作文。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片段作文

唐诗之美,往往就在于它可以用三言两语构造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细细品读下面这首诗,发挥想象,抓住景物的特征,调动多种感官,将这首诗前两句的意境描绘出来。字数150字左右。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汪曾祺的迷人细节

苏北

我阅读汪曾祺三十年,写了一些文章,但更多的是收集到不少有关汪老的细节。细节总是充满活力,人们听到或者看到,多半会莞尔一笑。这里撷取一些回忆的片段,算是对这位可爱的老头儿离开我们二十周年的纪念。

1

听过一件事。说某文学青年偶然认识了汪先生,就到先生家中拜访。这是个痴迷得有点癫狂的青年。他为了能每日聆听教诲,索性住到了汪宅。汪宅不大,他心甘情愿睡地下室,一住多日,每天大早就举着一把牙刷上楼敲门。有一次还带来了儿子。老头儿带着孩子上街去买了一只小乌龟。可是“这个青年实在是没有才华,他的东西写得实在是不行”。每次他带来稿子,都要叫老头儿看。

汪老认为这青年从事一种较艰苦的工作,很不容易。可他写得确实不好。汪老头终于还是无法忍受,他用一种很“文学”的方式,下了逐客令——一天大早,青年又举着牙刷上楼敲门,老头打开门,堵在门口。老头开腔了:一、你以后不要再来了,我很忙;二、你不可以在外面说我是你的恩师,我没有你这个学生;三、你今后也不要再寄稿子来给我看。讲了三条,场面一定很尴尬。我听到这个“故事”惊悚得出了一身冷汗

2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次,汪曾祺没事,去北京大学找过去西南联大的同学朱德熙。朱德熙不在家,等了半天,也没有回来。只有朱德熙的儿子在家里“捣鼓”无线电。汪坐在客厅里等了半天,忽然见客厅的酒柜里还有一瓶好酒,于是便叫朱的儿子,上街给他买两串铁麻雀。汪则坐下来,打开酒,边喝边等。直到将酒喝了半瓶,也不见朱德熙回来,于是丢下半瓶酒和一串铁麻雀,对专心“捣鼓”无线电的朱的儿子大声说:“这半瓶酒和一串麻雀是给你爸的。———我走了哇!”抹抹嘴,走了

3

1989年,汪曾祺和林斤澜受邀到徽州游玩。当地安排一个小青年程鹰陪着,第二天一早,程鹰赶到宾馆,汪先生已下楼,正准备去门口的小卖部买烟,程鹰跟了过去。汪先生走近柜台,从裤子口袋里抓出一把钱,数也不数,往柜台上一推,说:“买两包烟。”———程鹰说,我记得非常清楚,是上海产的“双喜”,红双喜牌。卖烟的在一把零钱中挑选了一下,拿够烟钱,又把这一堆钱往回一推,汪先生看都没看,把这一堆钱又塞回口袋,之后把一包烟往程鹰面前一推:“你一包,我一包。”

晚上程鹰陪汪、林在新安江边的大排档吃龙虾。啤酒喝到一半,林斤澜忽然说:“小程,听说你一个小说要在《花城》发?”程鹰说:“是的。”林说:“《花城》不错。”停一会儿又说:“你再认真写一个,我给你在《北京文学》发头条。”汪老头丢下酒杯,望着林:“你俗不俗?难道非要发头条?”

这些细节能说明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呢?细节总是迷人的。我想,读者自会有自己的理解,是不需要我在此多说的。我呈上这些,只是为了纪念。

(选自2017年5月18日《文汇报》,有删改)

1.文章评价汪老“可爱”,说其生活细节“迷人”,都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的呢?请概括。

2.结合选段,从不同角度谈谈你对划线句“我听到这个‘故事’惊悚得出了一身冷汗。”的理解。

3.结合选段,说说划线句“抹抹嘴,走了”比“然后,他就走了”好在哪里。

4.下列说法对文意理解正确的是(   )

A.作者认为关于汪曾祺的细节性的故事具有人格的“活力”与“迷人”之处。

B.作者在文中多次变换对汪曾祺的称呼,其中,用“老头”呼之有欠妥之处。

C.三则故事多为道听途说,从回忆性散文或是从传记的角度审视都有损真实。

D.写这篇文章,作者并无情感的渗入,因为他认为“读者自会有自己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辛,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有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材料二)

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最后一次,他面对的敌人,重炮、飞机和机械化部队估计超过他八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倍。就战术的独创性、部队的机动性和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再三证明自己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建立了不可轻侮的战斗力。

从军事战略和战术上处理一支大军撤退来说,中国没有见到过任何可与朱德统率长征的杰出领导相比的情况。他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外没有别的吃的,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为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

难怪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神奇的本领: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诸如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迷信的人相信他刀枪不入——不是无数的枪炮弹药都没有能打死他吗?也有人说他有死而复活的能力——国民党不是一再宣布他已死亡,还详详细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吗?在中国,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的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

但是大家都告诉我,朱德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

朱德爱护部下天下闻名的。自担任全军统帅以后,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他早期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十一、二点钟才睡,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

“他喜欢运动,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他喜欢跟朋友们谈天,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他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受过伤。”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6月版,有改动)

(材料三)

中新网9月1日电 (杨毅 邢毅):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9月1日在辽宁大连举行“朱德号”机车交车仪式,这是目前国内铁路运用的速度最快且功率最大的客运机车。

1946年10月,一台在抗日战争中被损坏的蒸汽机车,经过铁路工人的整修后重新投入运行,这台机车由当时东北铁路总局批准命名为“朱德号”。此次交付的新一代“朱德号”机车是该机车的第五次换型。

新一代“朱德号”机车在普通和谐3D型机车的基础上,整车外观、加装和改进项目等都进行了整体优化和提升。机车两端正面悬挂“朱德号”车徽标识,上挂有朱德微像,两侧有“朱德号”和“HXD3D1886”字样,并配有局段标识。

(选自2017年09月1日“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1.阅读材料二的画线段还原成的访谈对话,完成填空。

韦尔斯:“______________?”

(被采访对象):“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被采访对象______(填人物姓名)。根据其回答,采访人提出的问题可能是:“__________?”

2.材料一中,朱德感谢母亲教给了他“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革命的意志”,结合材料二具体说说母亲在这些方面对朱德的影响。

3.对于《红星照耀中国》这样强调真实性的纪实性传记来说,材料二第3节却记录了很多民间传说,这是否矛盾? 为什么?

4.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三的主要内容(20字以内)。

5.《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刻画了许多人物,其中朱德与贺龙的形象有何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