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回忆性散文写的是“过去的我”的经历和感受,但又往往带着“现在的我”的理解和思考,...

回忆性散文写的是“过去的我”的经历和感受,但又往往带着“现在的我”的理解和思考,阅读这类文章,要关注文中的两个“我”——写作时“现在的我”与回忆中“过去的我”。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病(节选)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药引弄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为憎恨“洋鬼子”,预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道理。 可惜这一种神药,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qiān)……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

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怨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依旧泰然地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也煎好,灌下去,却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从此我便不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他现在还康健,一面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地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的。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

(1)在选文中,作者主要通过回忆____ 和____ 两个生活场景表现父子关系。从“现在的我”来看回忆中的名医,却发现了__。

(2)下列语句写的是“过去的我”的经历和感受,请揣摩加点词语,根据括号要求分析“小鲁迅”的内心感受。

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不该”与“正当”是否矛盾?如何理解? )

(3)选文结尾“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写了“我”现在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1)“我”为父亲找药引;父亲临死前大声叫“父亲”;这些名医都是巫医不分,草菅人命,其实都是些庸医,漠视生命。 (2)不矛盾。“不该”指的是自己不该有此出乎常理之外的想法,不该希望父亲快点死去。“正当”指自己爱父亲,看到父亲痛苦的样子而感到不忍,不免希望父亲不要这么痛苦而挣扎地活着。两个词都是出于对父亲的爱。 (3)选文结尾是现在的“我”对过去的回忆的感受,渗透着回忆。 【解析】 (1)考查梳理概括情节和理解文章内容。前两空要求填表现“父子关系”的“生活场景”即梳理概括情节。先通读全文,在第1到第3自然段找出第一个“生活场景”:“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是寻找蟋蟀,“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最后问“远房的叔祖”,是找“平地木十株”,这是“我”为父亲找药引;在第10到第19自然段找出第二个“生活场景”:父亲临死前渐渐平静,衍太太教我大声叫“父亲”。第三空要求从现在的我的角度来看回忆中的“名医”,这是理解文章内容。在记忆中,这名医开方,“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还卖各种“神药”,不见效后,说“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把人医到将死,“他依旧泰然地开了一张方”。过去的“我”,只觉得神奇无奈无助愤怒。但现在就看出这些名医都是漠视病人及其家属的痛苦,唯利是图,故作高深,巫医不分,草菅人命,不是名医,实为庸医。 (2)考查揣摩重要语句含义。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理解其看似矛盾之处。“我”很爱父亲,当然希望他活下去,但更希望他能健康快乐地活着,当父亲活得非常痛苦而且没有治愈希望时,为他着想,希望他能摆脱痛苦,安逸地死去,这并不违背自己对父亲的爱。这是长大的“我”坚定的想法,甚至以后去学医,也是为了解除像父亲一样的病人的苦痛,是一种由对父亲的爱而推己及人的胸怀。但小时候的“我”没有这种见解,虽然本能地不希望父亲痛苦又没希望地活着(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仍受封建思想束缚,不敢这样想,认为这样想是“犯了罪”(诅咒父亲死去),是“不该”。 (3)考查理解文章主题。《父亲的病》揭示了“名医”们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表现了对父亲的歉疚和不舍之情。鲁迅是一位勇于自省的作家,并不因为年幼而原谅自己的错误。在对父亲的回忆中,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把父亲从渐渐昏迷状态中拉回来重新感受痛苦的过错,只要想到父亲,就会想到父亲感受到的痛苦,就会觉出喊叫的错误,那种歉疚和不舍之情就会谴责着他,仿佛自己仍在喊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甲、乙两个选段,回答问题。

(甲)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乙)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1)甲语段中的“衍太太”出自《朝花夕拾》中的《      》一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人物形象。

(2)乙语段的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      》。这段文字刻画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查看答案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描写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人名。

(1)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2)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3)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写。

(1)《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首散文诗都通过物象寄托情感,但不同的是印度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金色花》写想象之事,以儿童的视角来表达对母亲的依恋;而作家________________的《荷叶·母亲》则写现实与联想,以荷叶比喻母亲,赞颂伟大的母爱。

(2)《________________》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默写名句,或解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子曰:“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3)子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5)文化,也可喻之为海。文海万川涌入,涓流汇渠,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同样地气象万千。诚如曹操《观沧海》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古代诗词中,常常可见“月”的身影。她有时清凉可人,刘翰在立秋日的夜里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起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________________”;有时又善解人意,能替李白捎去对友人王昌龄的牵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海日楼”是清代学者沈曾植在上海的寓所。“海日楼”典故出自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人胡应麟《诗薮》中称此联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妙在何处,请对此联作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拼音。

送走最后一抹晚霞,夜幕悄悄降临。眼前,月光如潮,静___________美好的月色能洗去烦忧,让浮zào___________的心回归平静;月光如饵,诱惑了千般心情,酝酿___________(liàng  niàng)着一支美妙的梦幻曲,令人陶醉。连虫儿也收敛___________jiǎn  liǎn)了往日的嘈杂,整个世界被这莹洁的万缕辉光所覆盖,晶莹剔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