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选自柳宗元《黔之驴》)

(注释)①慭(yìn)慭然:惊恐疑惑、小心谨慎的样子。②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③跳踉(liáng):跳跃。④㘎(hǎn):同“吼”,怒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蔽林间之。____________

(2)习其声。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黔之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 偷看 渐渐地、更加 2.老虎因此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 3.(1)老虎角度: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敌人不能贸然斗争,要深入调查探究底细,掌握了敌人的详细资料时,再攻其要害,方能胜券在握。(2)驴子角度:我们不能做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要有真才实学。生存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要有自知之明,面对强敌要沉着应付,以智求得生机。(3)好事者角度:影射为某些官僚主义者不顾实情,贸然引进,致使人才被荒废扼杀。 【解析】 1.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老虎)躲藏在树林里偷偷观察它。窥,偷看。 (2)大意:(老虎)渐渐地习惯了驴的叫声。益:渐渐地、更加。 2.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这句话的重难点词语有:因:于是,就。计:盘算。之:指驴子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技:本领,技能。止:通“只”,仅。耳:罢了。 3.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寓意的理解。本文出现了三个对象:老虎、驴子、好事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寓意。站在老虎角度,从“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可以感悟到: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站在驴子角度,从“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驴不胜怒,蹄之”可以感悟到:我们不能做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要有真才实学;站在好事者角度,从“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可以感悟到:某些官僚主义者不顾实情,贸然引进,致使人才被荒废扼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剩骨/一狼得骨 B.意将隧/身已半

C./毙 D.骨/静修身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一项的是(    )

A.一屠 B.意将入以攻其后也

C.其一坐于前 D.一狼其中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狼》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长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也是一部文言小说集,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名作。

B.本文语言精练,人物形象鲜明。文中的狼贪婪凶残、阴险狡诈;屠户则自始至终表现得勇敢机智,这也正是他能够战胜狼的重要原因。

C.“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意思是记述,“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这本书虽然写的多是鬼怪故事,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现实生活。

D.本文第⑤段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对狼的憎恶之情,点明了本文的主旨,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4.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查看答案

下列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作者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 这首散曲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这首散曲的主旨句。

C. 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 这首散曲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查看答案

    说茶

①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

②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而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

③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④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而品茶时神清气爽,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

⑤喝茶有助于养成简朴的品质。古代虽然有“茶贡”,但茶不是权贵的专宠,而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事。在北京、四川、广东、扬州等地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馆,人们在其中。一杯清茶,一碟茶点,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抗战时期昆明的西南联大,宿舍少桌椅,图书馆缺座位,很多学生就在茶馆里“穷泡”。他们有些论文、著作就是在茶馆诞生的。现在每年春节政府举行团拜,也是清茶一杯,纵谈国事,呈现出一股廉政清风。

⑥喝茶更能喝出和睦。三五友人,数盅清茶,几碟茶点,推心置腹,气氛温馨,可以化解矛盾,增进缘分。在旧中国,一些地方的人发生冲突,常到茶馆“吃讲茶”。“讲”就是评理。冲突双方各自陈述立场,中间人调解斡旋,矛盾化解之后,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顿时化干戈为玉帛。

⑦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1.下列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喝茶是一种文化现象。

B.茶作为文化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C.现代社会,茶的文化作用已经不是很明显了。

D.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下列文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老舍的话是为了突出强调在中国喝茶是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事情,引出说明对象。

B.文中④⑤⑥三段说明,是按照茶的影响力由小到大,由对个人的影响到对群体的影响来说明的,按一定逻辑顺序,不能更改。

C.第⑥段中“化干戈为玉帛”在文中的含义是“喝茶能化矛盾冲突为彼此和睦”。

D.在我国古代,只有宫廷权贵才以喝茶为享受,平常百姓只是用茶解渴而已。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中国,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

B.第②段画线句以时间为序,说明在我国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C.各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东印度公司收购茶叶,销往世界各地。

D.全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茶文化。

 

查看答案

下列对名著《西游记》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B.“三打白骨精”写白骨精先后变成女儿、母亲、哥哥来欺骗唐僧,被孙悟空一一识破打死,唐僧以为悟空打死了三个无辜的人,因此赶走了悟空。

C.小说取材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叙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情节跌宕起伏。

D.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使用的兵器分别是如意金箍棒、九齿钉耙、降魔月牙铲。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春》作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了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奋然向前。

B.《秋天的怀念》作者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其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人间》等。

C.《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内容多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D.《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它与《诗经》《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