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某校七年级(1)班正在开展以“诚信,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根据要求逐项...

某校七年级(1)班正在开展以“诚信,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有人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少年儿童做人的根本,但有人说,诚信是“傻子”的代名词,讲诚信就是吃亏。对此你怎么看?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

(2)(故事链接)下图与教材内容相关,请简要概括故事的情节。(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

(3)(对联续写)下面有一副未完成的对联,请围绕活动主题,续写对联。

上联:读书在于明理

下联:________________

 

示例:做人一定要讲诚信。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曾子“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反省,“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无不警醒我们,诚信不可失。(言之有理即可) 一位皇帝爱穿新衣,整日忙碌换衣裳,骗子称能织出神奇美丽的布,愚蠢不称职之人皆看不见,官员虚伪心作怪,都称赞什么都没穿的皇帝衣服华丽,最后一个小孩说出了真相。 做人在于诚信。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题干要求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话题是做人该不该讲诚信?作答时我们先要表明观点:做人一定要讲诚信。然后结合古今中外关于诚信的事例进行简要阐述,比如:古往今来,诚信一直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的要求。关于诚信的事例比如“曾子杀猪”“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等。最后得出结论,诚信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2)这道题考查复述故事情节的能力。图片出自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题干要求在60字内简要概括故事的情节。故事的开端是一位皇帝爱穿新衣,整日忙碌换衣裳;发展是两个骗子称能织出神奇美丽的布,愚蠢不称职之人皆看不见;高潮和结局是官员虚伪心作怪,都称赞什么都没穿的皇帝衣服华丽,最后一个小孩说出了真相。据此作答即可。 (3)这道题考查续写对联的能力。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内容相关。注意活动主题是“诚信,从我做起”。上联“读书在于明理”,与之相对的下联可以是“为人要讲诚信”或者“做事贵在诚信”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课文,用规范汉字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 ,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 曹操 《观沧海》 )

(3)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 王湾 《次北固山下》 )

(4)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抒发了他为国征战的心声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默写《峨眉山月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选自柳宗元《黔之驴》)

(注释)①慭(yìn)慭然:惊恐疑惑、小心谨慎的样子。②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③跳踉(liáng):跳跃。④㘎(hǎn):同“吼”,怒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蔽林间之。____________

(2)习其声。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黔之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剩骨/一狼得骨 B.意将隧/身已半

C./毙 D.骨/静修身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一项的是(    )

A.一屠 B.意将入以攻其后也

C.其一坐于前 D.一狼其中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狼》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长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这也是一部文言小说集,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名作。

B.本文语言精练,人物形象鲜明。文中的狼贪婪凶残、阴险狡诈;屠户则自始至终表现得勇敢机智,这也正是他能够战胜狼的重要原因。

C.“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意思是记述,“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这本书虽然写的多是鬼怪故事,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现实生活。

D.本文第⑤段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对狼的憎恶之情,点明了本文的主旨,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4.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查看答案

下列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作者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 这首散曲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这首散曲的主旨句。

C. 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 这首散曲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查看答案

    说茶

①在中国,几乎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老话讲得明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家老舍甚至说:“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吗活着?”

②喝茶是家常事,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喝茶有学问,种茶、制茶、沏茶,也都有讲究,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经济、文学、美学、植物等方面的知识。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五千年前。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尝百草滋味,一日遇七十二毒,幸亏喝茶才解了毒。这件事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即有记载。到了晋代,喝茶蔚然成风,唐代则成为喝茶的鼎盛期,出现了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这部书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而茶树在我国有一个由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现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据说云南镇沅县千家寨的一株树龄有2700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有关茶的诗文、书画、歌舞不胜枚举。

③弘扬文化的目的是“化人”,即用文明去教化人,感化人,使人类社会趋于和谐。科学饮茶,艺术品茶,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④喝茶其实是在练内功,使人内心变得宁静。人们在喝酒时往往觥筹交错,你劝我推,那种喧嚣之形、张扬之态,容易让人乱了心性。而品茶时神清气爽,心气平静,乐而忘喧,能使人心沉下来。

⑤喝茶有助于养成简朴的品质。古代虽然有“茶贡”,但茶不是权贵的专宠,而是寻常百姓的家常事。在北京、四川、广东、扬州等地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茶馆,人们在其中。一杯清茶,一碟茶点,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抗战时期昆明的西南联大,宿舍少桌椅,图书馆缺座位,很多学生就在茶馆里“穷泡”。他们有些论文、著作就是在茶馆诞生的。现在每年春节政府举行团拜,也是清茶一杯,纵谈国事,呈现出一股廉政清风。

⑥喝茶更能喝出和睦。三五友人,数盅清茶,几碟茶点,推心置腹,气氛温馨,可以化解矛盾,增进缘分。在旧中国,一些地方的人发生冲突,常到茶馆“吃讲茶”。“讲”就是评理。冲突双方各自陈述立场,中间人调解斡旋,矛盾化解之后,彼此把茶水混合在一起,顿时化干戈为玉帛。

⑦文化需要交流融合,茶叶充当的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明代郑和下西洋,把茶叶作为国礼赠送友邦,增进了国与国的友谊。1607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澳门、厦门、岭南收购茶叶,销往欧美各地,形成了当今各国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合性。当今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人饮茶,人均每年茶叶的消费量有一斤多,位居前三名的是爱尔兰、英国、科威特。茶叶作为文化使者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1.下列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A.喝茶是一种文化现象。

B.茶作为文化不仅可以解渴、提神,还能“净化心灵”。

C.现代社会,茶的文化作用已经不是很明显了。

D.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2.下列文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老舍的话是为了突出强调在中国喝茶是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事情,引出说明对象。

B.文中④⑤⑥三段说明,是按照茶的影响力由小到大,由对个人的影响到对群体的影响来说明的,按一定逻辑顺序,不能更改。

C.第⑥段中“化干戈为玉帛”在文中的含义是“喝茶能化矛盾冲突为彼此和睦”。

D.在我国古代,只有宫廷权贵才以喝茶为享受,平常百姓只是用茶解渴而已。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中国,家家都喝茶,人人都喝茶。

B.第②段画线句以时间为序,说明在我国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C.各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东印度公司收购茶叶,销往世界各地。

D.全文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说明茶文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