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

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不被注意的角落,也有它的生机,也有它耐人寻味的故事,有时也会出人意料地散发灿烂的光芒。

请以“角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不限;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范文: 角落 那些角落啊,你已经被光芒照亮;那些黑暗啊,你已经消失了踪影。 ----题记 炽热的太阳疯狂地烤着大地,可由于暑假在家太过悠闲,妈妈不顾天气炎热,硬是将我送到了远在湖北的外婆家,自己虽拼命反抗,但却无济于事。 到湖北的第二天,心中便萌生了到大街小巷转转的想法。于是,像小偷一样悄悄溜出了大门,心中顿时一阵暗喜。 天气炎热,树上的知了狂叫不止,好似在向我诉苦;地上的狗尾草,被太阳晒得弯下了腰;平日里高声歌唱的小溪也不再歌唱,只抱怨着天气太热。而我则悠闲地吃着冰激凌,漫步于山间小路。 欣赏着这乡间美景,嘴角微微上扬,丝毫没有了初来时的忧伤。突然,从拐角处钻出一辆三轮车,将猝不及防的我撞倒在地,胳膊磨破了皮,还渗出了一些血。 骑车的是一个中年偏老的男人,他的车上有许多纸箱,我断定他应该是收废品的吧。看我摔倒躺在地上,他吓坏了,连忙下车伸出手来拉我,那手黑黑的,还散发出浓浓汗水的味道。拉起我后,他满脸惊恐,一个劲儿的问:有没有事?要不要去医院?在我多次强调自己没事儿之后,他仍是将信将疑。 他不信,不肯走。我只好在地上跳了跳,证明我真的安然无恙。他看到我天真的表现,也被逗笑了,那笑容,应该是我长这么大以来见过的最憨厚的笑容了。他走了,但却仍是一步三回头。 看着他消失在拐角后,我转身离开。心里不由感慨:他撞了我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跑掉,他真的是个敢于承担的人,世界真需要拥有这样品质的人啊! 原来,再平凡的人也有其独特的光芒,用来照亮别人和自己心中的角落。而他不正是那角落里的光芒吗?虽不耀眼但却明亮…… 【解析】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该题目简洁新颖,提示语能够引导我们从多方面思考选材,这个题目很容易打开我们的思路,在内容上要贴近我们的生活。“角落”原义是指两堵墙或类似墙的东西相接之处的凹角。角落比较偏僻,比较隐蔽,不容易发现,由此可以引申为比较偏僻的地方,不受重视的人或物等。根据材料“一些偏僻的地方、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可知,“角落”即可实指,也可虚指。写作时可虚实结合,写某人处在角落,不受人重视,但他有着纯洁的心灵、美好的品质,或写他经过个人努力取得了骄人成绩,都可以称为明媚的角落。也可写一类人,如下岗工人、清洁工等不受人重视的边缘人群,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可以称作明媚的角落。文章易于写记叙文或叙事性散文,通过写人记事,突出角落的事情。也可写议论文,可立意为生活中不受人重视的人或物也有明媚之处,我们要善待角落,或者要善于转变角落。让生活中的角落也明媚起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头上草

张金刚

①雕花梳子抚过女儿的黑发,将它扎成一束马尾,我顺嘴给她出了个谜语破了个闷儿:“高高山上长堆草,密密麻麻长得好。一年四季勤修剪,黑的变白再变少。”女儿笑答:“小看我,头发嘛!”猛回头,发梢划过我的脸,柔柔的、滑滑的,真是喜欢!

②女儿让我蹲下,划拉我头上的“草”,如发现新大陆一般说:“找到好几根白头发,原来长这样呀!你这‘草’好像比我的少哦!”哪是好像,本来就是,但也不知何时白了,稀了。不由学着李白感叹:“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女儿不懂,甩着马尾跑了。我下意识地用五指捋过我的“草”,竟掉了两根。瞅着,心里不由黯然。

③草,割了一茬又一茬,起初越割越盛;可当土地瘠薄,养分尽失,草也便变黄,变枯,变少,直至消失,恰似头发。故而,我乐用“头上草”称呼“头发”,调侃、俏皮,却又透着“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无奈与豁然。

④小时候,我常在母亲坐下休息时,给她缯满头的小辫儿。可忘了何时,母亲开始躲我,轰我,不让碰她的头发。有次放学早,回家便看到新奇又心酸的一幕:父亲戴着塑料手套,端着一盘黑糊糊,用牙刷一绺一绺翻腾着母亲的头发刷了又刷。父亲很不自然地说:“你娘头发白了,染染:”知道这个秘密后,我不再碰母亲的头发,看到被染发剂伤得黑中泛黄泛红的头发,心就难受

⑤母亲对头发不再在意,任由它彻底变白,貌似是在我这个她的老儿子也娶妻生子之后。她说:“人老了就是老了,头发白了就是白了,随它去吧。”如今,守在老屋的母亲顶着一头白发进进出出,倒让我心生温暖

⑥坐在父母身边,父亲对母亲说:“你看老三这头发多好,油黑油黑的。”我冲二老一笑:“你们的老花眼哪能看到我冒出的白头发:”饭桌上,母亲一头白发,父亲一头稀发,我一头黑发,凑到一起大笑起来。墙上的老相框里,头发乌黑浓密的父亲、编着麻花长辫的母亲,一直面露他俩结婚时的喜悦笑容瞧着这个家,瞧了五十多年。

⑦说与妻听,妻说:“谁也逃不过,我也开始掉发了。”可不!每次拖地都要为了她那些落发扫了又扫,擦了又擦,拣了又拣,累到直不起腰。想当年,妻几次说要剪成短发,我都大加阻拦;剪是没剪,她却悄悄焗过淡黄色,烫过波浪卷,我都不以为然,悄悄告诉她:“就喜欢你那一头乌黑亮丽、柔顺飘逸的长发。”她嘿嘿乐,没再动过头发的心思。

⑧我的短发每月必理,且锁定一家老店。理发师从老高换成小高,我已理了二十年。小高边理边说:“你头发也稀喽!”我打趣他:“你已脱成光头了!”我坐等理发的空当,特别爱看别人的“头上草”。有被人摁住、哇哇大哭的黄毛小子,有撩着秀发臭美耍酷的帅哥靓妹,有发型奇怪、染成彩色的时尚青年,有简单朴素、从不挑剔的中年老年……瞅着来往顾客的“头上草”,仿若看过了人的一生。

⑨头上草,长在头上,也长在心里,最能反映情绪。头发凌乱,心绪便也凌乱;头发精神,人也跟着精神。“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鬓发盛美如云,心头何其欢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到白了头,白了头更愁,白发总是伴愁苦。时至中年,我常在梦中惊醒,梦到“一夜白头”或“聪灵绝顶”,摸摸头,还好,“草”还在。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月,2018年第10期,有删改)

1.本文围绕“头上草”,主要写了哪四件事?

2.第④段写我看到母亲“心就难受”,第⑤段写“倒让我心生温暖”,这两种感情是否矛盾,为什么?

3.第⑥段划线句写墙上的老相框有什么作用?

4.请谈谈你对第⑧段划线句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无论一个人干哪种事业,都需要四个条件

朱光潜

①无论一个人将来干哪一种事业,我认为他都需要四个条件。

②头一项是运动选手的体格。

③我把这一项摆在第一,因为它是其他各种条件的基础。无论男女,大家都爱亭亭玉立、弱不禁风那样的文雅。尤其在知识阶级,黄皮刮瘦,弯腰驼背,几乎是一种共同的标识。我们都以“精神文明”自豪,只要精神高贵,肉体算得了什幺?这种错误的观念流毒了许多年,到现在我们还在受果报。

④我们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人,原因并不在于我们的智力低下。我们之所以不如人者,全在旁人到六七十岁还能奋发有为,而我们到了四十岁左右就逐渐衰朽;旁人可以有时间让他们的学问、事业成熟,而我们往往被逼迫半途而废;旁人能做最后五分钟的奋斗,我们处处显虎头蛇尾。

⑤一切道德行为都由意志力出发。意志力薄弱的人都懒,懒是万恶之源。就积极方面说,懒人没有勇气,应该奋斗时不能奋斗,遇事苟且敷衍,做不出好事来。就消极方面说,懒人一味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经不起恶势力的引诱,惯欢喜做坏事。懒大半由于体质弱,燃料不够,所以马达不能开满。身体不健全而希望精神健全,那是希望发生奇迹。

⑥其次是科学家的头脑。

⑦会尊重事实,会搜集事实,会找出事实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科学家的本领。要得到本领,你必须冷静、客观、虚心、谨慎,不动意气,不持成见,不因个人利害打算而歪曲真理。

⑧合理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世界之所以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科学家的头脑,见理不透。比如说,社会上许多贪赃枉法的事,做这种事的人都有一个自私的动机,以为损害了社会,自己可以占便宜。其实社会弄得不稳定了,个人绝不能享安乐。

⑨再次是宗教家的热忱。

⑩“过于聪明”的人有时看空了一切,以为是非善恶悲喜成败反正都不过是那么一回事,让它去,干我什么事?

人人都希望旁人做周公孔圣人,于是安邦治国平天下就永远是一场幻梦。宗教家大半盛于社会紊乱的时代,他们看到人类因罪孽而痛苦,心中起极大的悲悯,于是发下宏愿,要把人类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古往今来许多成大事业者虽不必都是宗教家,却大半有宗教家的热忱。他们见得一件事应该做,就去做,就去做到底,以坚忍卓绝的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百折不回。

最后是艺术家的胸襟。

科学易流于冷酷干枯,宗教易流于过分刻苦,它们都需要艺术的调剂。艺术是欣赏,在人生世相中抓住新鲜有趣的一面而流连玩索;艺术也是创造,根据现实世界而又超出现实世界,刻绘许多可能的意象世界出来,以供流连玩索。有艺术家的胸襟,才能彻底认识人生的价值,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才可以随处吸收深厚的生命力。

我们一般人常困于饮食男女、功名利禄的营求,心地常是浑浊的,不能清明澈照;常被不满足驱遣做无尽期的奴隶。名为一个人,实在是一台被动的机械,处处受环境支配,做不得自家的主宰。

所谓艺术家的胸襟就是在有限世界中做自由人的本领。有了这副本领,我们才能在急忙流转中偶尔驻足做一番静观默索,做一番反省回味,朝外可以看出世相的庄严,朝内可以看出人心的伟大。

果一个人具备这四大条件,他就不愧为完人了。

选自《发现》2018年第1期,有改动)

1.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种错误的观念”指什么观念?

2.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请你为第⑫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4.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艺术家的胸襟”有怎样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宋江看了,心中暗喜,自夸道:“这般整齐肴馔,齐楚器皿,端的是好个江州。我虽是犯罪远流到此,却也看了些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调,便唤酒保,索借笔砚。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之苦。”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宋江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写罢,掷笔在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饮过数杯酒,不觉沉醉,力不胜酒,便唤酒保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拂袖下楼来,踉踉跄跄,取路回营里来。

(选自《水浒传》第三十九回)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请结合小说三十九回前的情节说说宋江被“刺文双颊,配在江州”的原因。

3.从宋江的题诗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美国记者斯诺只身前往陕北苏区,根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第一手资料,写成《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B.在《骆驼祥子》中,“他只是个有时候教点书,有时候也作些别的事的一个中等人物……他的家庭是沙漠中的一个小绿洲”,这里的“他”就是被祥子看成圣贤的刘四爷。

C.凡尔纳写的《海底两万里》,描绘了美妙的海底世界,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下海、自由翱翔的梦想。他的积极方面包括对科学的可能性的痴迷追求、对活生生的地理学的一往情深、对自由的始终不渝的向往利对受压迫者的无限同情。

D.法布尔写《昆虫记》时,从不满足于仅仅记录昆虫的生活,他关注的是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他对于昆虫的形态、习性、劳动、繁衍和死亡的描述,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而余兄子瞻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肆:极,甚。②沔:沔水。沅、湘、汉沔都是江水名称。③一舍:三十里。

1.请用“/”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其流奔放肆大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毳衣炉火                         ②湖中焉得有此人

③以览观江流之                     ④余兄子瞻之曰“快哉”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4.概括(乙)文“快哉亭”命名的两点原因。

5.(甲)(乙)两文画线句同写远望之景,简要分析两文各具特色的描写方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本诗颔联中“翻”字用得很巧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谈谈你对尾联中“长精神”三字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