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浮光跃金,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岀猎》中表达自己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渴望戍边抗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请把李商隐的《无题》默写完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赢得生前身后名 静影沉璧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解析】 默写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赢、璧、畔、遣、蜡炬、鬓”等字词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琐记

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但是还得声明: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并非讲舆地和钟鼎碑版的。只是画铁轨横断面图却有些麻烦,平行线尤其讨厌。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骙跪奏……,”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

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1.概括选文的内容,简析“我”的两个性格特点。

2.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

3.本家的老辈认为“我”做得不对,推荐“我”看一份报纸。请你以“我”的身份对他说几句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以色彩斑斓的美景点亮我们的眼睛,愉悦我们的心情,丰富我们的感受……许多同学都曾结交过不少自然界的“朋友”,并同它们展开过心灵的对话。

请你以“感受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严禁抄袭。(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青青庭院

⑴故乡青青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⑵宽大的庭院到处都染满了绿,除了北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不显得空旷。因为庭院的绿太浓,于是在我的意识里,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探到你的心里。

⑶每到六月的时候,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蜂儿嗡嗡地闹着,贪婪地吮着花蜜。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常常寻一只敞口不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靠近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钻进花心,然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的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迅速旋紧盖子。怕蜜蜂死掉,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辗转,腹部一鼓一鼓的,淡淡的黄的翅风车一样的振动,找不到出去的路。看到后来,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翻来清凉油抹上。但很快就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

⑷时光如同缎子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滑过。及至后来我离开故园到外地求学,再参加工作,再成了家,故园离我渐渐的远了。但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⑸一晃小女也十岁了。每到暑假或寒假,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父母已经赋闲在家,将今日的庭院装点得更为绚丽。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南屋与庭院之间多了一道花墙,上面是瓜藤搭起的帐篷,长的丝瓜、弯的北从藤上垂下。转过花墙,东墙是满架的金银花,从南到北一路的铺开,西墙挂满了葡萄。各色的深的浅的树和藤在庭院中攀缘生长,错落有致。

⑹母亲的菜畦依然齐整,父亲的花草依然沿着菜畦一路开放。石榴树斑斑驳驳地褪皮,大大小小的石榴赶趟似的挂满了枝头,叶间还偶尔开放着一朵两朵火红火红的石榴花。但故乡的庭院究竟还是绿,浓浓的令人不禁将它掬在手里,饮到心里,醉到梦里。

⑺故园的绿啊,它衍生了几代人的梦,不仅衍生着梦,也衍生着希望,时时激励着我。

1.为什么作者觉得庭院中的绿“又是摇曳多姿,空灵深邃”的?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1)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

(2)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

3.文章写庭院的绿,可是第(3)段却详写了儿时捉蜜蜂的趣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第(4)段中说,“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查看答案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

C.山这边,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D.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对南方田野初春景色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散步》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C.《散步》中发生了分歧后,写了祖孙三代人的活动,突出写到的是“我”的心态。

D.《散步》的结尾那句“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话,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3.一家人散步时产生了分歧,这部分能否删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查看答案

    书虫三病

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其二,广收远括,尽心力,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洗涴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三,博学多,矻矻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注释)矻矻(kūkū):辛勤劳作的样子;勤劳不懈貌。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架上美观(徒弟) B.尽心力(用尽)

C.图多蓄(只) D.博学多(学识)

2.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不事讨论徒洗涴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

3.“好书之人”的“三病”是哪三病?你从作者总结的“三病”得到怎样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