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道数学题,他已经思考了很久,却始终找不到解题思路,他只能去诘问老师,希望能得到点拨和指导。
B.尽管我们目睹、听闻种种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但闯红灯、开快车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缘于一些人安全意识淡泊。
C.小区楼道堆放杂物在一些人看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同楼道的邻居来说,这却是一件深感困扰的大事。
D.望着儿时清澈的溪水现在变得污浊不堪,我忍俊不禁地叹息说:没有良好的环境,怎么会有高品质的生活?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一丝不苟,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粹,有时甚至小到一个标点,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B.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使自己在大廷广众之下有一份荣耀。
C.小桃树在风雨中哆嗦,纤纤的生灵,猥锁的模样,枝条已经慌乱。但风雨过后,我突然看到那树的顶端,竟还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D.我曾加入浩浩荡荡的走山大军,多次征战于崇山峻岭。当我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山巅,心头却无端涌起一阵悲凉。
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戎马倥偬,征战一生,不下马背纵横欧亚诸国;他是蒙古帝国的可汗,这个打破东西方壁垒、书写中国最大版图的巨人,就是史籍上被尊称为元太祖的成吉思汗,他不仅在中国妇孺皆知,在世界上也是影响深远。
A.zhà lóng hàn nuò
B.zhà róng hán rú
C.chà lóng hán rú
D.chà róng hàn nuò
以“ 日随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从“春、夏、秋、冬”四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词语,填写在横线上。②抓住所选季节特点或某一景物在某一季节的特点作生动描写。③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班级名。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蒲公英的生命在风中延续
①她才12岁,正上小学,是一个瘦弱的小姑娘,是一枝正待绽放的花蕾。脑部不幸患上高度恶性胶质瘤,医生诊断,半年或一年内可能复发,必须做手术。手术时,正值08年汶川地震,她不但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还硬逼着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第二次手术后,她所在的金宝小学师生捐了2000元爱心款,她先问爸爸自己有没有支配权,爸爸说:“别人给你的,你当然可自由支配。”她把2000元爱心款直接捐出去,并说:“还有人比我更需要钱。”那时候,她的医疗费,已让这个家负债累累了。
②后来,她的病情不断恶化。医生表示,即使进行第二次手术,也改变不了病情。她的父亲看到女儿这么痛苦,决定搏一搏,要求再次手术。就在第二次手术前一天晚上,她突然冒出一句话:“爸爸,我只剩三个月了,我想把器官捐出来。”原来她是无意中听到了医生跟妈妈说的话,知道了自己的病情。爸爸听后,心如刀割!女儿才十几岁,她的病情让这位父亲无法接受,如果还需在这小小的身体上动刀子,做父亲的的无论如何也不愿想象。
③第二次手术后,医生说:“要有毅力,多走路病才会好。”可现实是,她的病情仍在恶化,她下床走路很困难,头晕、乏力、心悸。但她每天都要爸爸扶着,在走廊里走两三个来回。
④年仅12岁的女儿怎么会有捐献自己器官的想法?她爸爸怎么也想不通。后来,谜底终于揭开,她生前在曾经的一堂语文课上,和同学学习了美国作家琳达·里弗斯的《永生的眼睛》,文章讲述的父母和女儿先后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故事。课堂上,她被感动了,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抄下:“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死后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⑤她的父母最不想看到的日子来临了,2012年11月16日,她被诊断为脑死亡,17日凌晨零点10分,她永远地离开了她的父母亲,去了天国。她的父母亲实现了她的遗愿,医生用她的肝脏和双肾挽救了三名患者的生命。
⑥她的名字叫——何玥,2012年度感动亿万中国人的12岁小姑娘。
⑦“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小何玥的颁奖词是:“正值花样年华,你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象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的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⑧小何玥在天国里如能知道她的愿望实现了,应欣慰的笑了吧?12岁的女孩坦然面对死亡已属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病痛中她还不忘善济他人。这一场生命最后的告别,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的心灵。平凡善举,开启一个有爱的未来。今天,当我们怀着悲伤提起这个名字时,却又怀着欣喜,为她的生命与另外的生命合二为一,仍在这个世界上熠熠生辉。
1.文章叙写了何玥的哪几件事情,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不超过6个字。
2.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第⑦段划浪线句的妙处。
正值花样年华,你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
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文中小何玥的形象。
4.文章以“蒲公英的生命在风中延续”为标题,有何妙处?
5.比较阅读文章第②段划线句与下面链接材料,说说两段文字在刻画人物方法以及作用方面的不同之处。
(材料)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鲁迅《藤野先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青年网9月29日袁隆平院士研发团队试种的四种耐盐碱水稻,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开镰收获。经评测,其中编号为0045的耐盐碱水稻亩产达620.95公斤。
9月28日上午,耐盐碱水稻(又称碱生稻)开镰仪式在青岛白泥地示范基地隆重举行,国内农业领域众知名专家、嘉宾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四年研发
1162次田间实验
30000多份中间测交和配组材料
……
所有的努力在今天得到见证和回报!
现场经过小区域收割、脱粒、除杂、测水分、称重最后获得数据,专家经过现场会后获得一致结果。专家组刘世平教授连线远在长沙的袁隆平院士说:“经现场小面积收割理论测产测得结果为yc0045产量是620.95kg,远超预期产量。”
袁老对这样的结果表示很满意,可以打“优秀”。今年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希望再接再厉明年更上一层楼!接下来要大量制种,明年选2个点,大田种植,再观察表现。
从2012年起,已是80多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没有选择退休,而是把主要研究方向聚焦在耐盐碱水稻的研发上。2016年,袁隆平院士出任青岛市海水稻研发中心的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
袁隆平院士说:“未来,当城市越来越多,耕地面积越来越少,中国人可能吃不上中国人自己的米。而中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还没有种上庄稼,要把它利用起来,我们讲的是实干,要有目标,不要害怕失败。”
碱生稻的研发成功,代表着水稻种业的又一次突破,这对我国粮食战略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十几亿亩盐碱地急需改造,如果耐盐碱水稻能推广到全国各个盐碱地,只要三年时间,就有希望推广面积到一亿亩。这一亿亩荒滩变良田,将多养活1亿人!
1.给这则新闻稿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四年研发,1162次田间实验,30000多份中间测交和配组材料……所有的努力在今天得到见证和回报!”这些详实的数据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倾向?
3.如果有机会让你做回小记者,去采访袁隆平院士,请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们讲的是实干,要有目标,不要害怕失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