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目送 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1)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

    目送

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1)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2)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3)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4)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5)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6)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7)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8)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9)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0)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11)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12)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13)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14)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15)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16)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两次难以割舍的目送:一次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 难以释怀的落寞;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解释第三自然段中加点的词语。 

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3.简析第(10)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请从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上赏析第(6)自然段。

 

1.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 2.“交会”:相交会和,在文中指我的目光和儿子的目光相交会和,表现了我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我的依恋和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对比:母亲,眼睛跟着儿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儿子: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形象鲜明的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不舍和关爱;同时也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冷淡,不在乎。(意对即可)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从“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可以概括出第二次目送的内容: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 2.这道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答题模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交会”本义是相交会和。从“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可以看出,“交汇”在文中指我的目光和儿子的目光相交会和。根据上下文内容可知,这里是作者送儿子华安第一天上小学分别时的场景。因此“交汇”在这里表现了我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我的依恋和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 3.这道题考查对文章段落作用的理解。记叙文中间段落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过渡)。从“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可以看出,这段文字是从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过渡到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 4.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对比:是把两种对应的事物进行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这里将母亲与儿子分别时的表现进行了鲜明的对比。母亲的表现是“眼睛跟着儿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由此可以看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不舍和关爱;儿子的表现是“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由此可以看出儿子对母亲的冷淡,不在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言家事

诸葛亮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注释:①后主:刘备之子,名禅(shàn),小名阿斗。继位之后由诸葛亮辅佐。②余饶:宽裕。③仰:依赖。④不别治生:不需要另谋生计。⑤赢:充盈。

[乙]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仰于官(全部) B.,如其所言。(死、去世)

C.非学无以广才(广大) D.险躁则不能性(修养)

2.下列句子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B.静以修身

C.屠惧,投以骨。 D.非志无以成学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若 臣 死 之 日 不 使 内 有 余 帛 外 有 赢 财 以 负 陛 下

4.翻译下列句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写两点)

 

查看答案

    (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   ①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    ②   ,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2)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3)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在第一段的横线上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热情  ②拈轻怕重 B.①热忱  ②挑三拣四

C.①热忱  ②拈轻怕重 D.①热情  ②挑三拣四

2.联系选段,说说“纯粹的共产党员”具有怎样的特点?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从表达效果看,哪一句好些?为什么?

原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改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4.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做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优美的夜景衬托出作者沉静的心情。

B.颈联的“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C.尾联的“一夜”和“尽望”道出了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D.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2.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贴对联,面对大门,上联贴在大门的(     )

A.左边 B.右边

 

查看答案

对对联,与上联“巧剪窗花猪拱户”最能搭配的下联是(     )

A.花香鸟语春无限 B.翠绿柳风万户新

C.妙裁锦绣燕迎春 D.新春纳福鹊登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