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题下列小题。 洗界碑 高洪波 ①这是一次奇异的经历,却让我终身难忘...

阅读下文,完成题下列小题。

洗界碑

高洪波

①这是一次奇异的经历,却让我终身难忘。我和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在广西与越南的边界上相聚。我们用界河清亮亮的水,擦洗一座标号为1346的界碑。 

②一大早便向边境赶去,途中休息时遇到倾盆大雨,雨大得让你无法打开窗户。但很快雨就停了,像一个调皮的孩子跟你开玩笑。我们所去的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小学。这所小学叫那良镇滩散小学,旁依北仑河。北仑河是中国和越南的一条界河。到达小学,我们先参加升旗仪式,唱国歌。孩子们给我戴上一条崭新的红领巾,这已经是我无数次的在小学校里戴红领巾了。在小学的图书室里,我看到了一座界碑,仿制的历史界碑,上面写着“大清国钦州”。

③在看到界碑的瞬间,我想到了当年的一段经历:那是在遥远的1976年,我和边防部队的几个战士一起出发看界,或者叫勘界,就是查看边界。出发时顶着浓雾和稀疏的小雨,山路像一面泼了豆油的镜子,由于山路太滑,不能再走原路,于是选定山脚下的目标直冲而下,逢坡跳坡,遇坎过坎,从茅草丛和包谷地里纵跳前进。在向七号界碑攀登时,发现了一个问题:(A)七号界碑不知被什么人砸毁,去向不明,只留下一个埋界碑的石坑,像大睁着一只愤怒的眼睛。我们走到箐沟内,见草丛里倒着一座古老而残损的界碑。走下去一看,石头界碑上的字迹清晰可辨。两行文字,一行是大清国云南,另一行是大法国越南,中文法文全有,只是年月日已经辨识不清了。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这碑立于1896年。我和战友们站在界碑旁,眺望远方苍茫的云影山色。脚下的一条一尺宽两寸深的小小水沟,这条沟便是中越的界沟,神圣的边防线。界碑其实是对方故意破坏的,他们当时已经蓄意挑衅,掀翻了许许多多的界碑。这方界碑是历史的见证,早被他们扔下了箐沟。界碑是祖国领土的象征,在破坏界碑的同时也破坏了中国和越南人民的感情。

④小学的廖校长告诉我,学校有500多名学生,大部分是瑶族、苗族,偶尔也有京族。一茬又一茬孩子护界碑,十几年一直如此,这是小学校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参加完升旗仪式,我们走向1346号界碑。(B)我拿着竹筒,和小学生们一起走到北仑河汲水,同时敲着竹梆,擦拭界碑。擦了界碑,听瑶族女孩廖婉萍讲一代又一代的小学生们护碑的故事。我给孩子们讲了自己所经历的扶起界碑的往事。我告诉孩子们:你们在祖国的边疆,离北京很远很远。但是这座界碑的存在,使你们意识到祖国在自己心中。护碑的经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的。你们将来会长大,会成长,翅膀硬了之后会飞向远方,甚至飞出国门。但是拥有了这份护碑洗碑的经历,将成为你们记忆中的一个亮点,人生中的宝贵财富,生命中的一份永远的自豪,我祝福和羡慕你们。

⑤在吃午饭的时候,一个戴着一条旧红领巾的小女孩坐在我旁边。她是饭店的老板娘救助的一个小女孩儿,是滩散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长得漂亮,眼睛又大又圆,看着我脖子上崭新的红领巾直眨眼。于是,我把红领巾摘下来系在小姑娘的脖子上,告诉她:这条红领巾是北京来的一个爷爷留给你的礼物,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你是护碑的滩散小学的学生,值得拥有这条崭新的红领巾。

(选自2018年6月1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开篇点题,以“奇异的经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B.作者和滩散小学的学生一起擦洗的标号为1346的界碑上面写着“大清国钦州”。

C.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插叙的写法,回忆了自己1976年和边防战士一起勘界的经历。

D.文章通过写一代一代的孩子们护碑洗碑的故事,歌颂并赞美孩子们的爱国之情。

2.根据提示,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时间

事件

(1)

向边境赶去

到达小学

升国旗,唱国歌,戴红领巾

(2)

洗界碑,讲故事。

吃午饭的时候

(3)

 

 

3.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请从修辞角度品析第三段中的A句。

(2)第四段中的B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文中为什么要插入“我”和战友们扶起界碑的故事?请作分析概括。

5.文章结尾写到“值得拥有这条崭新的红领巾”,有什么用意?

 

1.B 2.(1)一大早;(2)参加完升旗仪式;(3)送(小女孩)红领巾; 3.(1)运用比喻,把石坑比作睁大的愤怒的眼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界碑被破坏的情状,表达对破坏界碑者的愤恨和护碑之情。(2)动作描写。用“拿着”“走到”“汲”“敲着”“擦拭”等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洗界碑的过程,表现了对界碑的热爱。 4.(1)图书室的界碑激发了“我”的勘界回忆。(2)表现了“我”这代人对界碑的感情;(3)希望护碑的行为和情感能够代代相传。 5.(1)红领巾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染红的,凝聚了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2)小女孩清洗界碑的行为就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他们传承了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3)小女孩是一代一代护碑孩子的代表,送红领巾表达了对洗碑护碑孩子们的敬意。(4)希望小女孩能继续推动爱国传统代代传承下去。(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B.由文中内容可知,写着“大清国钦州”的界碑是图书室的仿制的历史界碑。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分析概括。答题时要尽可能仿照题目中的示例形式作答。第2段“一大早便向边境赶去”“到达小学,我们先参加升旗仪式,唱国歌。孩子们给我戴上一条崭新的红领巾”;第4段“参加完升旗仪式,我们走向1346号界碑。我拿着竹筒,和小学生们一起走到北仑河汲水,同时敲着竹梆,擦拭界碑”;第5段“在吃午饭的时候,一个戴着一条旧红领巾的小女孩坐在我旁边”“她长得漂亮,眼睛又大又圆,看着我脖子上崭新的红领巾直眨眼。于是,我把红领巾摘下来系在小姑娘的脖子上”;从以上语句中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 (1)题干要求从修辞角度赏析。A.七号界碑不知被什么人砸毁,去向不明,只留下一个埋界碑的石坑,像大睁着一只愤怒的眼睛。从“像大睁着一只愤怒的眼睛”可知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埋界碑的石坑比作愤怒的眼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界碑被砸毁的情状,表现了战士们看到界碑被毁的愤怒之情。 (2)题干要求从描写角度赏析。B.我拿着竹筒,和小学生们一起走到北仑河汲水,同时敲着竹梆,擦拭界碑。从“拿”“走”“汲”“敲”“擦拭”等一连串动词,可以看出这是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洗界碑的过程,表现了“我们”对界碑的爱护,也表现了“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4.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一般有:补充交代情节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本文第3段“在看到界碑的瞬间,我想到了当年的一段经历”,接下来回忆“我”和战友们一起勘界,扶起界碑的经历。这件事说明了界碑的意义,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热情,引出下文一代又一代的小学生们护碑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希望护界碑的行为和情感能够传承下去。 5.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思考。通读全文,结合文中语句“一茬又一茬孩子护界碑,十几年一直如此,这是小学校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在这里“红领巾”代表的是护界碑的小学生,送红领巾表达了对洗碑护碑孩子们的敬意;再结合“红领巾”本身的意义,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染红的,所以红领巾凝聚了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因为你是护碑的滩散小学的学生,值得拥有这条崭新的红领巾”写出了小女孩是一代一代护碑孩子的代表,送她红领巾是希望小女孩能继续将爱国传统代代传承下去。据此回答,意思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功:效果。②庸:功劳。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④节:树的枝干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⑤说:同“悦”。⑥从容:同“舂容”,即撞钟。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1)不知其也                  (2)有至道

(3)学半                      (4)其久也

2.与甲文“其此之谓乎”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B.何陋之有

C.渔人甚异之 D.大道之行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4.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章首二句以比兴手法,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有渲染气氛和烘托心境的作用。

B.“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既交代了时令,又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C.“溯洄”、“溯游”六句诗表现了诗人追寻的艰难、渺茫和执着追求的快乐心情。

D.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重章叠句的写法是《诗经》常用的手法。

2.诗中的“伊人”形象有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本学期学习了四种语病知识,下面的句子有哪种语病,在括号内填上序号。

A.句子成分搭配不当    B.句式杂糅    C.句子结构不完整   D.语序不当

(1)大家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主席台的校长身上。           _______

(2)我们应该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_______

 

查看答案

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班主任来了,正在教室里高谈阔论的同学们便戛然而止,连忙做起作业。

B.地理课堂上,三名男生经老师多次提醒仍然大声讲闲话,让我们叹为观止

C.我用爸爸的手机玩游戏,不慎把手机摔坏了,爸爸怒不可遏地打了我一巴掌。

D.我们慕名来到这家特色餐馆品尝招牌菜,大家都称赞这道招牌菜名副其实

 

查看答案

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xǐng     huì)暗     )旋       biān)然

B.皱(zhě      jīn     jūn)裂       qiān)默

C.暄哗             缭绕            纷至踏来         接踵而至

D.瞭望             彷徨            销声匿迹         挑拨离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