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吸烟危害身体健康已经被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烟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吸烟危害身体健康已经被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烟草及吸烟产物中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其中焦油、尼古丁、酚类、醇类等是有毒或有致癌作用的物质。吸烟开始越早,患各项疾病的几率越大。

②据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有3亿吸烟人口,另有7.4亿不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每年因吸烟引起的相关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即每天因吸烟死亡人数大概为2740人,如对吸烟流行状况不加以控制,到2050年每年死亡人数将突破300万。

③吸烟产生的烟雾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呼吸道成为最大的受害器官。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直接作用于气管、支气管的上皮细胞,损伤呼吸上皮,诱发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青少年学生的大支气管较成人直,烟雾更容易进入其中,增加了喉部和支气管黏膜暴露在烟雾中的几率,使这一部分黏膜更易受到有害物质的刺激。

④烟草及吸烟产物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眼组织,引起多种眼部疾病。由于烟雾对眼部结膜的持久刺激,可能会引起结膜血管扩张,引发慢性结膜炎。

⑤美国加州大学一项研究表明,人的“决策”能力与右脑相关,但右脑对烟草中的尼古丁敏感,抽烟会引起青少年右脑的损伤,损伤会加深吸烟者对烟草的依赖,所以吸烟成瘾后会更难戒除。吸烟还会影响人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⑥烟草中的尼古丁会促进血管收缩,引起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收缩,从而影响心肌组织的血液供应,诱发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⑦烟雾中的尼古丁会引起皮下血管收缩,这将破坏皮肤上的血液循环,阻碍皮肤吸收营养物质。烟雾中大量一氧化碳的存在会降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输氧能力,导致皮肤细胞缺氧。长此以往,吸烟者的皮肤就会变得暗淡、粗糙,产生皱纹。

⑧烟焦油是香烟烟雾中最主要的致癌物质之一,烟焦油中含有多种以多环芳烃和亚硝胺为主的致癌物和一些酚类促癌物。除此之外,烟草烟雾中的微量放射性物质钋和铅以及烟雾溶于水后产生的活性氧也具有致癌性。研究表明,多环芳烃类与肺癌、口腔癌、喉癌、宫颈癌相关;挥发性烃类与肺癌、白血病等相关。

(节选自《生物学教学》2017年11期,有删改)

1.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开始吸烟的年龄来看,早吸烟的人患各项疾病的几率大。

B.烟草及吸烟产物中的焦油、尼古丁、酚类、醇类都会致癌。

C.吸烟不但会损害人的内脏器官,也会损害人的皮肤健康。

D.与成年人相比,吸烟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损害更大。

2.第四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可以删去吗?请说明理由。

3.第二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B 2.不能删。“可能”表示猜测、推断。说明了烟雾长时间刺激眼部结膜,引起结膜血管扩张,引发慢性结膜炎只是普遍现象,不是所有人身上都会发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 3.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我国的吸烟人数和因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说明了吸烟的危害性,直观明了,警醒世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从文中第1段“烟草及吸烟产物中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其中焦油、尼古丁、酚类、醇类等是有毒或有致癌作用的物质”可知,焦油、尼古丁、酚类、醇类等是有毒或有致癌作用,并不是都会致癌,所以“烟草及吸烟产物中的焦油、尼古丁、酚类、醇类都会致癌”表述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删掉。因为“可能”表示猜测、推断,说明了烟雾长时间刺激眼部结膜,引起结膜血管扩张,引发慢性结膜炎只是普遍现象,不是所有人身上都会发生。如果删去,则变成一定会引起结膜血管扩张,引发慢性结膜炎,这就与事实不相符,加点的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3.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摹状貌等。从“3亿”“7.4亿”“ 100万”“2740人”“300万”可知这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我国的吸烟人数和因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具体准确的说明了吸烟的危害性之大,警示世人,增强说服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题下列小题。

洗界碑

高洪波

①这是一次奇异的经历,却让我终身难忘。我和一群少数民族的孩子,在广西与越南的边界上相聚。我们用界河清亮亮的水,擦洗一座标号为1346的界碑。 

②一大早便向边境赶去,途中休息时遇到倾盆大雨,雨大得让你无法打开窗户。但很快雨就停了,像一个调皮的孩子跟你开玩笑。我们所去的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小学。这所小学叫那良镇滩散小学,旁依北仑河。北仑河是中国和越南的一条界河。到达小学,我们先参加升旗仪式,唱国歌。孩子们给我戴上一条崭新的红领巾,这已经是我无数次的在小学校里戴红领巾了。在小学的图书室里,我看到了一座界碑,仿制的历史界碑,上面写着“大清国钦州”。

③在看到界碑的瞬间,我想到了当年的一段经历:那是在遥远的1976年,我和边防部队的几个战士一起出发看界,或者叫勘界,就是查看边界。出发时顶着浓雾和稀疏的小雨,山路像一面泼了豆油的镜子,由于山路太滑,不能再走原路,于是选定山脚下的目标直冲而下,逢坡跳坡,遇坎过坎,从茅草丛和包谷地里纵跳前进。在向七号界碑攀登时,发现了一个问题:(A)七号界碑不知被什么人砸毁,去向不明,只留下一个埋界碑的石坑,像大睁着一只愤怒的眼睛。我们走到箐沟内,见草丛里倒着一座古老而残损的界碑。走下去一看,石头界碑上的字迹清晰可辨。两行文字,一行是大清国云南,另一行是大法国越南,中文法文全有,只是年月日已经辨识不清了。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这碑立于1896年。我和战友们站在界碑旁,眺望远方苍茫的云影山色。脚下的一条一尺宽两寸深的小小水沟,这条沟便是中越的界沟,神圣的边防线。界碑其实是对方故意破坏的,他们当时已经蓄意挑衅,掀翻了许许多多的界碑。这方界碑是历史的见证,早被他们扔下了箐沟。界碑是祖国领土的象征,在破坏界碑的同时也破坏了中国和越南人民的感情。

④小学的廖校长告诉我,学校有500多名学生,大部分是瑶族、苗族,偶尔也有京族。一茬又一茬孩子护界碑,十几年一直如此,这是小学校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参加完升旗仪式,我们走向1346号界碑。(B)我拿着竹筒,和小学生们一起走到北仑河汲水,同时敲着竹梆,擦拭界碑。擦了界碑,听瑶族女孩廖婉萍讲一代又一代的小学生们护碑的故事。我给孩子们讲了自己所经历的扶起界碑的往事。我告诉孩子们:你们在祖国的边疆,离北京很远很远。但是这座界碑的存在,使你们意识到祖国在自己心中。护碑的经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的。你们将来会长大,会成长,翅膀硬了之后会飞向远方,甚至飞出国门。但是拥有了这份护碑洗碑的经历,将成为你们记忆中的一个亮点,人生中的宝贵财富,生命中的一份永远的自豪,我祝福和羡慕你们。

⑤在吃午饭的时候,一个戴着一条旧红领巾的小女孩坐在我旁边。她是饭店的老板娘救助的一个小女孩儿,是滩散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长得漂亮,眼睛又大又圆,看着我脖子上崭新的红领巾直眨眼。于是,我把红领巾摘下来系在小姑娘的脖子上,告诉她:这条红领巾是北京来的一个爷爷留给你的礼物,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你是护碑的滩散小学的学生,值得拥有这条崭新的红领巾。

(选自2018年6月1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开篇点题,以“奇异的经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B.作者和滩散小学的学生一起擦洗的标号为1346的界碑上面写着“大清国钦州”。

C.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插叙的写法,回忆了自己1976年和边防战士一起勘界的经历。

D.文章通过写一代一代的孩子们护碑洗碑的故事,歌颂并赞美孩子们的爱国之情。

2.根据提示,将下面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时间

事件

(1)

向边境赶去

到达小学

升国旗,唱国歌,戴红领巾

(2)

洗界碑,讲故事。

吃午饭的时候

(3)

 

 

3.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请从修辞角度品析第三段中的A句。

(2)第四段中的B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文中为什么要插入“我”和战友们扶起界碑的故事?请作分析概括。

5.文章结尾写到“值得拥有这条崭新的红领巾”,有什么用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功:效果。②庸:功劳。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④节:树的枝干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⑤说:同“悦”。⑥从容:同“舂容”,即撞钟。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1)不知其也                  (2)有至道

(3)学半                      (4)其久也

2.与甲文“其此之谓乎”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叩之以小者则小鸣 B.何陋之有

C.渔人甚异之 D.大道之行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4.甲乙两文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章首二句以比兴手法,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有渲染气氛和烘托心境的作用。

B.“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既交代了时令,又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C.“溯洄”、“溯游”六句诗表现了诗人追寻的艰难、渺茫和执着追求的快乐心情。

D.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重章叠句的写法是《诗经》常用的手法。

2.诗中的“伊人”形象有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本学期学习了四种语病知识,下面的句子有哪种语病,在括号内填上序号。

A.句子成分搭配不当    B.句式杂糅    C.句子结构不完整   D.语序不当

(1)大家的目光和掌声都集中到主席台的校长身上。           _______

(2)我们应该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_______

 

查看答案

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班主任来了,正在教室里高谈阔论的同学们便戛然而止,连忙做起作业。

B.地理课堂上,三名男生经老师多次提醒仍然大声讲闲话,让我们叹为观止

C.我用爸爸的手机玩游戏,不慎把手机摔坏了,爸爸怒不可遏地打了我一巴掌。

D.我们慕名来到这家特色餐馆品尝招牌菜,大家都称赞这道招牌菜名副其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