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①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

(注释)①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去泥土,渍以清水         濯:_____

(2)乃以九江道士胡洞微       遗: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

3.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文段中作者对它的情感。

 

1. (1)洗 (2)给予,赠送 2.我在慈湖山中游玩的时候。找到了几棵(石菖蒲),用石盆来养它,放在船上。 3.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等。作者对石莒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解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濯”是“洗”;“遗”是古今异义词,“给予,赠送”的意思。 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余(我)、本(树木,这里指石菖蒲)、以(用)、置(放置)”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结合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句子概括作答。 (1)“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生命力顽强;“至于忍寒苦,安澹泊”——忍寒苦,安于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生长条件简单,易养;“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能入药,有延年益寿的功用。据此概括作答。 (2)从文章中的“可数十年不枯”“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意甚爱焉”可以看出,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石菖蒲的喜爱、赞美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将下列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______,井上生旅葵。(《十五从军征》)

(2)北风卷地白草折, 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山回路转不见君, 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______,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6)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

(7)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诗人文天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南宋国势危亡、个  人身世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B.弗敢    加:虚夸,夸大

C.小信未    孚:使信服

D.忠之    属:部属,属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夫战,勇气

D.一鼓作气,而衰,三而竭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B.文中“乡人”漠不关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曹刿则是主动参与,关心国事。

C.本文刻画人物精炼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八个字就把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的特点刻画出来。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简略,而战争经过写得详细,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狗为何比猫更亲近人》一文,回答各题。

狗为何比猫更亲近人

李小凤

①狗是人类最早开始驯养的动物。虽然专家对于确切的年代还有不同的意见,但已有考古证据显示,大约1.5万年前就有了家犬,而它们实际加入人类生活的时间还可能再往前推数千年。狗除了能狩猎、能战斗,还能警告有野兽或人类入侵。时间一代代过去,人和狗一起演化,能和对方有良好的沟通。最能满足人类需求、最能体贴人类情感的狗,就能得到更多的照顾和食物,也更容易生存下来。

②猫的驯化大约始于6000年前的古埃及。那时候人类已进入农耕社会,生存资料和食物资源已经不那么匮乏了,不仅能够维持生活,而且有了库存。当人类有了余粮后,就要与老鼠进行战斗,而猫就是最好的武器。非洲野猫的幼猫很容易被驯养,一般认为,很可能就是目前家猫的主要祖先。

③忠于人类是狗的天性。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爱德华·威尔逊认为,今天的狗在保护主人不受伤害时显示出来的勇气和韧性,来源于它们祖先的群居生活。群居的狗有强烈的集体生活本能,它服从于比自己更强大的人,或者是团队的领导者。狗有敏锐的听觉和嗅觉,能够尽早地发现猎物,或追逐猎物,或咬猎物。在狩猎过程中,它们对人类非常有帮助。从那时起,人类就积极地饲养狗,那些更忠诚于主人的狗就更有机会进行繁殖。

④随后在农耕社会中,人类为了得到更肥沃的土地,出现了部落间的势力竞争。因此,人类对外部的人也开始抱有很强的戒备心理。在这个过程中,狗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以及通过叫声告知人们有异常发生的能力,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人类和狗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

⑤但是在猫看来,老鼠是自己捕捉的,和人类没有关系,所以获得食物是自己独自的功劳,它只是和人类建立了一种共存的互利关系而已,没有必要对人类那么忠诚,更没有必要过分讨好人类。

⑥在2005年12月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美国科学家公布的人类基因图谱表明,人类基因比犬类多300余个,狗有360多种遗传疾病与人类相同。由于长期选择性繁殖,许多狗种也很容易患有与人类同样的基因疾病,如癌症、心脏病、聋哑、失明等。尽管所有的狗99%的基因是相同的,但剩下1%的基因差异却决定了狗的品种。从遗传学上讲,正是由于不同狗种在外形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它们共同的遗传基因,狗成为进行遗传学研究的上佳选择。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9.02A,原文有删改)

1.下列有关“狗与人的关系”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远古时期,人类祖先出于狩猎、战斗和报警的需要,开始驯养狗。

B.狗忠于人类,在保护主人不受伤害时显示出了勇气和韧性。

C.狗对陌生人有很强的戒备心理,会通过叫声告知人们有异常发生。

D.狗有360多种遗传疾病与人类相同,因此成为人类研究遗传学的唯一选择。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狗和人类在共同演化的过程中,相互间有良好的沟通,狗成为人类的好朋友。

B.家猫的祖先就是非洲野猫,它们大约在6000年前的农耕社会加入人类生活。

C.狗有敏锐的听觉、嗅觉,能够尽早地发现猎物,或追逐猎物,或咬猎物。

D.猫与人类之间是一种共存的互利关系,人要猫作捕鼠工具,猫要以鼠为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题目“狗为何比猫更亲近人”,将狗和猫作对比,引起读者的阅读和思考兴趣。

B.第①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人类很早就开始驯养家犬。

C.第③段中加点的词“非常”起强调作用,从程度上突出了狗对人类帮助之大。

D.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介绍了狗和人类的亲密关系以及亲近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词人登上京口北固亭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既指时间的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最后一句运用典故,直接讽刺苟且偷安的北宋朝廷,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情怀。

D.本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呢 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A.,“        。”     B.:“        。”    

C.:“        ” 。     D.,“        ”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