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妈妈,点灯 ①我记忆里的第一盏灯,是用一个短粗的墨水瓶做盛器,里面注满柴油(我们...

妈妈,点灯

①我记忆里的第一盏灯,是用一个短粗的墨水瓶做盛器,里面注满柴油(我们称之为“洋油”),一根棉线做成的灯芯穿过白铁皮做的灯柱。这种灯通常是怕风的,为了省油,灯芯拨出来很短,远处看去,真的是“一灯如豆”。后来有了罩子灯,灯体是细腰玻璃的,灯头可以手动调整亮度,灯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子,亮度增加不少,也不怕风吹了,但费油,一般人家不舍得用。

②小时候,家里有一盏用墨水瓶自制的类似古老“陶豆”的油灯。当时燃油奇缺,因此,只做了这么一盏油灯,而这盏灯也就成了一家人活动的中心。在没有月亮的夜晚,这盏灯首先在堂屋的桌子上亮起。做晚饭时,这盏灯放在厨房的锅沿上。吃晚饭时,这盏灯放在餐桌上。晚饭后,这盏灯就回到母亲的床头。

③简单说,这盏灯最常出现的地方,就是母亲的床头。

④卧室里两张床,母亲一张,父亲一张。几个孩子分别跟父亲和母亲睡在一起。往往是最小的孩子跟母亲睡,最大的孩子跟父亲挤。晚饭后(通常没有晚饭),母亲从餐桌或厨房把灯端到她的床头桌上,一家人的活动重心也随之转移。那盏灯像灯塔一般,引领孩子们各自归航。等孩子们都睡下,母亲便把油灯吹熄。很少有燃着油灯闲说话的时候,不干活便不点灯,闲说话可以黑灯瞎火地说,不碍事。

⑤通常从半夜开始,陆续有孩子被尿憋醒。“妈妈,点灯。”起夜的孩子首先要把母亲叫醒,只有叫醒母亲,灯才会亮。只有灯亮了,才敢起床下地。母亲通常一叫就醒,然后起身,划燃火柴,将油灯点亮。起夜的孩子光屁股下地,在微弱的灯光下匆匆撒完尿,再匆匆钻回被窝里。有时候孩子撒尿的工夫,母亲已经睡着了,燃着的油灯就那么一直亮着。父亲最看不得这种浪费,会大声叫醒母亲,“熄灯!”母亲再起身,将灯吹熄。

⑥如此点灯吹灯,每个晚上总要有一两次吧。夏夜还好一些,本来夜就短暂,再加上月亮好的夜晚,母亲点灯的次数会少很多。漫漫冬夜最熬人。孩子们早早睡下,早早被尿憋醒。喊完“妈妈,点灯”,却躲在温暖的被窝里不愿意出来。这时候,母亲就要披衣起来,一个个催促。如此一番折腾,母亲早已清醒了,等孩子们爬回被窝,她独自在昏暗的灯光下发会儿呆,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重新睡熟,才将灯吹熄。

⑦怎么说呢,小时候从没有体会过母亲的辛苦,只觉得喊一声“妈妈,点灯”,母亲床头的那盏灯就会像被施了咒语的阿拉丁神灯一样,光明瞬间就会到来。至于光明是何时逝去的,从来没费心考虑过,母亲自会安排。在孩子们心目中,母亲是最合格的声控开关,何时向母亲发号施令,母亲都不会让你失望。事实上,由于孩子太多,加之白天劳累,母亲也有睡得很沉的时候,怎么喊也喊不醒。不过,这样的时候在记忆中也没有几回。

⑧有一次,尿急,做梦找厕所,就在准备畅快之时,突然惊醒。连喊了三声“妈妈,点灯”,母亲睡意蒙眬中应了一声,并没有起身,随后又沉沉睡去。实在憋不住了,独自下床,出去找厕所。打开房门的一刹那,月光如水般倾泻进来,院子里亮堂堂的。站在一颗刺槐下,对着树干激越地喷洒。有月光的夜晚,乡村愈加显得寂静,连虫鸣都那么幽微。越安静便越觉得可怕,仿佛每一处阴影里都隐藏着幽灵。一边撒尿,一边身上就起了鸡皮疙瘩。就在越想越怕、准备收家伙跑路之时,一回头,窗户上映现出灯影,母亲已把灯点亮。

(节选自《散文》2014年第1期)

1.请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第⑧段的景物描写通过明亮的月色写出了乡村夜晚的__________________,烘托了当时的_________心理,突出妈妈点灯带给的安全感。

3.第②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为什么说在孩子们心目中,母亲是最合格的声控开关”?

5.妈妈,点灯在文中出现多次,请分别简述妈妈,点灯一句在第⑤⑥⑦段中的表达作用(从内容角度)。

 

1.妈妈常年坚持深夜点灯让孩子起床撒尿。 2.寂静 幽微恐惧 3.排比。叙述了在任何时间这盏灯都是一家人夜晚活动的中心,为下文写母亲深夜点灯作铺垫。 4.因为只要喊一声“妈妈,点灯”,母亲很快就会点灯,都不会让人失望。其中也蕴含了“我”由于不能体会母亲的辛苦而自责、惭愧的心理。 5.第⑤段的“妈妈,点灯”概述了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很强。第⑥段的“妈妈,点灯”突出了妈妈对孩子的耐心照顾。第⑦段的“妈妈,点灯”强调了妈妈召之即来的神奇。 【解析】 1.此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分析文段可知,此文记叙了妈妈常年坚持深夜点灯让孩子起床撒尿的故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文名句积累。

(1)《论语》中孔子认为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学与思结合,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

(2)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3)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查看答案

古文阅读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李侍郎绂,性聪慧。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侍郎:古代官名。绂():李绂,人名。赀():通,钱财。衢():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非学无以广    广:__________    (2)险躁则不能    治:________

(3)时家贫        少:_________    (4)无不立对     对: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3.(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4.(乙)文写李绂因勤奋好学而成才,这印证了(甲)文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①戍鼓:戌楼上的更鼓。杜甫时在秦州,城楼上有戍兵守夜,定时击鼓。②秋边:一作边秋,指秋天边远的地区,秦州远离长安,故言“秋边”。③未休兵:指安禄山已死,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再次攻陷汴州、洛阳等地,战事激烈。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报警的成鼓声响,实行夜禁,人行断绝。听到大雁之声,联想到兄弟失散,引发了作者忆弟的情怀。

B.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作者写的完全是客观实景。

C.颈联由上联的“思乡”过渡到这联的“忆弟”,十分自然贴切。

D.尾联进一步抒写内心忧虑之情。兄弟离散,寄书常常不达,何况现在战事频仍,生死茫茫,更难有骨肉消息。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诗人将“白露”和“明月”拆开倒用,增添了诗意的健峻和深稳。

B.颈联大有“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之境况,令人伤心断肠。此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人民饱经忧患、骨肉分离的痛苦遭遇。

C.这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承转圆熟,严谨而不板滞。

D.全诗风格豪迈,感情真挚,真实动人。

 

查看答案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偶)

B.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百灵鸟向它歌唱。(拟人)

C.在乌黑的无边夜空中,李煜所见之月,如钩,尖锐的钩,勾人心魄。(比喻)

D.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反问)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你      用心去钻研,      会领会其中的真谛。生活是一片      的原野,你不应该只想着花前散心,月下漫步,还要时刻准备着狂风横刮,暴雨如注。相信通过顽强的奋斗,你一定能在生活的原野上      到幸福的花朵。

A. 只有  才  广博  采摘    B. 即使  也  广博  采摘

C. 只有  才  广袤  采撷    D. 即使  也  广袤  采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