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⑴小区的后面有一块荒地,由于规划中的工程迟迟没有开展,一直荒芜着,几年内逐渐被植物占领。远处飘来的树种、草籽儿和泥土中潜伏的草根儿,短暂地得到了生长空间,长成蓬勃的野草丛和像小孩胳膊一样粗的树苗。夏天远远望去,像一片绿色藩篱,冬天则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和草杆儿。
⑵去年冬天,曾经有人点火,不小心点燃了山上的枯草。火迅速被扑灭,然而这一片植物便不再是绿化带,而是成为火灾隐患。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推土机出动了,把那一片草和树都连根拔起,在坎坷不平的沟壑处才有几棵得以幸免。
⑶然而植物的生命力就是顽强,到了夏天,荒地上居然又是一片绿意,生长着灰灰菜、茼麻、曼陀罗、狗尾巴草,甚至连芦苇都有。雨后的水洼里还会出现一种类似鲎(hòu)的生物,可见附近曾经有一片湿地。
⑷早上的阳光下,粉色的打碗碗花开了一片,煞是好看,许多人愿意去荒地上玩耍,有一种久违了的野意。城市里的植物大都经过规划,花坛里是整齐划一的冬青和女贞,开放的花朵经过人工精心培育,草坪上也是买来的,好看得拘谨。
⑸荒地上却展开了本真的生物多样性,野生的榆树、柳树、杨树、桑树、构树,是本土常见的树种,生长得自由散漫,却让人感觉它们是生机勃勃的。
⑹小朋友常在那一片探险,有一天发现了一棵歪倒的桑树,一半的树根已经裸露在外面,却依然顽强地活着,叶子间甚至结着一些小小的紫红色的桑葚。小朋友欣喜若狂,摘了捧在手心里,手太小,不时从指缝间露下几个。他迟迟不愿离去,每天都惦记着过去看看。但很快,这棵树被其他人发现了,桑葚也随之不见了,连没熟的也都没有了。小朋友有些懊恼。那桑葚未必有多好吃,由于树的营养不良,果实甚至有些干瘪,但在城市里,这是难得的采摘乐趣。
⑺我的很多童年记忆都在初夏,喜欢到田野里转悠,总觉得大地像个宝库一般,有许多东西可吃、可玩。小孩子走路踢踢踏踏的,为的是打草惊蛇,让它们不要突然出现了吓人。蛇不多,倒是有许多浅棕色的蜥蜴在泥地里跑着,有时也梗起脑袋来,像在打量着什么,又像在编织着展望着美好的未来。
⑻有一阵我喜欢掐各种常见的野草。记得有一种野生翠绿纤弱,却一节一节分明,揪一下就断掉一截,我便常常揪了来玩。往草芯里插上自动铅笔的细铅芯,想造出新的不一样的铅笔来,可往铅笔盒里一放,第二天草就变得绵软了。当小发明家的愿望又落空了。
⑼我又捉一些虫子——蝼蛄、金龟子、天牛,还有一种灰色的小甲虫,把它们放在纸盒子里。再打开纸盒子时,会有一股难闻的味道,我又嫌恶地把它们放了出去。又一次在野地里遇到一棵低矮的野生香椿,兴奋地掐了好多叶子,回到家,大人说那其实是臭椿,不好吃的。
⑽这些微小的事情,像是童年的秘密,并不为家里人所知,长大后自己也不再提起,甚至有些恍惚:真的发生过吗?仿佛是在梦里。生命里有许多时刻是独自度过的,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探索自然和世界,做些傻里傻气甚至冒险的事情。这些事毫无意义,但又意义深远,塑造了生命的河床。
⑾现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大都没有了独处的空间,离自然也很远,片刻不能离开大人的视线,被许多双眼睛盯着——没办法,孩子是家的中心,大人为他们精心规划了生活,总担心他们落后于人,容不得半点行差踏错。他们是一定要幸福圆满的。
⑿儿童的私人空间,也像城市里的一片荒地那样难得了。
1.如果把选文题目命为“荒地与童年”或“荒地里的儿童私人空间”,你认为哪个更恰切?请说说理由。
2.第⑽段开头说“这些微小的事情,像是童年的秘密……”,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哪些“微小的事情”呢?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3.选文开头连用3个段落写荒地的植物,第⑷段划线句子却笔锋一转,写“城市里的植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谈谈你的见解。
4.选文笔调清新,语言鲜活。请从修辞的角度,任选一题,赏析下面句子。
⑴远处飘来的树种、草籽儿和泥土中潜伏的草根儿,短暂地得到了生长空间,长成蓬勃的野草丛和像小孩胳膊一样粗的树苗。
⑵蛇不多,倒是有许多浅棕色的蜥蜴在泥地里跑着,有时也梗起脑袋来,像在打量着什么,又像在编织着展望着美好的未来。
妈妈,点灯
①我记忆里的第一盏灯,是用一个短粗的墨水瓶做盛器,里面注满柴油(我们称之为“洋油”),一根棉线做成的灯芯穿过白铁皮做的灯柱。这种灯通常是怕风的,为了省油,灯芯拨出来很短,远处看去,真的是“一灯如豆”。后来有了罩子灯,灯体是细腰玻璃的,灯头可以手动调整亮度,灯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子,亮度增加不少,也不怕风吹了,但费油,一般人家不舍得用。
②小时候,家里有一盏用墨水瓶自制的类似古老“陶豆”的油灯。当时燃油奇缺,因此,只做了这么一盏油灯,而这盏灯也就成了一家人活动的中心。在没有月亮的夜晚,这盏灯首先在堂屋的桌子上亮起。做晚饭时,这盏灯放在厨房的锅沿上。吃晚饭时,这盏灯放在餐桌上。晚饭后,这盏灯就回到母亲的床头。
③简单说,这盏灯最常出现的地方,就是母亲的床头。
④卧室里两张床,母亲一张,父亲一张。几个孩子分别跟父亲和母亲睡在一起。往往是最小的孩子跟母亲睡,最大的孩子跟父亲挤。晚饭后(通常没有晚饭),母亲从餐桌或厨房把灯端到她的床头桌上,一家人的活动重心也随之转移。那盏灯像灯塔一般,引领孩子们各自归航。等孩子们都睡下,母亲便把油灯吹熄。很少有燃着油灯闲说话的时候,不干活便不点灯,闲说话可以黑灯瞎火地说,不碍事。
⑤通常从半夜开始,陆续有孩子被尿憋醒。“妈妈,点灯。”起夜的孩子首先要把母亲叫醒,只有叫醒母亲,灯才会亮。只有灯亮了,才敢起床下地。母亲通常一叫就醒,然后起身,划燃火柴,将油灯点亮。起夜的孩子光屁股下地,在微弱的灯光下匆匆撒完尿,再匆匆钻回被窝里。有时候孩子撒尿的工夫,母亲已经睡着了,燃着的油灯就那么一直亮着。父亲最看不得这种浪费,会大声叫醒母亲,“熄灯!”母亲再起身,将灯吹熄。
⑥如此点灯吹灯,每个晚上总要有一两次吧。夏夜还好一些,本来夜就短暂,再加上月亮好的夜晚,母亲点灯的次数会少很多。漫漫冬夜最熬人。孩子们早早睡下,早早被尿憋醒。喊完“妈妈,点灯”,却躲在温暖的被窝里不愿意出来。这时候,母亲就要披衣起来,一个个催促。如此一番折腾,母亲早已清醒了,等孩子们爬回被窝,她独自在昏暗的灯光下发会儿呆,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重新睡熟,才将灯吹熄。
⑦怎么说呢,小时候从没有体会过母亲的辛苦,只觉得喊一声“妈妈,点灯”,母亲床头的那盏灯就会像被施了咒语的阿拉丁神灯一样,光明瞬间就会到来。至于光明是何时逝去的,从来没费心考虑过,母亲自会安排。在孩子们心目中,母亲是最合格的声控开关,何时向母亲发号施令,母亲都不会让你失望。事实上,由于孩子太多,加之白天劳累,母亲也有睡得很沉的时候,怎么喊也喊不醒。不过,这样的时候在记忆中也没有几回。
⑧有一次,尿急,做梦找厕所,就在准备畅快之时,突然惊醒。连喊了三声“妈妈,点灯”,母亲睡意蒙眬中应了一声,并没有起身,随后又沉沉睡去。实在憋不住了,独自下床,出去找厕所。打开房门的一刹那,月光如水般倾泻进来,院子里亮堂堂的。站在一颗刺槐下,对着树干激越地喷洒。有月光的夜晚,乡村愈加显得寂静,连虫鸣都那么幽微。越安静便越觉得可怕,仿佛每一处阴影里都隐藏着幽灵。一边撒尿,一边身上就起了鸡皮疙瘩。就在越想越怕、准备收家伙跑路之时,一回头,窗户上映现出灯影,母亲已把灯点亮。
(节选自《散文》2014年第1期)
1.请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第⑧段的景物描写通过明亮的月色写出了乡村夜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烘托了“我”当时的_________心理,突出妈妈点灯带给“我”的安全感。
3.第②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为什么说“在孩子们心目中,母亲是最合格的声控开关”?
5.“妈妈,点灯”在文中出现多次,请分别简述“妈妈,点灯”一句在第⑤⑥⑦段中的表达作用(从内容角度)。
诗文名句积累。
(1)《论语》中孔子认为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学与思结合,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
(2)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3)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古文阅读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李侍郎绂,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侍郎:古代官名。绂(fú):李绂,人名。赀(zī):通“资”,钱财。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非学无以广才 广:__________ (2)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________
(3)少时家贫 少:_________ (4)无不立对 对: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公皆读之。
3.(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
4.(乙)文写李绂因勤奋好学而成才,这印证了(甲)文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①断人行,秋边②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③。
(注释)①戍鼓:戌楼上的更鼓。杜甫时在秦州,城楼上有戍兵守夜,定时击鼓。②秋边:一作边秋,指秋天边远的地区,秦州远离长安,故言“秋边”。③未休兵:指安禄山已死,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再次攻陷汴州、洛阳等地,战事激烈。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报警的成鼓声响,实行夜禁,人行断绝。听到大雁之声,联想到兄弟失散,引发了作者忆弟的情怀。
B.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作者写的完全是客观实景。
C.颈联由上联的“思乡”过渡到这联的“忆弟”,十分自然贴切。
D.尾联进一步抒写内心忧虑之情。兄弟离散,寄书常常不达,何况现在战事频仍,生死茫茫,更难有骨肉消息。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诗人将“白露”和“明月”拆开倒用,增添了诗意的健峻和深稳。
B.颈联大有“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之境况,令人伤心断肠。此联概括了安史之乱中广大人民饱经忧患、骨肉分离的痛苦遭遇。
C.这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相应,承转圆熟,严谨而不板滞。
D.全诗风格豪迈,感情真挚,真实动人。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偶)
B.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百灵鸟向它歌唱。(拟人)
C.在乌黑的无边夜空中,李煜所见之月,如钩,尖锐的钩,勾人心魄。(比喻)
D.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