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羹饭一时熟,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2)______________,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含蓄地表明词人渴望恢复中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人之论,道尽人生之至宝——人格。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濂溪先生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
(5)很多文人都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文天祥在被俘后用“___?____ ”(《过零丁洋》)表达了甘愿为国捐躯的赤子之心;龚自珍的“_________,___________”(《己亥杂诗》(其五))以落花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许多普通人成为了“最美逆行者”。学校开展以“致敬最美逆行者”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庚子鼠年来临之际,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武汉湖北、 ① 延华夏大地,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一声令下,数万名白衣战士、解放军官兵和党员干部,义无反顾、迎难而上,驰援武汉、湖北,打响了疫情防控的阻击战。这是一场众志成 ② 、感天动地的人民战争,这也是一场斗智斗勇、化危为安的新时代大考。无数逆行者,用忠诚践行初心,用 奉献履行使命,用生命保护生命,用大爱战胜磨难,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谱写出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②“医者仁心、治病救人”的职业精神在逆行者身上树立起伟岸丰碑。防控疫情,就是同时间赛跑、与病魔 [甲] ,等不得,也慢不得,必须分秒必争,必须 [乙] 。在和疫情斗争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迅速行动,投身抗“疫”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责任担当。在斗争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层层压实责任,深入防控一线研究解决问题,才能 [丙] 。 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坚守一线,任劳任怨。从宣传防疫知识到加强疫情监测,从卡口执勤到调配医疗物资,从服务隔离人员到保障复工复产复学,他们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构筑了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架起了贯彻防控政策和服务基层群众的暖心桥梁。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冠(guàn)状病毒 调(diào)配 B.冠(guàn)状病毒 调(tiáo)配
C.冠(guān)状病毒 调(diào)配 D.冠(guān)状病毒 调(tiáo)配
(2)在第①段的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蔓延 ②众志成诚 B.①曼延 ②众志成城
C.①曼延 ②众志成诚 D.①蔓延 ②众志成城
(3)结合语境,在第②段文字的[甲]、[乙]、[丙]处填入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甲]决斗 [乙]雷厉风行 [丙]不孚众望
B. [甲]较量 [乙]雷厉风行 [丙]不负众望
C. [甲]决斗 [乙]令行禁止 [丙]不负众望
D. [甲]较量 [乙]令行禁止 [丙]不孚众望
2.在众多“逆行者”中,有一位耄耋老人,让我们无数次地感动,又给疫情中的人们以镇定和方向,他就是钟南山教授。有位同学给钟教授写了一段颁奖辞,请你仔细阅读,并完成小题。
颁奖辞(甲)他两鬓斑白,满脸皱纹,不仅年近耄耋,而且依然不忘被病痛折磨的人们。他像是一柱火炬,哪怕在生命的尽头,也不忘散发余热。在抗击“非典”和新型冠状病毒期间,他挺身而出,勇敢地逆行,奔赴疫情灾区,带领医护人员,与病毒做抗争,与死神争分夺秒,毫不客气地在他的镰刀下抢回一个个生命,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拯救重危病人。在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时他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乙)他的话犹如定海神针,让中国成千上万的人民看到了战胜病毒的希望。他就是钟南山院士,他是为中国请命之人,是载入中国史册之人,他所做的一切令我们肃然起敬!
(1)在这段文字(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甲): (乙) ”! B. (甲): (乙) !”
C. (甲)—— (乙) !” D. (甲)—— (乙) ”!
(2)文段中画线句表达欠妥,请加以改正。
3.同学们看了新闻中关于“逆行者”的报道,纷纷发表感想,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是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不惧危险,勇敢逆行,用冷静的头脑,在生命的战场上与病痛作争斗。
B.他们,或白衣请缨,或军装入列,或千里驰援,或坚守岗位,一个又一个普通人,涌现在这逆行之路上。
C.他们摘下口罩,脸上的勒痕诚惶诚恐,但我要说,口罩背后的容颜,是这世上最美的脸。
D.身着白衣逆行,心似莲花绽放,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也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4.学校组织了“致敬最美逆行者”书法大赛,同学们用书法作品表达对“逆行者”的赞美,对下面四幅书法作品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甲] [乙] [丙] [丁]
A.作品[甲]是楷书,笔画平正,结构整齐,挺拔雄秀,可作楷模。
B.作品[乙]是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洒脱奔放。
C.作品[丙]是篆书,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长,庄严美丽。
D.作品[丁]是隶书,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略微宽扁,沉稳庄重。
5.下面是某同学为“逆行者”的事迹所感动写的一幅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哪些词语。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灭疫除瘟,不计报酬, ① 生死,钦也!国家忠士;
赴汤蹈火,岂云凶险,何言 ② ,赞哉!民族脊梁。
A.①无论 ②荣誉 B.①即使 ②荣辱
C.①无论 ②荣辱 D.①即使 ②荣誉
请以“逆风飞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1)运用适当的描写或抒情;(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外婆的世界
李娟
①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我妈家大业大,又是鸡是狗又是牛,整天忙得团团转。能专心照顾外婆的,只有我。
②我在阿勒泰,外婆便跟着我。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③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④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老子今天晚上要来偷……”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 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⑤除此之外,大部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
⑥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根布条,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有。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根布条,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⑦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布条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她破口大骂。又哭喊着要回四川,深更半夜地拖着行李就走,我筋疲力尽,灰心丧气。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啕大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生活太深。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我却只知一味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她。
⑧我和她生活在一起,却终日在她的世界边缘徘徊。——奇异的,难以想象地孤独着的时光。如蚕茧中的世界。
⑨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向她百般承诺,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⑩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块布条。终于痛哭出声……
(选自《文汇报》2017 年 4 月 19 日,有删改)
1.文章写了“我”与外婆相处的哪几件事,请从“我”的角度加以概括。
①“我”每天下班回家都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等“我”;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解开外婆系在门上做标记的布条;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我”看见外婆系在门上的布条,痛哭出声。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中加点词。
“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
3.外婆离开“我”家时在门把上系了布条,目的是什么?
4.文中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请结合文本探究“她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5.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七段说“她早已迷路”是指外婆忘记了回家的路,也指外婆与现实环境之间的隔阂。
B.外婆虽然年迈,但是内心仍保有对生活的热爱,这一点从文章第四段作者带她外出时对她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
C.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外婆的深深的关心,那怕我把外婆“狠心”地反锁在家里,也是出于对外婆安全的考虑。
D.作者是四川籍人,文中外婆的语言多为四川方言,这样不仅贴近生活,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跃然于纸上。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
“ ”
现代快报讯 2 月 7 日,寒假接近尾声,现代快报小记者们来到江苏省钟山疗养院拜访了一位特殊的老人——104 岁的长征老红军、南京邮电大学原党委书记秦华礼。2016 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秦华礼就作为嘉宾在央视《开学第一课》上,为全国孩子们深情讲述了自己的长征路。
“爬雪山时呼吸太困难了,就像是被堵住了胸口……”秦华礼虽然已有 104 岁高龄,回忆起往事,仍是思路清晰,仿佛那些片段历历在目。他缓缓地说,长征的艰苦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令他印象很深刻的事太多太多,比如在长征路上,遇上大年(春节)在过雪山,当时大家身上只穿着一件薄薄的单衣,脚上穿着草鞋,睡觉也没有棉被。“因为开始长征时,为了减轻身上负担,战友们都把棉被扔了。”
“我十分感激我的老师刘寅,他在长征中无私地传授知识给我们。”秦华礼在谈到自己结缘无线电通讯事业时,显得有些激动。据了解,当时因为秦华礼小时候上过学,便进入红军的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通讯。
在长征路上,刘寅带队时,规定士兵们行军 3 小时就要休息 1 小时,而这 1 小时也不能闲着,做什么呢?——教课!就这样日复一日,秦华礼和他的一些战友们在刘寅老师呕心沥血的栽培下,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通讯兵。“刘寅老师没有一点儿架子,跟我们一起学习、生活……这种尊师爱生的氛围感染着我们每个人。”秦华礼回忆长征,充满感 慨。
“太不可思议了!”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一学生刘尚东感叹,“我们生活在高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听秦华礼老人讲述长征,应该感到非常幸运。我会努力学习,不辜负这个和平年代。”
材料三:
泸定桥建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同华西急流深河上的所有桥梁一样都是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两端埋在石块砌成的桥头堡下面,用水泥封住。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师白军据守的阵地。当然,这条桥本来是应该炸毁的,但是四川人对他们少数几条桥感情很深;修桥很困难,代价也大。据说光是修泸定桥“就花了十八省捐献的钱财。”反正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开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皇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这时便有更多的红军蜂拥爬上了铁索,赶来扑灭了火焰,铺上了新板。不久,在安顺场过了河的一师红军也出现了,对残余的敌军阵地展开侧翼进攻,这样没有多久白军就全部窜逃——有的是窜逃,有的是同红军一起追击,因为有一百左右的四川军队缴械投诚,参加追击。一两个小时之内,全军就兴高采烈地一边放声高唱,一边度过了大渡河,进入了四川境内。在他们头顶上空,蒋介石的飞机无可奈何地怒吼着,红军发疯一样向他们叫喊挑战。在共军蜂拥渡河的时候,这些飞机企图炸毁铁索桥,但炸弹都掉在河里,溅起一片水花。
安顺场和泸定桥的英雄由于英勇过人得到了金星奖章,这是中国红军的最高勋章。我后来在宁夏,还会碰到他们几个,对他们那样年轻感到惊讶,因为他们的年纪都不到二十五岁。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材料一为我们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请用动宾短语概括。
2.请为材料二拟一个标题。
3.为了进行《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精神的内涵”专题研究,假如你是材料二中的小记者,为联系采访,你打电话给采访对象,你会说些什么?会采访什么问题呢?
4.阅读材料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据当地人说光是修泸定桥“就花了十八省捐献的钱财。”(加点部分能否删去?请从纪实作品特点的角度分析)
(2)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5.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所理解的长征精神内涵。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①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 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②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③, 滹滹干干④,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⑤,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千万年来,极其力之所至,止能损其一毛一甲,而终不能啮骨理而动龈腭⑥齶。于是,石常胜,而水常不胜,此所以能为一邑砥柱,而万世赖焉者也。
(节选自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注] ①结约:盘曲。②堮堮(è):山崖高峻的样子。③汗汗田田:水势浩大无边的样子。④滹滹(hū)干干: 水流迅疾的样子。⑤怒狞健鸷(zhì):凶猛刚强。 ⑥龈腭:原指齿根肉和口腔上腭,这里指巨石外缘。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不见曦月(________) (2)良多趣味(________)
(3)如此者凡数百里(________) (4)当之辄靡(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止能损其一毛一甲
B.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 皆不敢与之争
C.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 康肃笑而遣之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至西陵以下
3.根据语意,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 B.虽/乘奔御风
C.如此者/凡数百里 D.石若不能/无少让者
4.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不舒。
5.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描写了长江三峡的雄伟地貌和壮丽景色。
B.(乙)文意在说明水与石既是敌人也是朋友,二者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C.(乙)文描写的是石首绣林山奔腾数百里的江水忽与眼前之石撞击的奇景。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