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语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时光呼啸,初中两年发生的一切似乎还历...

下列语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时光呼啸,初中两年发生的一切似乎还历历在目,2019已如期而至。这一年你也许会因一路颠簸得不到回报而叹惋;也许你会因为各类问题接踵而至而不知所措。但无论怎样,请不要妄自菲薄,因为你的每一次前行,都将化在一起,相辅相成,成为最美丽的真谛。

A.颠簸 B.叹惋 C.妄自菲薄 D.相辅相成

 

D 【解析】 A.颠簸:上下震荡;不平稳,路面不平,上下抖动。多指物体运动的上下抖动。此处指经历的波折; B.叹惋:指嗟叹惋惜; C.妄自菲薄:意思是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D.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使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 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默(jiăn)    行将就木      幽(suì)     不修边辐

B.劣(zhuó)    怒不可遏    立(chù)     人情事故

C.()      纷致沓来      望(liáo)    目眩神迷

D.素(găo)     阳奉阴违     驽()      天衣无缝

 

查看答案

题目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如果有一天,人类失去了语言沟通的能力,再也无法开口说话,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以“无声的世界”为题,写一篇故事。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2)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3)字数 600-800 之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长途跋涉时,偶尔停下来,倒一倒鞋中的沙砾,前行的步伐将更有力;风雨兼程中,偶尔停下来,听一听虫鸣鸟叫,心境会变得宁静而悠远;偶尔停下来,回眸曾经忽略的感动,生命的种种况味蓦然顿悟……

请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历,以“偶尔停下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2)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经过艰苦的努力,疫情防控形势出现了积极变化,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毫无疑问,当前防控工作也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

②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我们相信,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最终会取得胜利。这种自信,来源于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力量——同心合力。

③这种力量,来自于心怀天下、力挽狂澜的国士。84 岁的老院士钟南山,在发出病毒“人传人”的警示,提出“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的建议后,义无反顾地逆行赶往武汉最前线。前不久,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长张忠德接受采访,视频中的他,率领 100 人的中医医疗队伍在武汉奋战了半个多月后,已然瘦脱了相。

④这种力量,发自于勇往直前、舍身忘我的医疗工作者。疫情告急,武汉不是孤岛,湖北并非孤立无援,全国各地组成的医疗队以作战“兵团”的形式从四面八方奔赴武汉,19 省区市驰援湖北 16 市,打响了疫情歼灭战。最难的时候我们并肩作战,等到口罩摘下的那一天,让我看见你的微笑,让我们分享胜利的喜悦。

⑤这种力量,源自于自告奋勇、义无反顾的青春担当。“非典时,大家保护我们‘90 后’;17 年后,我们‘90 后’要保护大家。”一位奋战在一线的“90后”护士的这番话情真意切,收获无数点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四批赴武汉医疗队的 136 位队员中,“90 后”将近一半。哪有天生的英雄,他们只不过是一群孩子,穿上了一身战衣,便像前辈那样勇敢。

⑥这种力量,也凝聚于各行各业的人们齐心协力筑起的道道生命防线。城市里,社区工作人员周密防控,筛查潜在病源;乡村里,各级干部恪职尽守,密布层层防线;工地上,建设单位昼夜施工,为增加病房加班加点;厂房里,生产企业开足马力,为前线生产口罩和防护衣物一刻不闲;国内国外,爱心人士、海内外侨胞捐款捐物,调动一批批紧缺物资驰援前线……社会各界被广泛动员,亿万中华儿女拧成一股绳,握成一个拳。

⑦这种力量,我们在 1998 年抗洪救灾时见过,在 2003 年抗击非典时见过,在 2008 年汶川大地震时见过……中国人民迸发出磅礴伟力,最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⑧“你身后有我,我身边有你”“再大的风雨,也只是插曲”,一首名叫《坚定希望》的歌曲,直击人心。任何大灾大难都挡不住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步伐,一场灾难,更能凝聚起中国人民如钢似铁、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面对着诸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有足够的理性,也有足够的信心——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1.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用钟南山的例子,来充分论证:这种力量,来自于心怀天下、力挽狂澜的国士。

B.第⑤段论述的重点是:哪有天生的英雄,他们只不过是一群孩子,穿上战衣,便像前辈那样勇敢。

C.第⑥段先指出这种力量,也凝聚于各行各业的人们齐心协力筑起的道道生命防线。然后从城市、乡村、工地、厂房和国人国外等角度进行论证。

3.鲁迅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完成下面小题。

9 月 25 日是中国“天眼”竣工一周年的日子。已为“天眼”操劳二十多年的南仁东,却没等到这一天。

(一)“咱们也建一个吧”

“咱们也建一个吧。”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则和几位同仁一起提议,可根据我国国情,建造我们自己的大望远镜。

从这句话开始,南仁东把自己与“天眼”牢牢绑在了一起。“这二十几年,南老师没干别的。”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这些年,南仁东的努力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二)                

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从 1994 年到 2005 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崇山峻岭上百个窝凼① 。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没有路,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挪过去。一次,南仁东下窝凼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他眼见着窝凼里的泥石流滚滚而下,山洪裹着砂石将大树连根拔起。南仁东侥幸逃脱。“那几年南老师几乎踏遍了当地所有的洼地。”甘恒谦说。南仁东爬的山路连那里的农民看了都摇头。

十几年下来,经过无数次的考察,南仁东和他的团队综合尺度规模、电磁波环境、生态环境、工程地质环境等因素,最终在 391 个备选窝凼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位置。挑剔的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位于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然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

(三)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夜以继日的付出,让这个恢宏的望远镜工程在南仁东的头脑中逐渐成形。

2007 年,FAST 终于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拼命了。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攻克太多难关,南仁东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遇到特别有难度的事,南仁东会长时间沉默不语。FAST开始建造时,大家发现,南仁东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南老师对 FAST是如此了解,从最初讨论到每一个细节设计,所有关键技术他都了如指掌。”岳友岭说。

岳友岭参与了 FAST 工程钢索设计部分。FAST 上的钢索需要伸缩变形,这就需要计算钢索的耐疲劳程度。岳友岭记得,刚开始大家根据 FAST 30 年的寿命初步预估,钢索需要承受约 600 万次拉伸。南仁东却算出了另一个答案:200 万次。后来大家经过多次计算模拟,发现南仁东是对的,600 万次的估计远远超出寿命所需,是不合理的。

“钢索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钢索接头部分用什么技术解决,用什么样的工艺支撑 FAST 的外形,南老师都一清二楚。”岳友岭回忆。在设计 FAST 馈源舱时,最初有4个塔和6个塔等多种设想,但馈源舱的姿态调整一直不能满足科研需求。南仁东曾提出,设计一个带有流体配重的馈源舱。“这是个非常好的构想,需要极有创造力才行。很难有人想到,用这么简单的设计来应对如此复杂的难题。”甘恒谦说。虽然南仁东的提议因为过于超前而最终未被采用,但这件事让他对南老师在工程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四)从青丝熬成白发

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 FAST 的每个项目,带领 FAST 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学生们知道,巨大的“天眼”里,饱含了南仁东的心血,更饱含了他的感情。

在 2016 年 9 月 FAST 竣工仪式上,一段宣传片介绍了 FAST 二十几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岳友岭从视频中看到了南仁东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感慨万千:“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 FAST 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如今,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向苍穹睁开“天眼”,而为它把青丝熬成白发的那个人,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也许,他只是太累了。也许,他只想化作星辰,与“天眼”长伴!

1.根据第二个小标题下面的内容,补全这个小标题。

2.根据第四个小标题下的画线句,就其内容或写法提出一个问题,并说说这个问题对你理解文章有什么帮助。

问题:

帮助;

3.这篇纪实文学讲述了南仁东与“天眼”之间真实的故事。阅读文章,说说南仁东具有哪些品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