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选文有删改

1.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2.下面两句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1)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其内在性质。

(2)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问题在于这种语言是无声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头脑才能系统地听懂它。

3.下面的语段应放在第    段和    段之间,为什么?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原因:__

4.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指出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     )

A.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B.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C.鸟语花香,雄鸡晓唱 D.萃天地之清气,极造化之大观

5.结合课文内容,比较《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两篇文章的标题,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你的见解。

 

1.①芳草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②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③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 2.不矛盾,(1)说石头和花卉没有语言,是指它们不能通过语言表情达意,不会说话;(2)说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花香鸟语能暗示并从而告知人们大自然的一些规律。 3.第②段和③段之间 原因:这样紧承前文黄宗羲说的话。 4.D 5.参考:更欣赏《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因为《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直接显出文章说明的中心;而《大自然的语言》没有直接显示文章说明的中心。或者:更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而且激趣,更能吸引读者;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语言平实,欠生动。(更欣赏哪一个,只要说出道理即可,意同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通读全文,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由第③段白居易的咏芳草诗中发现“芳草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由第④段李白“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发现“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由第⑤段杜甫的《杜鹃》和第⑥中陆游的《初冬》《鸟啼》等诗中发现“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1)句是从使用语言的角度来说,“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是指石头和花卉不会说话,无法表达;(2)句是从反应的信息角度来说,人们通过花香鸟语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两者的角度不同,并不矛盾。据此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语段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细读语段,然后观察原文,从内容角度分析,找到原文中和语段关系密切之处,做出判断即可。②段引用了黄宗羲的话,指出“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③段引用了白居易的古诗,诗中指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而题目给出的语段“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恰好紧承接黄宗羲的话,又引出下文唐宋诗人的诗句,所以应该放在第②段和③段之间。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明确文章内容,然后将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即可。通读文章可知,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D项意思为“获得山水精神,尽赏天地景象”,不属于物候现象。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说明文题目的理解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喜欢哪一个题目都可以,陈述理由时抓住题目的特点和作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直接点出说明对象但是不够生动,《大自然的语言》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比喻手法,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没有直接显示说明的中心。选择其一,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嶲。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日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选自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释:①霁:天放晴。②漎(c6ng):流水声,③嶲(guī):鸟名,子规,杜鹃。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⑤援:攀缘,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⑦沜(pàn):同“泮”,半月形的水池。⑧何文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姜坞先生”指姚范。⑨就:完成。⑩卒:同“猝”,突然。

1.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计其长曾不盈寸     潭西南

B.宫室、器皿、人物     坻,为屿,为嵁,为岩

C. 便还家         客九人饮于是

D.之           似与游者相

2.在下列句子的加点字中选出与例句中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       )

例句:其岸势犬牙

A. B. C.皆若游无所依 D.日光

3.翻译下列句子。

⑴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

⑵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4.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

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傅雷认为      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     )

A.谦虚          B.娴熟          C.真诚           D.直觉

(2)选出对名著《傅雷家书》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

A.傅雷对儿子的指导,就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建议和意见。

B.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乐观坚强、敢于正视错误的人。

C.傅雷教育儿子的信条是先为音乐家,次为人,再为艺术家,终为钢琴家。

D.傅雷说,世界上最纯洁的快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⑶根据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日傅雷夫人给傅聪信的内容判断,下面对傅雷为人处世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一生清白,公私分明,严格到极点。

B.他帮助人有极强的原则性,凡是不正当的用途,便是知己的朋友也不肯通融。

C.他对什么事都严肃看待,理智强得不得了。

D.爸爸说要寄东西回来,这是一种回报,免得人伸着脖子等。

⑷在一九六四年三月一日的信中,傅雷提到的在经济方面应做到的是(     )

A.发财       B.吝啬       C.做守财奴          D.生活有条理,收支相抵略有结余

⑸“亲爱的爸爸妈妈:真想不到能在香港和你们通电话,你们的声音口气,和以前一点没有分别,我好像见到你们一样。当时我心里的激动、辛酸,是欢喜又是悲伤,真是非言语所能表达。另一方面,人生真是不可捉摸,悲欢离合都是不可预料的。谁知道不久也许我们也会有见面的机会呢?你们也应该看看孙子了,我做了父亲是从来没有过的自傲。”

选文画线句中的“欢喜”“悲伤”分别是因为什么?

 

查看答案

默写

________,君子好逑。

②求之不得,________

________,在水一方。

________,胡为乎泥中!

⑤纵我不往,________? 《_____

________,儿女共沾巾。

⑦坐观垂钓者,________

________,鸡犬相闻。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时间的脚印”是一个借喻。本体是“大自然中的岩石的各种变化过程”。这个比喻的意思是:大自然的岩石,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记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地理环境变迁的故事,就像时间老人留下的脚印一样。

B.《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作者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

C.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阿西莫夫指明了恐龙灭绝就是因为地球曾遭受撞击。

D.《大雁归来》出自《沙乡年鉴》,是美国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一篇关于大雁的论文,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