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杨利伟 ⑴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杨利伟

9时整,火箭尾部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数百吨高能燃料开始燃烧,八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炽热的火焰,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

⑵火箭起飞了。

⑶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⑷开始时飞船缓慢地升起,非常平稳,甚至比电梯还平稳。我感到压力远不像训练时想象的那么大,心里稍觉释然,全身绷紧的肌肉也渐渐放松下来。

⑸“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

⑹火箭逐步加速,我感到压力在不断增强。因为这种负荷我在训练时承受过,变化幅度甚至比训练时还小些,所以我身体的感受还挺好,觉得没啥问题。

⑺但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⑻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让人的内脏产生共振。而这时不单单是低频振动的问题,而且这个新的振动叠加在大约6G的负荷上。这种叠加太可怕了,我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训练。

⑼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⑽当时,我的头脑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⑾那种共振持续26秒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⑿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没有出现过。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⒀在空中度过那难以承受的26秒钟时,不仅我感觉特别漫长,地面的工作人员也陷入了空前的紧张中。因为通过大屏幕,飞船传回来的画面是定格的,我整个人一动不动,眼睛也不眨。大家都担心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故。

⒁后来,整流罩打开,外面的光线透过舷窗一下子照射进来,阳光很刺眼,我的眼睛忍不住眨了一下。

⒂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⒃这时我第一次向地面报告飞行状态:“‘神舟五号’报告,整流罩打开正常!”

⒄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

1.综合全文,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节选自航天员杨利伟撰写的个人传记《天地九重》。

B.这一节的标题“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是作者的夸大之词。

C.作者写作的目的是抒发自己作为中国航天员的自豪之情。

D.就写法来看,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2.下列句子中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⑴自然段中,“几秒钟”表明时间之快,“上千吨”写出了数量之多,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了火箭起飞时的速度之快。

B.第⑶自然段是细节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火箭起飞时,作为中国首飞航天员的“我”当时的紧张状态。

C.文中出现的“26秒”这样的数字,能更科学严谨地展示说明共振持续时间短,但是我的难受状态是非常明显的。

D.第⑿自然段插入“我”飞回地面向工作人员描述火箭共振过程及地面工作人员改进火箭技术工艺的内容,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3.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了吧。假如杨利伟到你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呢?(至少设计两个问题)

 

1.B 2.A 3.参考答案:问题一:当您平安着陆后,您最想和接您出舱您第一个见到的同志说些什么?问题二:我们如果也想将来成为和您一样的航天员,我们现在该做哪些准备? 【解析】 1.B.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是作者的真实感受。从文中这些句子可以看出:“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故选B。 2.A. 理解错误。由“高温高速的气体,几秒钟就把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化为蒸气。”这句话可知,火箭起飞时速度快温度高。“几秒钟”表明时间之快,“上千吨”写出了数量之多,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了火箭起飞时的速度之快、温度之高。 故选A。 3.考查情景对话。要根据交流的对象选择合适的交流主题,杨利伟是航天英雄,我们发问的应是与航天有关的问题,结合自己作为学生的身份,表达对航天的好奇与向往。问题不能太简单,要让杨利伟有话可说,能继续交流。如:作为航天员,您认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祖国的最大意义是什么?您认为航天事业的发展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造酒忘米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参②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注释)①曲:酒曲,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②参:通“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用水二斗(回去,回家) B.水也(好像)

C.尔第不我法耳(遵循) D.于是(不同)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

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查看答案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          (2)清涟而不妖           (3)乎众矣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对《爱莲说》的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从中提取出有关“家风”的几个关键词。

春节期间,央视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广泛关注。那么“家风”到底是什么?从基本字面意思看,家风就是基于长期的家庭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所形成的一个家庭所具有的可以持续和传承的风气、风俗与风尚。

你的提取关键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这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霸王条款,中消协将分别给予点评,及时曝光。(将“关于”改为“对于”)

B.即使你学习再好,但是没有骄傲的理由。(将“但是”改为“也”)

C.我们要下决心,花大力气,争取在本世纪把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先进水平。(将“把”改为“使”)

D.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将“极为”删去)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要牢记自己的使命,不枉费光阴,面对时代的召唤,昂首阔步,一马当先

B.欧亨利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吸引了许多的中学生。

C.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D.谈起网络,这个小学生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人惊叹不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