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②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______________。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   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   (《<礼记>一则》)

⑧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①欲辨已忘言 ②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③会当凌绝顶 ④谁家新燕啄春泥 ⑤九万里风鹏正举 ⑥年少万兜鍪 辛弃疾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⑧宠辱偕忘 【解析】 试题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辨、怆然、啄、风鹏、兜鍪、宠辱、偕”等字词容易写错。注意文学常识的识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对于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      (méng),武汉这座巨大的城市,只如一滴水掉入这长江中一样,可谓沧海一      (),但对于我来说,它就几乎塑造了我的生命。我常常会想,这座城市有如一本摊开着的书,长江是它的书脊。南北两岸是它摊开的      (fēi)页。而行走的我,穿行在它的街巷中,就仿佛走在它的字里行间一样。我曾经想要努力地去读懂它的每一行文字的内容,努力去参透沉      (diàn)在这些文字深处的寓意,努力去看清落在这些字后的阴影,A   .我在这样无数次的穿行中成长。成长起来的我深深地明白:有些东西你是无法读懂无法参透无法看清也无法获悉的。你知道的永远只是表面,而隐藏在深处的东西,尤其与人的命运相关的故事,它们多半就终身地隐藏了,隐藏在历史的尘土之下,时光一层层地夜盖着它们,今生今世也无人知晓。所以,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喜欢武汉这座城市?与其他无关,也许只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探寻,让它成为我最熟悉的面孔。古诗云,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B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加______(méng)  ②沧海一______()  ③______(fēi)页  ④沉______(diàn)

(2)请在文中画A,B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巧15个字。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祥子,多么体面的祥子,变成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脸,身体,衣服,他都不洗,头发有时候一个多月不剃一回。他的车也不讲究了,什么新车旧车的,只要车份儿小就好。拉上买卖,稍微有点甜头,他就中途倒出去。坐车的不答应,他会瞪眼,打起架来,到警区去住两天才不算一回事!独自拉着车,他走得很慢,他心疼自己的汗。及至走上帮儿车,要是高兴的话,他还肯跑一气,专为把别人落在后边。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原先他以为拉车是拉着条人命,一不小心便有摔死人的危险。现在,他故意的耍坏;摔死谁也没大关系,人都该死!

……

凡是以前他所混过的宅门,他都去拜访,主人也好,仆人也好,见面他会编一套谎,骗几个钱;没有钱,他央求赏给点破衣服,衣服到手马上也变了钱,钱马上变了烟酒。他低着头思索,想坏主意,想好一个主意就能进比拉一天车还多的钱;省了力气,而且进钱,他觉得非常的上算。

1.选文出自小说 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

2.祥子对待拉车的态度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原因造成了祥子的这种变化?

3.结合原著说说祥子是怎样由人变成“走兽”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有些日子是要设法留住的,在这种日子里,人总在失去很多的同时得到更多,并因之受益一生。

请以“我要留住这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得套作抄袭;④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因沾水而使翅膀过于沉重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的“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中一丛正开放着的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位,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只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有删改)

1.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文章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点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

 

查看答案

    人类在物种平衡的哪一环

汪鸿儒

①二十余年前,新西兰曾饱受一个入侵物种──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茎象甲虫(简称“象甲虫”)的困扰。这种象甲虫是一种牧业害虫,它把卵产在牧草的叶鞘里,每一颗卵在发育到成虫的过程中,可以毁掉的草多达五根。因为在新西兰没有天敌,它大量繁殖,成片破坏牧草。每年给新西兰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亿美元。

②有趣的是,象甲虫在原产地也有着广泛的分布,却没有形成农牧业灾害,重要原因是原产地有着天敌──茎象食甲茧蜂。这是一种寄生蜂,它会将幼虫产在象甲虫的体内,而幼虫可以从象甲虫体内开始将其吃掉。于是,在原产地,象甲虫和天敌寄生蜂之间达成了巧妙的平衡:象甲虫数量增加,寄生蜂也随之大量繁殖;寄生蜂数量增加又会导致象甲虫数量下降,寄生蜂数量也会随之下降……

③为了解决象甲虫灾害,研究人员将原产地的天敌引入新西兰来制衡它。这一举措很成功,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在“第二故乡”的新西兰,象甲虫和寄生蜂之间实现了“再平衡”。

④引入天敌,对入侵物种进行生物防治,是非常聪明而有效的做法,相比于“简单粗暴”的杀虫剂除虫法更环保。更重要的是,昆虫会很容易对杀虫剂形成抗性,使得杀虫剂失效。而天敌和入侵物种会不断斗争,共同演化:即使入侵物种发生了变化,天敌也随之发生变化,继续对其压制,这就像一个不断演化的“天然杀虫剂”。这种“天然杀虫剂”屡试不爽,世界上没有发现过“失效”的先例。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证实,新西兰的象甲虫已打破这种“再平衡”,对寄生蜂产生了抗性!研究人员通过长达24年的跟踪监测发现,在寄生蜂引进的第7年,象甲虫开始出现抗性;到了第12年,寄生蜂对象甲虫的寄生率已经下降到了30%~40%!这是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入侵物种对天敌寄生昆虫产生抗性!

⑤研究人员进一步探寻,结果却耐人寻味:很可能是人类“帮助”象甲虫突破了天敌制衡,我们自己就是这一新生态灾难的罪魁祸首!原来,在新西兰,物种的多样性本来就很低。随着农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只种植少数几种优势牧草,导致生物的多样性进一步降低,生态变得尤为脆弱。这为象甲虫抗性的产生提供了温床:生态环境单一,使得象甲虫和它的天敌频繁地遭遇,加上没有其他多样的生态环境提供“避难所”,象甲虫面临了前所未有的选择压力,终于象甲虫演化出了对天敌的抗性,而单一的生态环境又帮助抗性基因广泛扩散开来。

⑥追根溯源,人类自己可能就是打破这种巧妙的生物防治“再平衡”的始作俑者。人类加剧的农业耕作助纣为虐,帮助象甲虫突破了天敌的制衡,继续肆虐。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保护地球上物种和生态的多样性何其重要!一个生态系统,就像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交织而成的一张大网,在这张网上,各种元素环环相扣,而又互相制约,形成着复杂而精妙的平衡。我们无法预测,损害其中的哪一环,最终的板子会打在我们自己身上;就像我们没能预知,最初一味将更多的土地转化成牧场的时候,会带来入侵象甲虫的新一轮肆虐。

(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1.下面对阿根廷茎象甲虫给新西兰带来困扰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一种牧业害虫,对牧草危害大。

B.人类“帮助”它们突破了天敌制衡。

C.它们在新西兰没有天敌,大量繁殖。

D.它们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寄生蜂把幼虫产在牧草的叶鞘里,通过象甲虫的身体发育成长。象甲虫大量繁殖,寄生蜂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B.茎象食甲茧蜂是象甲虫的天敌。它们之间不断斗争,共同演化,形成了永久的无法突破的生物防治“再平衡”。

C.杀虫剂除虫法,容易使昆虫对杀虫剂形成抗性,并有助于昆虫广泛扩散对天敌的抗性基因。

D.多样的生态环境为象甲虫提供了“避难所”,如果生态环境单一,象甲虫就容易演化出对天敌的抗性。

3.联系全文,谈谈面对入侵物种带来的问题,人类该如何应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