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话题作文 “芬芳”,意指“香”“香气”。芬芳我们能嗅到,也能用心感受到。 请以“...

话题作文

“芬芳”,意指“香”“香气”。芬芳我们能嗅到,也能用心感受到。

请以“芬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中不出现可能泄露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等,字数在600字以上。

 

例文: 芬芳的土地 青山脚下,一方肥沃的土地,散着淡淡的稻香。 ——题记 “稻花香里说丰年”,十月,乡间田野里,灿灿的阳光映着金黄的水稻,粼粼发光。一席席秋风徐徐拂过山涧树林,来到田野。水稻低头弯腰,一浪接一浪,带着淡淡的稻香,迎着秋风,扑过脸颊,令人神往。 外婆的稻田在屋前山脚下。小时候,到了丰收时节,总喜欢跟着外婆来到田里,外婆在收割,我在一旁玩耍。 乡间的早晨总是笼着一层薄薄的氤雾,飘在山腰,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宛若仙境。 外婆拿着收割工具,牵着我走在田埂小径上。“喔——喔——”,远方村里几户人家的大公鸡鸣声断续,仿佛互相问候。“哗——哗——”,小径旁的小溪涓涓细流,冰凉清爽,带着乡间泥土的芬芳,沁入我的心扉。 路上姹紫嫣红的野花吸引着我,我脱开外婆的手,蹲下摘了几朵,站起来把揽在手中的野花向空中一洒,落英缤纷。一些野花落在了外婆穿插的白发里,留下一抹芬芳的花香。我哈哈地笑着,觉得外婆现在就像一位仙子,一下年轻了许多。外婆也没生气,转过头对我笑笑:“你这个淘气包!”。 我一步步跟着外婆,来到田里,田里的水稻金灿灿,颗粒饱满。我迫不及待地跑进田海中。 “诶!小淘气,小心点,别摔倒了!”外婆担心地喊着。 淘气的我一时钻进田海,摘一些稻穗,捧在手心,贴近鼻子,稻香萦绕。一时蹦出田海,捉昆虫,拔野草,手上沾着泥土的气息。 外婆卖力地割着水稻,不时用粗糙的手拭干额头的细汗。割完还要用打谷机把稻穗打成谷粒。 这时,我安静下来,不再淘气,走到外婆的跟前:“外婆,我来帮您吧!” “好,把稻穗递给我就行了,小心点!”外婆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拿起一扎扎的稻穗递给外婆,外婆娴熟地拿着稻穗伸进打谷机,接着,金黄的谷粒就从出谷口蹦蹦跳跳地掉进谷仓,芬芳的稻香扑鼻而来。 快到中午了,村里人家也都飘起了炊烟。 外婆挑着两袋沉甸甸的稻谷回家,我跟着一路哼着童谣,漫着稻香,伴着欢笑。 青山脚下,黑瓦白墙,炊烟袅袅;乡野田间,稻穗飘香,缕缕芬芳。 【解析】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首先,审题。“芬芳”指香气,这里用象征比喻的手法,刘禹锡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芬芳”是美好的象征,可以指某种高尚的品德品质,可以指某种美好的精神,诚信、勇敢、自强等;可以指某种美好的追求;可以指某种美好的情感,父母的爱护之情,诤友的进谏之谊等;可以指某个美好的心灵,边疆战士的爱国之心,科学家的奉献之心,清洁工的责任之心等;总之,一切美好的事物、精神都可以展现芬芳,散发芬芳,可以是人,是身边的人,是文学史上的人,是历史中的人;也可以是物,书本的芬芳,散发这文字的气息;文物古迹的芬芳,散发着历史的气息。花朵的芬芳可以用鼻子嗅到,而美好的人事所流露的芬芳,则需要用心灵来感知。其次,思路。本文既可以写记叙文,记叙性散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如果写记叙文,则要先明确“芬芳”的具体所指,然后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写为什么会散发芬芳,芬芳有什么作用。无论“芬芳”具体指什么,它的感受都是内心的,是美好的,美好的人和事都能够让其他人感受到一种美好,净化心灵,促进成长。如果写议论文,则要明确观点,结合充分的道理和事实论据来论证观点,采用论证方法证明观点,可以采用分论点的方式论证。其次,选材。记叙文的选材,不仅可以写自己的故事,还可以写其他人的故事,对于素材的选择要求是美好、积极,尽量选择比较小的素材,更容易填充细节,增强真实感,引发读者的思考、联想,引发共鸣。尽量要选择比较新的、独特的素材,能够有新意,即使是比较常见的素材,也要尽量发掘其新的内容,展现新的思考。议论文的论据则要选择名人的典型事例,凝练的简述内容,精要的议论点评,展现自己的思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命题作文

拼,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拼,是一段亮眼的奋进之旅;拼,可以驱走人生的阴霾,看到美好的风景。

请以“其实我也蛮拼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中不出现可能泄露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等,字数在6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班级准备开展“人无信不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标语)为了营造氛围,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标语: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活动)为使本次活动丰富多彩,请你设计两种活动。

活动一:____________

活动二:____________

(3)(材料探究)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对“诚信”与“立国”“治国”关系的看法。

材料一:日本不顾史实、扭曲历史,得到的是大部分亚洲人民的强烈谴责。当德国总统虔诚地向二战受难者致忏悔时,他得到的不仅是诺贝尔和平奖,更有世界人民的理解与宽容。

材料二:公元前359年,秦朝商鞅立法欲以诚信富国强兵。“南门立木”的典故就此上演。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探究结果: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晓雾将_________

(2)未复有能其奇者_________

(3)竹柏影也_________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甲)文“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4.(乙)文中画线句子分别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

5.这两篇短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2.试分析“白云千载悠悠”中“空”字的意义及表达效果。

3.情景交融是本诗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我的母亲》,回答问题

我的母亲

管峻

①我的母亲生于一九二八年。一九四四年,十六岁的她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的入党宣誓,是在一片坟地里悄悄进行的。母亲当年的主要任务,是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给共产党的地下组织送情报。抗战胜利苏区解放后,上级领导曾七次邀请我母亲南下任职,母亲一一谢绝了。

②她后来回忆说,当年自己文化程度低,晕车又特别严重,出不了远门。加之那时已成家,并且有了一个孩子,所以决定留在家乡生活。

③母亲一共生了六个孩子,我是最小的儿子。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母亲抱着家里的那只大花猫在摇篮边逗我大笑的样子。母亲生我的那年已经三十六岁,生活已渐渐磨平了她身上的锐气,所以我最初的记忆已无法与那个“大无畏的革命战士”相连。

④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母亲是温暖的、飘着泥土气息的寻常母亲,是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糖饼、年三十给我压岁钱的普普通通的慈母。

⑤我的父亲比母亲年长三岁,性格温厚不善言。家父年少时,在县城的烟店工作。日本人打过来时,他来到乡下,后与母亲相识结婚。一九五四年,父亲回到县城在滨海县拖拉机站工作,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六人仍住在乡下。

⑥因为父亲每月有一份固定的收入,解决全家人的温饱没有问题。可是,在我十岁的那年,家父患病,多处求医,未能治愈。一九七六年,父亲不幸病逝。

⑦这一变故,对母亲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我第一次见到母亲哭得昏天黑地。那时候,我只有十二岁,少不更事的我陪着母亲和舅妈为父亲守灵时,看见别人来吊孝时送的“的确良”布料,竟然悄悄地对母亲说:我想用这布料做一条裤子。母亲望着我,愣了许久,竟然点头答应了。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我是多么愚钝。

⑧在我的少年记忆里,为了将子女带大,母亲坚强的韧劲又重新复苏起来。因为想挣更多的工分,已经五十岁的母亲直接加入到生产队男劳力的体力活中,挖河泥、推小车、挑大粪、打麦场、耕田耙地,母亲一样不落地干。

⑨记得有一次,母亲累倒在草垛旁,是家里的狗唤我去将她背回家。母亲患有严重的咽炎,她独自一人步行近百里去求助民间医生。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劳作,母亲后来又患了肾炎,全身浮肿。但她仍爬到房顶,将漏雨的茅屋顶修补一新。母亲的这些辛劳,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我急切地盼望自己快点长大,并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努力,以后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⑩我自幼热爱书法,读高中时又迷上了绘画。母亲见我对书画如此痴迷,并且进步迅速,便告诉我,邻近村子里有一个人,因为能写一手好字而被连云港的一个单位招去工作了。她鼓励我要以人家为榜样,将来也能靠写字画画养家糊口。

⑪一九八三年,我应征入伍去苏州武警支队服役,这对我和母亲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对我而言,终于有机会离开家门,奔向属于自己的前程。而对母亲来说,她已年迈,也如愿地让我这个老小脱手了。但毕竟长这么大,我从未离开过故土,也从未离开过母亲。临走前的那几天,母亲虽然不说,但看得出她的心情是复杂的。虽然她不大识字,也不善言表,但时常躲到背地里流泪。之前从不拍照的母亲,悄悄地到镇上的照相馆拍了张照片塞进我的口袋里,然后转头就去擦拭眼泪。此情此景,我永远难忘。

⑫因为母亲晕车特别严重,她一辈子都坚守在村庄里。我时常回老家看望她。偶尔,我好奇地问起她当年参加革命的事,她微笑着淡淡地说:那时候,年纪小,基本上是做地下工作,负责联络、宣传,并不是扛枪打炮。母亲说完,爽朗地笑着,仿佛那是别人的故事。

⑬我敬仰我的母亲,她辛劳一生,从不叫苦喊累。为革命,可以舍命;为家庭,可以拼命;而为了子女,她曾经答应我,要爱惜生命,多见证子孙们的幸福生活。

1.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文中所记事迹突出了母亲怎样的品质?

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两处“竟然”所表现出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看见别人来吊孝时送的“的确良”布料,①竟然悄悄地对母亲说:我想用这布料做一条裤子。母亲望着我,愣了许久,②竟然点头答应了。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我是多么愚钝。

3.点面结合是文章常用的写作手法。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请结合本文第⑧⑨两段,对本文所运用的这一手法作点具体分析说明。

4.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