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转 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转  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在旅途上,这“转身”的频率更高,体验更多。一转身,那个清丽的少女不见了,她失踪于汹涌的街市人潮;一转身,那个少妇不见了,她那么端庄,贤淑写满了她的表情,然而,呼啸的列车载走了她;一转身,那个老者不见了,这是我极少见到的“经典老者”,满头银发,一身素净,眉宇间透出气定神闲的沉静和慈祥,一转身,他不见了,车门关闭,车轮转动,不知把他带往何方,我甚至没有看见他的背影。

④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水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⑤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⑥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⑦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⑧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本文围绕“转身”讲述的主要事情。

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我再无法得见。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①段中加点词语。

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的理解。

4.本文结尾第⑧段极具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写出2点即可)

 

1.示例:(1)在车站,善良的年轻人转身没入人群,我来不及向他表示感谢。(2)在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的一位中年乞丐转身而逝,我失去了给他温暖的机会。 2.(1)示例:“打捞”,这里是“寻找”的意思,与前文“人海”照应,形象表达出“人海茫茫,转身错过了,再想寻到她的影子”已无可能的意思。 (2)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河流水的清澈平静、流水声的温柔悦耳,表达了“我”内心的惬意愉悦之情。 3.示例:一转身,“我”之前遇到的那位中年乞丐再也找不见了,身边只有一位老年乞丐。这转身间,我身边的人就不同了,但他们的身份处境是一样的,他们都生活在贫寒与饥苦之中。表现了“我”对他们生活处境的同情及未能帮助那位中年乞丐的遗憾。 4.示例(1):深化中心。结尾把前文真实的“转身而逝”的瞬间,升华为多种美好事物不同阶段间的快速变化,深化了文章中心,意在告诉人们,人生中美好的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希望人们要珍惜爱护当前的“真善美”。 示例(2):结尾运用了排比修辞和疑问句式。先运用排比,突出各种美好事物变化消逝之快;最后用“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的疑问句收尾,引发人们的深思、慨叹,让人们更懂得珍惜眼前的美好。 示例(3):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尾既是对前文细节描述的一个全面总结,同时最后问句又是对开头一段末句的照应。 【解析】 1.考查概括能力。根据提示,首先交代地点,其次交代人物及其行为,最后写“我”的行为。根据第④段中的“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可知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北京火车站,结合“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可知人物是年轻人,这个年轻人被“我”踩了却主动跟“我”道歉,可看出这是一个善良的年轻人,结合“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可知年轻人转身没入人群,“我”来不及跟他说谢谢;根据第⑥段中的“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可知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南大街路口,人物的一位中年乞丐;结合“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知“我”想帮助这个乞丐,结合“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可知“我”找不到了,失去了帮助他的机会。据此,根据给出的示例进行概括即可。 2.考查词句的赏析。(1)“打捞”一词的本义是把水里的东西(多为沉在水下的,如死尸、船只等)取上来,结合具体的语境可知,这里指的是“寻找”,用“打捞”,就与前文的“人海”一致,在人海里寻找一个人,就好像在茫茫的大海里打捞一样东西般艰难,由此形象地说明在人海里遇到的一个人想再次寻找到她已经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2)“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中,把“路下面的小河”比作“镜”“绸”,由此可判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河的清澈;“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中,把“淙淙的水声”说成是“母亲轻唤谁的乳名”,由此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声十分温柔悦耳,由此可看出作者内心的惬意愉悦。 3.考查句子的理解。理解句子,需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段落可知,“我”在南大街路口,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羽绒服想要送给他,却找不到他了,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意思是“我”短暂离开后再回来时,发现原来的中年乞丐已找不到,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老年乞丐,转身之间,身边的人就发生了变化。虽然人物不同,但他们的身份是一样的,都是乞丐,他们的处境也是一样的,都生活在饥寒交迫当中。作者看到他们,就想到去帮助他们,由此看出作者对他们生活处境的同情,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未能帮助那位中年乞丐的遗憾。 4.考查结尾段的作用。首先明确结尾段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这一句说明时间的易逝,而全文通过列举多个例子也是说明许多人事物都是“转身而逝”的,“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强调了作者对逝去的人事物的珍惜;这也是文章的中心,故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中心,通过列举种种“转瞬而逝”来呼吁人们要珍惜爱护当前的“真善美”。全文都是在叙述“转身而逝”的种种例子,文章的结尾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故结尾有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时,开头的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与结尾“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故结尾还能与开头形成照应。“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这一句用了五个相同的句式,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列举各种事物转身就发生了变化,说明了时间的易逝。“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这是一个问句,表达了作者的疑问,同时也是作者对读者的一个启示,能引发读者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引起读者对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珍惜。据此选取两点进行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防护服能否兼顾安全与舒适

①庚子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一线医护人员被防护服浸湿头发、衣裤,被口罩勒破脸颊的照片,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不少医护人员也表示,“每天最放松、最舒服的时候,便是脱掉防护服的时刻。”这让医用防护服这种小众产品引起大众广泛关注。那么,是否有办法解决这种困扰,让防护服兼顾安全与舒适呢?

②据专家介绍,目前疫情中广泛应用的医用防护服,一般包括隔离、过滤、亲肤三层。根据使用寿命,防护服可分为一次性、可多次使用、可重复使用三类。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一次性防护服。

③对于可多次使用和可重复使用防护服来说,舒适性是着重考虑的指标。而一次性防护服设计的初衷是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是为了解决医护人员做一次手术、护理一两位病人或临时进入传染病房的需要而设计的。因穿着时间短、利用率低,人们在生产制造时并未考虑其防护兼顾舒适性、耐磨性、洗涤消毒之后的稳定性等问题。因为如果把这些指标都加进去,会大大增加制作成本。

④由于此次疫情暴发快、范围广,物资短缺,医护人员的一次性防护服不得不穿4-6个小时,甚至为了提高利用效率,有时连续穿着一个工作周期,还要进行高强度工作,不仅舒适性差,安全性也受到影响。

⑤既然一次性防护服无法满足医护人员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需要,为什么不提供可多次使用或重复使用的防护服呢?

⑥对此,专家介绍,这是因为目前我国只有一次性防护服的技术标准,没有可多次、重复使用的技术标准。而只有有了标准,才有可能进行规模化生产,从而纳入国家采购渠道或应急物资储备渠道,减少类似突发事件中应急防护物资短缺造成的损失。

⑦防护服的短板还体现在领域细分方面。除医用防护外,还有化学防护、生物防护、生化防护、核防护等,不同场景和环境下,对其性能要求也不同。

⑧据浙江蓝天海纺织服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青介绍,公司目前有生产多次、重复使用防护服的材料。但难点在于防护服的加工工艺,如何保证其防护性、高温灭菌洗消后的稳定性等。

⑨此次疫情给防护材料研究指出了新方向。如防护服想要穿着舒适的话,其排汗性一般来说要达到4kg/m2/d,而运动员穿的衣服,其透水性可达10kg/m2/d,如果将同样的材料、结构用到防护服上来,是不是能够达到要求?再比如口罩的材料,如果能研发出恒应力的材料,在一定范围内,不管怎么拉,受到的力都相同,就会减少对医护人员脸部的伤害。

⑩中国创造需要在细节上进行突破,有很多小创新、大市场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做。

(选自《中国科学报》2020-03-17  作者:刘如楠   有删改)

1.阅读全文,思考回答“目前,防护服能否兼顾安全与舒适”?为什么?

2.阅读第③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而一次性防护服设计的初衷是短期使用,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是为了解决医护人员做一次手术、护理一两位病人或临时进入传染病房的需要而设计的。

3.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再比如口罩的材料,如果能研发出恒应力的材料,在一定范围内,不管怎么拉,受到的力都相同,就会减少对医护人员脸部的伤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你的班级即将开展主题为“与偶像同行”的云端班会,请你完成文后任务。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

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下,将会成为未来反复回味的历史片段,任何一个作家和戏剧家的作品都很难超越这历史本身。翻看再多的人物传记,都不及当下的现实更能让中国年轻一代再次思考或重塑自己的偶像观。

请综合材料内容,深入思考:“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应该把什么样的人当作自己心中的偶像?”请你围绕此话题,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80字以内)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黄发垂髫,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2)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周南》)

(3)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

(4)___________________,白露为霜。         《诗经·秦风》)

(5)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

(宋)晁冲之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注)①趁:追逐。

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的画面。

2.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一句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吕元膺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翌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

(注释)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物。④俾():使;⑤灭裂:疏忽。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画两处)

吾 为 东 都 留 守 有 一 棋 者 云 云 吾 以 他 事 俾 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3.本文通过写吕元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写出一件事例即可),表现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