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陶后有闻(新鲜) B.牡丹之爱,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长枝) D.可爱者甚(多)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敏好学,不耻下问。 B.水陆草木花     何陋

C.可爱甚蕃           花之隐逸 D.晋陶渊明爱菊    予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托物言志来抒发情感。

B.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高尚品质。

D.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A 2.D 3.B 4.(1)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解析】 1.A. 陶后鲜有闻(少)。故选A。 2.A. 表转折/表并列; B. 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 C. ……的/ ……的人; D. 都解释为“唯独、只”; 故选D。 3.B.“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有误。作者用“菊”和“牡丹”分别来作正衬和反衬,在反复的衬托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在污浊尘世间保持高洁品行的情怀。故选B。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妖艳。美丽而不端庄。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游山西村》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这首一首纪游抒情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B.颔联在现在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尾联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乐不思蜀,无意官场。

D.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查看答案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 661年, 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 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 “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n)”,意为“中国的” 。“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体部分以空间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中国蔗糖因丝绸之路而不断发展的历史。

B.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生动形象说明了糖霜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C.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 表明中国在国际蔗糖市场上以输出为主,输入为辅。

D.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结构上,呼应开关,总结全文。

2.下列对丝路“糖史”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元 661年, 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10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

B.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

C.元朝,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

D.明清时期,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

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海底两万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尼摩船长说了一句话来形容人类的进步:“人类的进步实在太慢了”。

B.《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的三部曲之二,其余两部是:第一部是《八十天环游地球》,第三部是《神秘岛》。

C.鹦鹉螺号困在了冰隧道里,海水在不断结成冰,很快,大家就要被压死,为了防止水的冻结,船员们采取了一个办法,就是往冰上浇开水,从而降低结冰的速度,为走出困境赢得了时间。

D.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旅行的路线: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B.《望岳》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阴阳”指山的南北两面,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C.《陋室铭》《爱莲说》中的“说”“铭”都是古代文体的名称。

D.《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查看答案

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              ;梵高的破碎,              ;贝多芬的破碎,             

①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 ②源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

③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

A. ③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①    D. ②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