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_________ (2)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
(3)虽乘奔御风 奔:____________ (4)属引凄异 属引: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虽 乘 奔 御 风 不 以 疾 也 。
4.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夏、秋两个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
5.说说“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一句中加点的“飞”一词在表达上的妙处。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野 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说说你对“徙倚欲何依”中“徙倚”一词的理解。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阅读《陪母亲过年》,回答问题
陪母亲过年(池宗平)
前些年,母亲身体还棒的时候,我们兄弟姊妹也都正值意气风发。为了生意,为了理想,为了工作,为了这为了那,我们全国各地四处跑,总是很难凑到一起。而今年,早在一个月前,我们兄妹几个便已约定,过年时一定回家。
母亲年轻时守寡,也是一个寡言的女人。而今老了,我们姊妹几个却都不在她身边,她一个人寂寞又孤苦。我们心里都很内疚。
大姐又来电话了,问我:"幺妹,吃饭了没?"我说还没呢。大姐说:"你猜我做了什么?我做了母亲最爱吃的花生米炖猪脚,给你也留着呢。你路上注意安全,到了后给你姐夫打电话,他去接你。"临了,大姐又加了一句,"我已给母亲盛了一碗饭了。"
大姐总是这样,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们,像母亲。
我们兄弟姊妹几个陆续到家了,聚在大哥的老房子里,加上几个各自的新家庭成员,足足坐了两桌。对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话匣子便拉开了。
不知谁将话题扯到了母亲最疼谁这个问题上。大家一致认为,母亲最疼的人是我。原因是:那时,每逢家里来客带来了礼物,母亲给我们分食时,我总能多分一些。还有,每逢我与哥哥姐姐们玩耍时,只要一拉哭腔,母亲就握着鸡毛掸子追得他们满院子跑。
我不服气地说:"谁叫大哥那时候太倔强,每次母亲追打他,他总要梗着脖子涨红着脸不服气;谁叫二姐跟大姐偷着说,老幺才是亲生的,还联合起来对付我……"说到这里,我回头看看母亲,母亲正笑得一脸灿烂。我们兄妹几个也都笑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母亲手心里的宝。可母亲的精力毕竟有限,所以,她只能把重点放在弱小的孩子身上。那时,我总爱生病,一生病,母亲就会格外照顾我。而哥哥姐姐们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他们似乎从来不生病,不需要妈妈操心。所以,现在我的记忆里,有很多和妈妈一起相处的温馨片段。
另外,还要听母亲的话。家有家规,母亲喜欢讲规矩,在家里,她有很高的威望。母亲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得去做什么。这个是难题,可家庭就像一艘大船,总得有协助又听指挥的人,船才能往前走不是?所以,勤快好使唤的孩子,母亲最喜欢。
哥哥姐姐们觉得我最受宠,是因为他们没有我乖巧呀!比方说,跟邻居家孩子打架,要是打架的人是大哥,肯定会挨妈妈一顿打或骂。本来,他的理由明明比我还正义,可偏要梗着脖子红着眼睛永不低头。
一阵得意之后,我调皮地说:"如果不是长大了,我是绝对不会把这些秘密泄露出来的。"哥哥姐姐及孩子们都送上了热烈的掌声。说到这里,我们都不由得抬头去看母亲,母亲正开心地笑着。我们几个也跟着笑了起来。
一直没吭声的大哥终于说话了。他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心头肉。去年,母亲到我家过年时,她跟我聊天,说的都是你们的事情。母亲说,我们家里,付出最多的就是大姐,而得到最少的也是大姐。因为,那时家里穷,大姐读书最少,只能留在农村。"我们一下子都愣住了。是啊,我怎么就从没注意这个细节呢?其实,母亲到我家时,跟我聊得最多的也是大姐呀!因为,我们的大姐,正如母亲所说的那样:付出得最多,得到的最少。
我们不约而同地举起了酒杯,望着大姐。大姐一脸的惶恐不安。我们将酒杯举到大姐面前,异口同声地说:"姐,我们敬你了。"大哥说:"姐,这杯酒我敬你,你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了。"二姐说:"我们今后每年都回家过年看望您。"我说:"姐,我们今后一定会常回家看看。"……
此时,门外传来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那冲天的烟花映红了窗外的半个天空。
我们都起身,一起跪在了母亲的面前。一个月前,母亲离开了我们。在这个大年夜,她的相框被我们这些儿女们安顿在桌上一堆丰富的水果菜肴后面,她正笑望着我们,那眉目、那神态都与从前一模一样。
1.文章主要以“我们兄弟姊妹”相聚时的对话来写母亲,这属于什么描写手法?从“我们”的言谈中可看出“我们”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2.文中三处画线句子都在写母亲的笑,这有什么深刻寓意?
3.简要分析文中大姐的形象。
4.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章结尾才交代母亲一个月前“离开了我们”这一情况有何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回答问题
中国甘肃网4月22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1954年7月出生于我省通渭县,197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曾任中科院寒旱所所长,现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的姚檀栋,当地时间4月19日在瑞典王宫获颁有“地理学诺贝尔奖”美誉的2017年度维加奖。这是目前唯一一位获得这一奖项的中国科学家,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在颁奖仪式上,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主席斯滕·哈格贝里宣读了姚檀栋的获奖成就。随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向姚檀栋颁发了维加奖奖章,并向姚檀栋院士表示祝贺。
姚檀栋院士是国际上公认的冰冻圈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过去20年中,姚檀栋领导的科研项目与美国、法国、德国、瑞士、荷兰、冰岛、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日本等几十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及其影响。由他发起的“第三极环境计划”不但凝聚了国际上从事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研究的科技精英,也取得了重要科学发现。姚檀栋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冰芯记录、冰川变化实地观测、卫星遥感数据分析、模型模拟等不同方法的综合集成研究发现,现在是过去2000年来最温暖的时段,当今全球气候变暖和印度季风与西风交互作用是造成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及其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成立于1877年。维加奖设立于1881年,是著名地理学家和北冰洋航道开拓者阿道夫•艾瑞克·诺登舍尔德设立的。维加奖每3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杰出的地学科学家进行海选之后评选出一名获奖者,由瑞典国王颁奖,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以表彰对全球地理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据悉,维加奖设立135年来,共有65位获奖者。
1.请为上面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消息的主体部分(第2、3段)的主要内容。
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4.结合你对第一段画线句中加点的“唯一”“首位”两个词语的理解,揣摩一下作者在报道这则消息时的情感倾向。
名著阅读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内容,回答问题
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凡是明显的感情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批评,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
但我到了十三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同我父亲辩论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引经据典地来驳他。父亲喜欢责备我不孝和懒惰。我就引用经书上长者必须仁慈的话来回敬。他指摘我懒惰,我就反驳说,年纪大的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干活;我父亲年纪比我大两倍多,所以应该多干活。我还宣称:等我到他这样年纪的时候,我会比他勤快得多。
我的不满增加了。在我们家里,辩证的斗争在不断地发展着。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大约十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请了许多客人到家里,我们两人在他们面前争论了起来。父亲当众骂我懒而无用,这激怒了我。我骂了他,就离开了家。母亲追上前来,竭力劝我回去。父亲也赶来,一边骂一边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个池塘旁边,恫吓说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提出了停止内战的要求和反要求。父亲坚持要我磕头认错。我表示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条腿磕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1)上面选段中的“我”指的是 (填写人名)。
(2)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从选段可以看出,“我”从小就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诗文名句默写
(1)日暮乡关何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王维在《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写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看到江水浩瀚,景色壮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