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数钱 李书霞 ①每个月父亲发饷的那天,家里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数钱

李书霞

①每个月父亲发饷的那天,家里就像过节一样,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②父亲踏进家门时,晚饭都已经准备好了。父亲坐下来,先不动筷子,而是伸手去怀里,掏出今天的工资,他将几张薄薄的钞票捏在手里,抖上两抖,把食指和拇指伸到嘴边,哈一哈气,开始一张张地数。当时的钱,最大面额是十块,主要是五块、两块和一块的,还有角币和分币。工资虽少,但细细地数起来,仍然要花费两三分钟。父亲数毕,报出数目,递给母亲。母亲笑眯眯地接了,走进卧房,把钱锁进一个隐秘的柜子里。她坐回饭桌旁,对着我们两个小人儿说:“存着,给你们交学费。”

③我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抢过酒壶,给父亲的杯子里,倒上满满一杯酒。父亲笑眯眯地摸摸我的脑袋,左手端起酒杯,右手拿起筷子,对着桌上的回锅肉,点上几点,得到开饭的信号,我们欢喜雀跃,急不可耐地夹菜刨饭、大快朵颐。

④几年后,全家人围着爸爸数钱的乐趣,被工资打卡剥夺了。不过,父亲最近又开始数钱。

⑤去年,父亲得了脑梗,治疗了半年,虽然康复了,但左手左脚仍不灵便。原本爱说爱笑的父亲也变成了一个木讷的老头子,不开口说话,问话也不回。精神的沉沦加速了健康的恶化,他整日蜷在沙发上,基本活动都取消了,右腿的肌肉也开始萎缩。我们对此焦虑万分,却束手无策。

⑥还是母亲有办法,她将买菜的零钱整理起来,央求父亲:“你帮我数数,有多少钱。”

⑦父亲坐在沙发上,抬起浑浊的眼睛,茫然地望了一会儿母亲,不吭声,伸出右手去拿钱,准备开数。

⑧“左手数。”母亲叮嘱道。

⑨父亲转头望向窗外,迟疑了一下,顺从地换了左手。他笨拙地将钞票一张张拿过来,把毛票归一类,块票归一类,姿势又吃力又别扭。数完以后,母亲问他:“多少钱?”

⑩“没记住。”父亲难为情地扯了下嘴角,算是回应。

“再数数。”

父亲又数一次,数过三四次,方才报出钱的数目。

整理菜钱这件小事,令他的眼神重新活泛起来。一段时间后,父亲精神明显好了很多。他又主动揽下一项任务:拣谷粒。每天上午,父亲就戴上老花镜,坐在沙发上,慢慢把米粒中的谷粒选出来。隔三岔五,又把母亲“不小心”弄混的黑豆和绿豆分开。

父亲和母亲心照不宣地玩着“数钱、选豆”的游戏,三个月后,父亲能独自站立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练习走路。刚开始,只能扶着沙发走;慢慢地,可以拄着拐杖走几步了;现在,活动空间更大了。两个老人家,又能一起到小区里散步了。

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是总领段落,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B.第②段对父亲的描写部分,是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

C.本文对父亲数钱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当年挣钱的不易和对来之不易的收入的珍惜、兴奋满足之情,以及母亲对父亲的关爱之情。

D.段中“不小心”其实是故意为之,表现了母亲既要给父亲足够的锻炼机会,又要让他不易察觉的细心。

2.试概括全文内容。

3.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说说文章的最后一段的好处。

 

1.A 2.年轻时数钱,父母一个挣,一个管,充满骄傲和自豪,把穷困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两个人相互支持的情分可见一斑;有病时数钱、挑豆,笨拙可笑,这里数钱不再是为了过日子,而是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理解,对父亲的关心呵护。 (描写了父亲没病时数工资,记叙了父亲有病时数买茶零钱和挑豆的事,也可。即事件和写法也可。或只写事也可)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半句总结前文,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场景逐渐消失了。后半句提示下文,设置悬念,暗示父亲老了,有了什么特殊状况。 4.内容上高度概括全文内容;结构上收束、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出本文中心,卒章显志。 【解析】 1.A.理解有误。第①段只领起父亲没病时数钱的情节,非引领全文。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中主要写父亲年轻时靠自己的劳动挣来养家糊口的工钱,当着家人的面数钱,这是自己能让家人过上温暖的日子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有满满的幸福感。父亲生病后,身体垮掉,母亲为了让父亲早日康复,用了数钱的“招数”,这时父亲的动作,非常笨拙可爱,可是却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理解和关爱。父母相互扶持,共同营造幸福家庭。可据此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理解。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段落所处的位置入手,然后结合段落所写的内容加以分析。从位置上看,本段前面写了父亲年轻时数钱的场面,后面写了父亲生病后这种数钱场面消失了,但换了一种数钱的方式。从内容上看,前面承接前文父亲年轻时数钱的内容,后面则引出父亲老年数钱的原因。因此,可以看出此段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①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②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③暗示主题,强化情感。最后一段中写“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结合上下文理解,父亲年轻时数钱,充满骄傲和自豪,父母一个挣,一个管,把穷困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父亲有病时数钱,笨拙可笑,这里数钱不再是为了过日子,而是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理解,对父亲的关心呵护。所以最后一段概括全文的内容;让人体会到两个人年老时相互扶持的情分,感人至深。点明文章主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⑴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茸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好学习。

⑵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⑷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⑸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⑹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⑺“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⑻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⑼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下面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中,写我们修决定修房子,其原因是我们住了一夜,深受感动,见房顶草少,排水沟挖得浅。

B.第(2)段中对走在前面的哈尼小姑娘的描写,运用了肖像描写的方法。

C.第(3)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比喻、动作描写的写法。

D.第(9)段中的两处“梨花”都有象征意义。

2.试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房子的来历,并说说写房子来历的作用。

3.联系全文,说说 “驿路梨花处处开”中“处处”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下列对两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的对比,突出了它们各自的形象。

B.(甲)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的对比描写,以牡丹作反衬,以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C.(乙)回忆了少年时西湖夏日赏荷,运用了叙述、描写、对比写法。

D.(乙)引用李太白的诗,意在赞美雨后西湖荷花的清丽雅致。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首句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B.次句点题,点出时间、地点,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写诗人夜泊秦淮,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斥责了“商女”无知,这也是本诗的主旨。

D.这首诗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把兴亡之忧融入悲凉的意境中。

2.结合诗句,分析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默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句子的一项是(     )

A.友人惭,下车引 B.一老河兵闻

C.当求于上流 D.无案牍劳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