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娴熟 震奋 任劳任怨 眼花撩乱
B.绯红 蒙昧 长途拨涉 杳无音信
C.滞留 燥热 张目结舌 络绎不绝
D.狼籍 婆娑 交头接耳 摧枯拉朽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颁发(bān) 要塞(sāi) 锐不可当(dāng) 屏息敛声(píng)
B.遏制(è) 畸形(qī) 殚精竭虑(dān) 深恶痛疾(wù)
C.翘首(qiào) 辟谣(pì) 正襟危坐(jīn) 藏污纳垢(gòu)
D.吹嘘(xū) 琐屑(xiè) 旁逸斜出(yì) 摩肩接踵(zhǒng)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幸福,或许是生活的安逸富足,或许是精神的安慰喜悦,或许是一丝细微的温暖,或许是一种奔放的自由。有没有某件事情或者某个瞬间,忽然触动你的心灵,让你发现,原来有这样一种幸福呢?
请以“有这样一种幸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感情真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3)书写正确、工整,卷面整洁。
记叙文阅读。
家之脉
陈忠实
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只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简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三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走向智慧人类的途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宇,字是人的门脸儿。”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像花瓣围绕着花蕊一样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六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也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过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我小时候有回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50余里路程,全凭步行,我13岁。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⑧二女儿因为读俄语,补习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每到周日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退回蒋村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50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多了。
⑨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⑩我供给三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爷的地位和经济,而且作为一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和牲畜的创造权利,却心强气盛地要拼死供给两个儿子读书。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
⑪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1.文章主要记叙了爷爷、父亲与“我”三代人培养下一辈读书受教育的事情。仔细阅读文章,概括相关文段的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
文章段落 | 主要内容 |
①② | 父亲在“我”上学日送“我”珍贵的笔和纸,“我”将孩子们的上学日视为家的庆典日。 |
③④⑤⑥ | (1)________ |
⑦⑧ | (2)________ |
⑨⑩ | 父亲在艰难的日子里,依然拼死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我”在颇不轻松的情况下供养孩子们上学。 |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像花瓣围绕着花蕊一样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3.读完文章,你认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一句中“这”指的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家之脉”的理解。
5.请在第⑦段横线处写一个关于景物描写和“我”的心理描写的片段。
要求:(1)符合上下文的情境。(2)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字数不少于15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朗曰:“幸②尚宽,何为不可?”后贼③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④可以急相弃邪⑤!”遂携拯⑥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辄:于是,就。②幸:幸而,恰巧。③贼:这里指作乱的人。④宁:难道。⑤邪(yé):通假字,相当于“吗”,表示疑问。⑥拯:救助。
1.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委:抛弃,舍弃) B.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C.有一人欲依附(欲:愿望) D.遂携拯如初(初:原来的情况)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下车引之
A.歆辄难之 B.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4.你认为当时的人们如何评定华歆、王朗?这样评定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罟(gŭ)师:渔人,此指船夫。②临圻(qí):地名,在今山东。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本诗为七言律诗。
B.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不畅,亲友相别往往难以相见,所以古人重离别,离愁别绪常常成为文人吟咏的主题。本诗属于送别诗。
C.“柳”同“留”,“渡头”是送客之地,诗歌运用这两个常见意象,用眼前之景来烘托离别之情。
D.“行客”是指来来往往的过客,一个“稀”字,渲染出诗人与友离别时难以自抑的悲伤痛苦之情。
E.第二句点明朋友将去之地,也暗写出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渐渐远去时的情景。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