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B.20...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深受教育。

B.2016年4月4日,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小诺贝尔文学奖”。

C.节假日里,大家外出旅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B 【解析】 A.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C.否定失当,去掉“不要”; D.成分残缺,应在“道德”后加上“建设”; 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的一大奇观。

B.图书博览会上,来参观的大庭广众络绎不绝。

C.怏怏不乐地站在迷茫的海边,默默地望着远方。

D.有一种默契叫做心有灵犀,有一种幸福叫有你相伴,感谢一路有你,我的朋友!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疮疤   愧怍   晌午    语无轮次 B.揩体   狂澜   屏嶂   兀兀穷年

C.宛转   稠密   告罄   马革裹尸 D.舀水   点缀   概率   五脏六府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háo)     (huì)        (jí)      然勒功(yān)

B.(pú)      (kuāng)     (pìng)      警报(dié)

C.(mǎo)         (pì)    (qì)        息凝神(bǐng)

D.(zhuài)      (sì)     (léi)       灼灼其华(zhuó)

 

查看答案

(2017届中考海南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母亲对我说:如果你想人生更加精彩,那么你就要多吃一点苦,多读一些书。因为只有在春天的时候躬身播种,你才能最终收获满园秋色。

老师对我说: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你就当一颗星星。因为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于能否做一个最好的你。

朋友对我说:如果你不能预知未来,那你就要努力把握现在,因为只有珍惜当下的点滴,你才不会让青春留下遗憾。

亲爱的同学,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主题,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500 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谈孝

季羡林

①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独为突出。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

②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五常”,又是什么“三纲六纪”,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具体地应该说“父慈子孝”是一个对等的关系。后来不知道是怎么一来,只强调“子孝”,而淡化了“父慈”,甚至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古书上说:“身体肤发,受之父母。”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如果愿意收回去,也是可以允许的了。

③历代有不少皇帝昭告人民:“以孝治天下”。自己还装模作样,尽量露出一副孝子的形象。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并不缺少为了争夺王位导致儿子杀死父亲的记载,野史中这类记载就更多,但那是天子的事,老百姓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如果发生儿女杀父母的事,皇帝必赫然震怒,处儿女以极刑中的极刑。在中国流传时间极长而又极广的所谓“教孝”中,就有一些提倡愚孝的故事,比如王祥卧冰、割股疗疾等等都是迷信色彩极浓的故事,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④但是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就在已经被视为经典的《孝经•谏净章》中,我们可以读到下列的话: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又焉得为孝乎?

⑤这话说得多么好呀,多么合情合理呀!这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后者只能归入愚孝一类,是不足取的。

⑥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孝呢?我们还要不要提倡孝道呢?据我个人的观察,在时代变革的大潮中,孝的概念确实已经淡化了。不赡养老父老母,甚至虐待他们的事情,时有所闻。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消极因素。我们当然不能再提倡愚孝。但是,小时候父母抚养子女,没有这种抚养,儿女是活不下来的。父母年老了,子女来赡养,就不说是报恩吧,也是合乎人情的。如果多数子女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能负担起这个任务来吗?这对我们迫切要求的安定团结是极为不利的。这一点简单的道理,希望当今为子女者三思。

(选自《读书与做人》)

(1)作者提倡“孝”,认为“孝”的核心内容是

(2)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于理性的民族,为什么还流传着一些如“王祥卧冰”这样的愚孝故事?

(3)第④段中两个“令”的意思分别是什么?这一段在论证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孝作为一种行为在中国独为突出,原因是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宗法伦理色彩浓厚。

B.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孝的看法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到“三纲六纪”就是这个过程的体现。

C.孝的概念淡化是时代变革大潮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子女赡养父母才是社会安定团结的积极因素。

D.关于行孝,作者的提议既符合客观实际又切实可行,就是赡养;同时作者并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会是孝的身体力行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