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母亲养蜗牛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母亲养蜗牛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1.通读全文,理解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相关情节。

____——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③____

2.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选文中的“母亲”是如何处理小孙子想吃蜗牛这件事的?对此你如何理解?

 

1. 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 ③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探出”“憨态可掬,很有妙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蜗牛的可爱,也进一步表现了“母亲”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3.“母亲”采用了给孙子做蛤蜊汤而偷偷将蜗牛放生的方式,既满足了孙子的愿望,又保护了蜗牛的生命。从“母亲”这一行动中可以看出她对孙子的爱、对小生命的爱,既表现了浓浓的亲情,又表现了“母亲”博大的爱心。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情节。本文情节波澜起伏。1—3段“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得出第一空答案: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4—15段“可……它们现在还小啊……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写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16—27段“母亲愕然……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得出第二空答案: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三个角度入手: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人物描写等角度来赏析。可概括为:运用了什么修辞(词语、描写);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三步回答。本题可从词语角度赏析:运用了“柔软”、“探出”、“憨态可掬、“很有妙趣”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蜗牛的可爱情态,表达了母亲对自己养的这些小蜗牛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理解。从“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说明“母亲”既爱孙子,想满足孙子的喝蜗牛汤的愿望,也想保护她自己养的可爱的蜗牛们,以蛤蜊汤代替蜗牛汤,把蜗牛放了,说明“母亲”既重亲情,也有爱护小动物的博爱之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①杨时:宋代出名理学家。②程颐: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③游酢:人名,北宋著名理学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杨时见程颐____

(2)时年四十矣____

(3)颐偶____

(4)时与游酢侍立不____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3.成语____就出自这个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________

4.这个故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有什么教育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B.“洪波涌起”的“涌”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C.诗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动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静景。

D.诗歌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诗人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得地融合在一起。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1)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下面是邀请函草稿的正文部分。画线词语表达都不得体的一项是____

张老师您好。我校文学社拟邀请您于6月2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教,将是我们的莫大③荣幸。本应④光临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敬希⑤见谅。届时我们一定洗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2)扇子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中国传统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集成部分,它与竹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下面是关于扇子的一个上联,请用给出的三个短语组合成一个恰当的下联。

无处  不清风  动来

上联:举起随时消酷暑

下联: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之别,如“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小芳的爷爷六十岁生日,家人我老人祝寿,小芳选了很恰当的对联送给爷爷:花甲岁神清气爽,耳顺年体健身康。

C.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语子女弟侄,予以教诲与劝勉,这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语文教材里的课文《诫子书》就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D.同学们都知道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古代先哲,“子”就是他们的名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拂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缭亮地响着。

(1)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____改为____  ②____改为____

(2)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卖弄______  ②应和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