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你是我一生的陪伴 刘墉 小时候,父亲常带她去爬山,站在山头...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你是我一生的陪伴

刘墉

小时候,父亲常带她去爬山,站在山头远眺台北的家。

有一年深秋,看着满山飞舞的白芒花,父亲指着山说:“爸爸就在这儿买块寿地吧!”

“什么叫寿地?”“寿地就是死了之后,做坟墓的地方。”父亲拍拍她的头。她不高兴,一甩头,走到山边。父亲过去,蹲下身,搂着她,笑笑:“好看着你呀!”

十多年后,她出国念书回来,又跟着父亲爬上山头。

原本空旷的山,已经盖满了坟,父亲带她从坟间一条小路走上去,停在一个红色花岗石的坟前。碑上空空的,一个字也没有。四周的小柏树,像是新种的。

“瞧!坟做好了。”父亲笑着,“爸爸自己设计的,免得突然死了,你不但伤心,还得忙着买地、做坟,被人敲竹杠。”

她又一甩头,走开了。山上的风大,吹得眼睛酸。父亲掏手帕给她:“你看看嘛!这门开在右边,主子孙的财运,爸爸将来保佑你发财。”

她又出了国,陪着丈夫修博士。父亲在她预产期的前一个月赶到,送她进医院,坐在产房门口守着。进家门,闻到一股香味,不会做饭的父亲,居然下厨炖了鸡汤。父亲的手艺愈来愈好了,常抱着食谱看。有时候下班回家,打开中文报,看见几个大洞,八成都是食谱文章被剪掉。

有一天,她丈夫生了气,狠狠把报摔在地上。厨房里刀铲的声音,一下子变轻了。父亲晚餐没吃几口,倒是看小孙子吃得多,又笑了起来。小孙子上幼儿园之后,父亲就寂寞了。

下班进门,常见一屋子的黑,只有那一台小小的电视机亮着,前面一个黑糊糊的影子在打瞌睡。

心脏不好,父亲的行动愈来愈慢了:慢慢地走,慢慢地说,慢慢地吃。只是每次她送孩子出去学琴,父亲都要跟着,坐在钢琴旁的椅子上笑着,盯着孙子弹琴,再垂下头,发出鼾声。

有一天,经过附近的教堂。A父亲的眼睛突然一亮:“哎!那不是坟地吗?埋这儿多好!”“您忘啦?台北的寿墓都造好了。”“台北?太远了!”

拗不过老人,她去教堂打听,说必须是“教友”,才能买地。

星期天早上,父亲不见了,近中午才回来。

“我比手画脚,听不懂英文,可是拜上帝,他们也不能拦着吧!”父亲得意地说。她只好陪着去。看没牙的父亲,装作唱圣歌的样子,又好笑,又好气。

一年之后,她办了登记,父亲拿着那张纸,一拐一拐地到坟堆里数:“有了,就睡这儿!”又用手杖敲敲旁边的墓碑:“Hello!以后多照顾了!”

丈夫拿到学位,进了美商公司,调到北京,她不得不跟去。

“到北京,好!先买块寿地,死了,说中文总比跟洋人比手画脚好。”父亲居然比她还兴奋。

“什么叫寿地?”小孙子问。“就是人死了埋的地方。”女婿说,“爸爸已经有两块寿地了,还不知足,要第三块。”当场,两口子就吵了一架。

 

“爸爸为自己买,你说什么话?他还不是为了陪我们?”“陪你,不是陪我!”丈夫背过身,“将来死了,切成三块,台北、旧金山、北京,各埋一块!”

 

父亲没说话,耳朵本来不好,装作没听见,走开了。

搬家公司来装货柜的那天夜里,父亲病发,进了急诊室,一手拉着她,一手拉着孙子。

从母亲离家,就不曾哭过的父亲,居然落下了老泪:“我舍不得!舍不得!”B父亲的眼睛突然一亮,“死了之后,烧成灰,哪里也别埋,撒到海里!听话!”说完,父亲就去了。抱着骨灰,她哭了一天一夜,也想了许多。想到台北郊外的山头,也想到教堂后面的坟地。如果照父亲说的,撒到海里,她还能到哪里去找父亲?

“老头子糊涂了,临死说的话不算数。就近,埋在教堂后面算了。”丈夫说,“人死了,知道什么?”她又哭了,觉得好孤独。

她还是租了条船,出海,把骨灰一把一把抓起,放在水中,看它们一点一点从指间流失,如同她流失的岁月与青春。

在北京待了两年,她到香港;隔三年,又转去新加坡。在新加坡,她离了婚,带着孩子回到台北。

无论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或台北,每次她心情不好,都开车到海边,一个人走到海滩,赤着脚,让浪花一波波淹过她的足踝。

(有删改)

(1)文章题目“你是我一生的陪伴”有什么含义?

(2)为什么父亲买了多块墓地、临终又叮嘱女儿“哪里也别埋,撒到海里”?

(3)品读文章画横线的句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4)文中A.B两处都出现了“父亲的眼睛突然一亮”这句话,请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所表现出的父亲的不同心理。

(5)文章结尾有甲乙两种写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甲)“爸爸,谢谢你!我可以感觉到你的抚摸,你的拥抱,谢谢你!我会坚强地活下去。”她对着大海轻轻地说。她四海漂泊几十年,总有父亲的陪伴;不论生与死,父亲总是在她身边。

(乙)走过那么多路,脚上留下许多伤疤,再也找不到少女时的娇嫩。但是四海漂泊几十年,不论年轻或年老,也无论生与死,她觉得慈爱的父亲,总在自己的身边。

 

(1)父亲用一生陪伴女儿四处奔波;父亲生命终结,女儿仍能够感受到父亲给予的精神上的慰藉。 (2)有女儿的地方就有家,变换墓地只是想离女儿近一些;但父亲知道女儿四处奔波,任何一块墓地都是固定的,无法一直陪伴女儿;只有四处流动的海水,无论女儿到了哪里,都能够陪着女儿。 (3)对比手法。丈夫的粗暴与父亲的小心翼翼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父亲不愿意给女儿带来麻烦的心理,体现着父亲对孩子的爱。(或:父亲的情绪由低落得吃不下饭,到但看到小孙子吃饭多就高兴起来,前后形成对比,体现着父亲对孩子的爱。) (4)A处:强调父亲发现教堂有墓地时的兴奋,表现出父亲时时想离女儿近一些的迫切心理。 B处:父亲临终前与女儿诀别时极度不舍,当他用生命的最后一丝气力想出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永远陪伴女儿时,眼睛发亮,获得了永远的满足。 (5)我更喜欢甲作为结尾。因为:甲直接点出父亲要把骨灰撒在大海里的良苦用心; 照应了题目“你是我一生的陪伴”;突出了父爱的深挚。 我更喜欢乙作为结尾。因为:乙写出了女儿在生活磨砺中总能处处感受到父亲的陪伴; 照应了题目“你是我一生的陪伴”;突出表现了女儿对父亲无尽的怀念之情。 【解析】 (1)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阅读全文,可知“你”指的是父亲,“我”指的是女儿,标题的表层意思是父亲陪伴着女儿一生。再从文中表述的内容来看,父亲不仅陪伴着女儿生活,而且在很多事情面前忍着不说。从结尾段内容来看,他离世后依旧是女儿精神上的慰藉。所以本题中的“陪伴”还指在精神上父亲给女儿的慰藉。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作答。从文中的表述可知,父亲分别在台北、国外、北京三地买墓地,是因为女儿生活工作的地点在变换,其目的是想离女儿近一些。“无论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或台北,每次她心情不好,都开车到海边,一个人走到海滩,赤着脚,让浪花一波波淹过她的足踝”女儿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父亲的骨灰撒入了大海,与大海融为一体。据此可明白父亲后来叮嘱女儿“哪里也别埋,撒到海里”,原因就是想与大海融为一体,这样不管女儿以后到了哪里,他都能继续陪伴着她。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题干要求“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所以首先要正确判断句子所使用的表现手法。语句“有一天,她丈夫生了气,狠狠把报摔在地上。厨房里刀铲的声音,一下子变轻了。父亲晚餐没吃几口,倒是看小孙子吃得多,又笑了起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是将“丈夫的粗暴”与“父亲的小心翼翼”作对比;一是将父亲情绪的前后变化作对比。运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丈夫对父亲的不满,但是更突出地表现了父亲不愿意给女儿带来麻烦的心理及对孩子的爱。据此理解作答。 (4)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作答。 A处“父亲的眼睛突然一亮”,是为发现教堂的墓地而兴奋。因为女儿现在国外生活,他想到台北的墓地离女儿太远,所以看到教堂的墓地,想到如果能葬到这里,就可以离女儿很近了。表现他对女儿的不舍与爱。 B处“父亲的眼睛突然一亮”是在父亲临终前,结合后文内容可知,他是为自己想到葬到大海来陪伴女儿的方式而兴奋快乐。再次表现了他对女儿的爱之深与离别的不舍。 (5)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赏析。此题为开放题,两种结尾都有其特点,选择其中的一种,结合文章内容表述出合理的理由即可。甲结尾最大的特点是以女儿的心理活动点明了父亲作法的目的,更易于读者的理解。能起到点题的作用。而乙结尾表现时间的变化,但是不变的是女儿感受到的父亲在精神上给予的慰藉,以“她觉得慈爱的父亲,总在自己的身边”点明主旨,并起到点题的作用。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骚扰电话

①单位分了一套新房,我们一家三口欢天喜地搬了进去,留下老母亲一人仍孤零零地呆在旧房里。

②也曾想与老母一同搬进新房,可妻子早就与老母闹矛盾,儿子也不愿与唠叨的奶奶在一起,只好作罢,只说今后每星期一定来看妈。

③我们的心情随着新房明快起来,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记忆中的老房子渐渐生疏模糊起来,也懒得再去走动。

④一天,我从外地出差回来,妻子告诉我说家里经常有莫名其妙的电话打来,刚一接对方马上就挂断了,感到十分奇怪。我说如今城里有些青年闲得无聊,专爱听女人声音求刺激,骚扰别人,你莫管他。可不久我也接连不断接到此类电话,有时夜深人静伏案写作,电话铃响了,刚一声“喂”,对方顿了一下,马上就挂断了,弄得我灵感顿失,有时忍不住一通臭骂。

⑤一个星期天,一家人忙着准备晚饭,我备好钱正准备下楼买酱油,电话铃又响了,顿了一下便挂断,我十分恼火,说明天一定上邮局安置一个来电显示或防恶意呼叫功能,看到底是何人捣乱,告他个骚扰罪。气呼呼下楼时我突然见楼底下一黑影猛一闪急欲出门,吃了一惊,可一见那人步履蹒跚,便一声:“站住”,断住来人去路。再一看,我惊呆了:啊,是母亲!

⑥母亲一见我,赶紧低下头,说对不起,不该打电话骚扰你们,让你下楼看我。我更奇怪了,我问母亲难道这些电话都是你打的?母亲头更低了,说有时想你们想得太厉害,可又不敢常来看你们,只好打个电话听听你们的声音,心里就踏实多了。又说偶尔几天家里电话没人接,就担心不过,想是不是家里出了事?也不来通知我一声。有时我很晚仍听出你在读书写字,真想劝你多保重身体,可你总嫌啰嗦,只好闷在心里。每个星期天,我都乘车到你家新楼下,听一家三口欢声笑语,心里真比蜜甜。

⑦我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霎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怔怔看着我,两行清泪也不由自主地落下来。我紧紧拉住母亲那布满老茧的手,俩人哆嗦着,一步步上楼,直到迈进那温暖的家里,仍不晓得分开。

(选自《智慧背囊》第二辑)

1.第①段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词是                               

2.第③段中与第②段“哄”字相照应的句子是           

3.第⑦段中“我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霎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母亲怔怔看着我,两行清泪也不由自主地落下来。”写到“我”和“母亲”都流泪了。

“我”流泪是因为           

“母亲”流泪是因为         

4.文章末尾“我”和母亲都未说一句话,却让读者感到心灵的震撼,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请就你的理解来分析。

5.《散步》和本文都是写家庭亲情的,它们告诉了我们怎样共同的道理?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 下列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面对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发于。    亩。之中(田地)

B.人恒。    过(错误)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 (了解、明白)

D.出则无国外患者    敌(匹敌、相当)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饿其体肤

B.空乏其身

C.动心

D.则无法家拂士

(3)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连用六个事例,有力地证明:在古代社会,出身低微不影响个人成就大业。

B.作者认为凡担大任者,必从人的意志、身体、行为等方面经受磨难。

C.孟子从个人事例推理到统治者治国,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D.选文大量使用排比句来说理,气势磅礴,力度非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屠惧,投以骨____

(2)意将入以攻其后也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屠∕自后∕断其股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一位诗人用悲愤的语调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你是如何理解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乙)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邻翁素有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 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注释)①邑:县。②茸生:细毛丛生。③汝:你。④素:向来。⑤雅量:度量宽宏。⑥征:表露,表现。⑦诡:欺骗。⑧某甲:旧时书面语中称“某个人”,没有姓名,就说“某甲”。⑨卒:终于,到底,最后。⑩因:于是,就。良已:完全痊愈。良:真的,果然。已:止,这里指病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与朋友交而不乎  信:_____________   ②吾三省吾身   日:_______________

③人不其忧        堪:____________    ④三军可帅也   夺: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不学则殆 B.时习之

C.人不知不愠 D.狼亦黠矣,顷刻两毙

3.请用“/”为下列句子断句。(画出两处)

汝 病 乃 天 罚 须 得 失 者 骂 毛 乃 可 落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

5.假如你身边也有像(乙)文中居民某或邻翁这样的人,你将会怎样劝诫他?请选择其中一人用自己的话来劝说。

 

查看答案

文言诗文默写

(1)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上的街市》

(4)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呢?《<论语>十二章》中对此进行了这样的阐述: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天净沙.秋思》中紧扣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十二章》中感叹时光飞逝,启示人们珍惜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次北固山下》中诗人以奇特的景象,表现新旧更替,历史向前发展趋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