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几年,校园内涌现出诗词诵读热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在同学们心中开花、生根、结果。
B.在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和建造上,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
C.不但他喜欢读经典名著,而且喜欢读当代的散文。
D.能否将学习热情坚持到底,是中考能不能取得理想成绩的前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茗不小心打碎了同学的水杯,老师询问是谁做的,他没有站出来承认,但却如坐针毡。
B.班主任张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不吹毛求疵,深得同学们喜爱。
C.我感冒了,吃着妈妈精心制作的红烧肉,感觉味同嚼蜡,难以下咽。
D.张老师学富五车,讲课中,许多典故信手拈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趣味。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的意思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jiáo)字,而要前后惯通,了解大意。
B.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丼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lüè)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C.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ní)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D.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辨的神气,孔乙己立刻显出颓(tuí)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特别,意思是“与众不同,不普通”。生活中,一丝微笑,一个眼神,一声问候;或者一次旅行,一场球赛,一段情谊;甚至一缕阳光,一抹色彩……都令人回味、感怀。
请以“特别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自选文体;
(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卖蘑菇的女孩
刘艳杰
天气寒冷,我习惯步行上班。老君台后街的菜市路口是我上班的必经之处,在那里总能遇见一个约摸十二三岁的女孩,她总是站在距离路口30米远的一个水泥墩旁卖蘑菇。水泥墩上一层污渍,凌乱地涂着些小广告。女孩将竹篮放在水泥墩上,竹篮里盛满了新鲜的蘑菇。女孩一只手搭在篮上,另一只手套进像自己缝制的棉手套里,一直勾头瞅着竹篮里的蘑菇,偶尔抬头瞟一眼过往的行人。女孩引起我的注意。
这天我提前半小时出门。冬天早晨气温低,夜晚霜雪落满地。女孩站在那里,似乎有些羞赧,半天不说一句话,不像其他菜贩子,老远招揽行人来买菜。女孩的生意有些惨淡,十多分钟才有一个人来买蘑菇。我走过去站在女孩的蘑菇摊前。“叔叔你好,买蘑菇不?”女孩见我站在她摊前,一脸兴奋地问。
“给我称两斤。”我抬头看女孩一眼。其实我和家人都不太喜欢吃蘑菇,平时也很少买。女孩笨拙地一手掂秤杆,一手往秤盘里轻放蘑菇。“请你放心,买俺的蘑菇保你不吃亏。俺这蘑菇不掺水,吃不完放个十天半月也冻不坏。”女孩边称蘑菇边解释。“我就是听说你卖的蘑菇不掺水才来买的。”我冲女孩笑着说。
女孩把称好的蘑菇装进食品袋后递给我。我数给女孩六块钱,女孩随即找回一块钱,我一怔:“两斤不正好六块钱吗?”
“不是哩,俺卖的蘑菇两块半钱一斤。”
“真是物美价廉,你为啥不在菜市里卖呀?那里人多,这么好的蘑菇,肯定卖得快。”
“在菜市里卖要交三块钱税哩,在这儿卖不交税。”
我又跟女孩聊了几句,和女孩打了招呼后,拎着买的那兜蘑菇直奔单位。上午下班,我回家告诉妻子:“咱伸伸手,帮一下卖蘑菇的女孩。以后咱们可以试着多吃些蘑菇……”妻子也连声说好。
每天我拎少则两三兜多则四五兜蘑菇上班。一次,女孩特意问我:“叔叔,近些日子你为啥突然买俺那么多兜蘑菇哩?”我谎称:“自从第一次买你的蘑菇带进单位,同事见了夸我买的蘑菇新鲜不掺水,都想让我顺便给他们捎些。”女孩感激道:“哦,原来是这样呀。谢谢叔叔每天来买俺那么多蘑菇。”
我和女孩逐渐熟悉起来,每次来买蘑菇都会和她聊上一会儿。
“这蘑菇是你家种的吗?”
“不是哩,是俺妈从外面买回来的,然后俺和俺妈每天再赶早集卖。”
“这一竹篮蘑菇能赚多少钱?”
“二十块钱左右吧。”
“你应该好好读书,怎么每天在这里卖菜呀?”
“俺读七年级,不上早读课,九点之前赶到学校不会耽误课程哩。俺想帮俺妈多卖些菜,多挣点钱,俺爸的手术就能尽早做。”
我暗自竖起大拇指,多懂事的闺女啊!就这样,我每天乐此不疲地买女孩的蘑菇。一天晚上,妻子突然告诉“老公,你每天买回几兜蘑菇,咱家确实吃不完。为了帮助女孩,我把你买回来的蘑菇便宜兑给了邻居……”
我笑了,妻子也笑了。
转眼两个多月过去了,一天,我像往日一样准时路过女孩卖蘑菇的地方,可左等右等也不见女孩的影子。这时,从水泥墩后面的门面房里走出来一位老人,她问我:“这位同志,你是不是在等那个卖蘑菇的女孩?”我说:“是的,大娘。”老人说:“昨天那女孩卖完蘑菇对我说她得些日子不来,她说要是我碰见你,就把这封信交给你。”我接过信,慢慢地展开:
叔叔你好!从明天起俺得一段时间不能来卖蘑菇,因为俺爸的病又厉害了,时间紧迫,俺和俺妈必须到省城给俺爸治病。非常感谢你两个多月来一直默默地帮助俺,使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倍感温暖……俺也特别感谢你的同事对俺的帮助,所以每兜都多称一二两以表谢意……
1.阅读全文,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 主要情节 | 心情或心理 |
初冬时节 | 上班路上遇到卖蘑菇的女孩 | ① |
那天 | ② | 想帮助女孩 |
接下来的日子 | 了解女孩不幸的生活遭遇 | ③ |
④ | 收到女孩的信 | / |
2.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一段画线句。
女孩一只手搭在篮上,另一只手套进像自己缝制的棉手套里,一直勾头瞅着竹篮里的蘑菇,偶尔抬头瞟一眼过往的行人。
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以一个寒冷的冬天为背景,通过“我”的视角,生动地叙写了卖蘑菇的女孩的艰辛生活和不幸遭遇,塑造了勤奋自强、孝顺厚道的女孩形象。
B.文章开头第一段综合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生动而真切地展现了一幅女孩冬天卖蘑菇的生活场景,为下文作铺垫。
C.作品对“我”的妻子这个人物着墨不多,虽然没有对女孩进行直接帮助,却支持我的行动,说明她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文中“我”与她的对话,表现了夫妇俩对女孩的真诚帮助。
D.“我”与女孩的对话不仅亲切自然,而且富于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具体交代女孩的生活境况、家庭遭际,来凸显她的美好品质。
4.本文结尾女孩给了“我”一封信,她和下面链接材料中的韩信有着共同品质。请谈谈你对这种可贵品质的理解和感悟。
(链接材料)韩信潦倒时,在城下钓鱼,漂洗丝絮的老妇中有一位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一连几十天如此。韩信感激,后来他凭借超人的军事家智慧,替汉王立下赫赫功劳,被封为楚王。回到故乡后,他立即派人去寻找给他饭吃的那位老妇人,赠她千金,被后人传为美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适合走向“汽车社会”吗?
①2009年,中国以1300多万辆汽车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人虽然理应享受汽车文明,但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达到那么高的汽车拥有率。原因如下:
②第一,土地制约。城市街道交通拥堵,不少街道两侧摆满了车,远远看去就如一条长龙,不少住宅区、公共绿化带等也都成了“停车场”。中国已占用了太多的良田、林地、草原用于新建、扩建公路。占地面积数量大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5万公里,相当于美国的近60%;而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的铁路总里程仅有8.4万公里,只相当于美国的1/3.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向汽车倾斜的程度超过了美国。
③第二,能源制约。美国的汽车普及率已超过50%,如果中国的汽车普及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到2020年预计中国将有6.9亿辆汽车。若以每辆汽车每年平均耗油2吨来计算,中国的总耗油量将达13.8亿吨,相当于目前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的86%.这可能吗?即使普及电动汽车,也只不过是改变了使用能源的种类。中国超过70%的电能来自化石燃料中最具污染力的煤,这种状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也难以改变,电动汽车的普及不可能明显缓解能源的制约。
④第三,环境制约。汽车尾气排放正在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如果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的汽车普及量达到6.9亿辆,就意味着未来废气排放量相当于当前世界所有的汽车排放的总和。
⑤受土地、能源、环境这三大因素的制约,中国是否适合做一个“汽车轮子上的国家”呢?
1.文中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文章第③段中加点词语“超过”能否删除?为什么?
3.为了让中国尽快走向“汽车社会”,你能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