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这儿视野真是开阔,他有种雄踞人间烟火之上的感觉。繁...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这儿视野真是开阔,他有种雄踞人间烟火之上的感觉。繁华的无锡生活在他眼前次第展开:房屋、河流、道路、野地和远处的山;炊烟从家家户户细碎的瓦片缝     A     (飘摇   飘荡)而出,孩子的哭叫、大人的呵斥与分不清确切方向的几声狗吠;有人走在路上,有船行在水里;再远处,道路、河流纵横交错,规划出一片苍茫的大地。大地在扩展,世界在生长,他就这感觉;他甚至觉得这个世界正在以无锡城为中心向四周    B     (蔓延  绵延)。以无锡城的这个城门为中心,以城门前的这个吊篮为中心,以盘腿坐在吊篮里的他为中心,世界正轰轰烈烈地向外扩展。

(徐则臣《北上》,有删改)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

 

(1)飘摇, 蔓延 (2)孩子的哭叫、大人的呵斥与分不清确切方向的几声狗吠不时传出。 【解析】 (1)飘摇:以不稳或不受控制的方式移动;在空中随风摇动。飘荡:在水上浮动;在空中飘浮,飘摆或飞升。“飘荡”与语境不符;绵延:有连续不绝和弥漫延续等义。一直延续到完结,中间未曾间断(多用于形容山,如:绵延的山径/群山绵延千里)。蔓延:指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蔓延”符合语境。 (2)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不时传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zhá)    纶(jīng)    日()     轻歌舞(màn

B.默(jiān)    绊(      蛮hèng)  挑拨离jiàn

C.怀(miǎn)   狡biàn)    褓(qiǎng) 不修边

D.浅()     怆(qiāo)    寐()    纷至来(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3)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宫使驱将惜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6)幼有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有归。(《礼记》二则)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感。

 

查看答案

题目一:

一片薄薄的、浅黄色的槐树叶,承载了挥之不去的乡愁;一只小小的、被踏扁了的风筝,触发了鲁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一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寄托了朱自清与父亲催人泪下的深情;几只争落向阳暖枝的莺鸟,撩拨了白居易深爱早春的心弦……不起眼的树叶,寻常的风筝,易被忽略的背影,小小的莺鸟……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细微的事物,却饱含着浓浓的真情。

请以“物微情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如果选(二)要自拟题目,题目要包含词语 “突破”;(2)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半命题作文

初中的生活即将逝去,回首逝去的日子,大家相聚在校园里,一定洒下过无数的汗水,也收获过无尽的快乐。

请以“初中,这里有我的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③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查看答案

议论文阅读

让公众感受历史的魅力

①在一件件国宝中触摸文化的宝藏,于一封封家书中感受精神的传承……近年来,历史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让观众看到“历史原来这么有料”。透过影像化展示、故事化讲述,尘封的记忆被激活,历史的图景在人们心中铺展。

②历史源于一代代人的书写,既有故事,又有遗珍,更沉淀出文化、闪耀着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正是一个感受历史魅力的窗口。用东汉杨震“四知拒金”说廉洁,引《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讲实干,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谈信仰……信手拈来的精妙典故,让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文章充满魅力、引人入胜,也让人看到历史中蕴藏着的智慧与力量。

③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出生以前的历史毫无所知的话,这个人就等于没有长大。的确,割断了历史,“现在”就失去了纵深,成为一个单薄的平面。人们渴望走进历史、了解传统,正是希望于其中理解当下、定位自身。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能让年轻人觉得很燃很感动;为什么公众排起长队,只为一睹2000年前的西汉海昏侯墓文物。可以说,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不仅是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也是回应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④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需要让公众走进“历史的场景”。翻看《史记》《汉书》,能听见垓下的悲歌、看到绝域的车骑,体悟到兴衰之理、人生奥义。看看长征路上无言矗立的红军墓碑,走进戈壁荒漠中连接天地的发射基地,更能感受革命史的慷慨悲壮、奋斗史的荡气回肠。我们其实“去古未远”,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之中。国家史、地方史、行业史、家族史,都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间活泼地呈现着。进入这样的历史场景,使得历史可触可感、宛在眼前,才能打开人们的历史视野,激发人们的历史兴趣。

⑤更好感受历史的魅力,也需要让历史走进“生活的场景”。近年来,引发收视狂潮的历史正剧、开启大众阅读的大家小书、点燃观众热情的文化节目,这些作品赢得认可也正说明:历史不应曲高和寡,更不应远离生活,而应是有温度、接地气、富于人情味的。不论是亮相北京、上海、深圳的“时光博物馆”,或是深受网友追捧的故宫文创产品,它们打动人心的秘诀,就在于他们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赋予了我们的生活以历史的景深。

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历史要“活起来”,也正需要发现生活的历史场景、创造历史的生活场景。在“活化”的历史中,让公众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定然能让更多人追寻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洞察人群进化的内在奥秘,审视千百年的坎坷和辉煌,收获“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的启迪,得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滋养。

⑦历史学家说,往昔就是异乡。其实,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绝不是异乡,而是精神的原乡。研究历史、学习历史,其实就是一种“精神还乡”。于汗青古籍中采撷智慧,在追昔抚今中神交千古,历史就一定能成为一道来自过去的强光,照亮我们前行的征程。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02月01日04版)

1.阅读全文,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这篇文章论证严密,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4.谈一谈你对文章结尾“对于公众而言,历史绝不是异乡,而是精神的原乡”这一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