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①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②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③,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有删节)
[注]①崖限:像门限一样的山崖。②徂徕:山名,在泰安东南四十里。③樗蒲:赌博工具,俗称色子。④圜:同“圆”。
1.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D.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泰山之阳(______)
②余始循以入(______)
③及既上(______)
④而皆若偻(______)
3.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自京师乘风雪/②自非亭午夜分
B.①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①或曰,此东海也/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D.①苍山负雪/②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5.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写出作者的游踪。。
南麓——_______——_______——_______——日观亭
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王选,被称为“当代毕昇”,《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是作者在北大的演讲稿。
B.《儒林外史》描写了21对兄弟,王仁王德、严贡生严监生、汤奉汤奏、余特余持等兄弟形象刻画得十分成功,最先出场的兄弟是二王,最后出场的是二徐。
C.《卖炭翁》选自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在四川草堂时所创作的,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D.中国文化崇尚“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方式,也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这儿视野真是开阔,他有种雄踞人间烟火之上的感觉。繁华的无锡生活在他眼前次第展开:房屋、河流、道路、野地和远处的山;炊烟从家家户户细碎的瓦片缝 A (飘摇 飘荡)而出,孩子的哭叫、大人的呵斥与分不清确切方向的几声狗吠;有人走在路上,有船行在水里;再远处,道路、河流纵横交错,规划出一片苍茫的大地。大地在扩展,世界在生长,他就这感觉;他甚至觉得这个世界正在以无锡城为中心向四周 B (蔓延 绵延)。以无锡城的这个城门为中心,以城门前的这个吊篮为中心,以盘腿坐在吊篮里的他为中心,世界正轰轰烈烈地向外扩展。
(徐则臣《北上》,有删改)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出轧(zhá) 腈纶(jīng) 翌日(yì) 轻歌曼舞(màn)
B.缄默(jiān) 羁绊(jì) 蛮横(hèng) 挑拨离间(jiàn)
C.缅怀(miǎn) 狡辨(biàn) 襁褓(qiǎng) 不修边幅(fú)
D.肤浅(fū) 悄怆(qiāo) 寤寐(wù) 纷至沓来(tà)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3)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宫使驱将惜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6)幼有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有归。(《礼记》二则)
(7)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感。
题目一:
一片薄薄的、浅黄色的槐树叶,承载了挥之不去的乡愁;一只小小的、被踏扁了的风筝,触发了鲁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一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寄托了朱自清与父亲催人泪下的深情;几只争落向阳暖枝的莺鸟,撩拨了白居易深爱早春的心弦……不起眼的树叶,寻常的风筝,易被忽略的背影,小小的莺鸟……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细微的事物,却饱含着浓浓的真情。
请以“物微情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如果选(二)要自拟题目,题目要包含词语 “突破”;(2)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