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时间都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时间都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而且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1.本文首段有何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2.文章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宋代朱熹写的《偶成》中有这样的诗句:“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请你根据上文知识就其原因进行科学分析。

 

1.借用流行语“时间都去哪儿了”巧妙引出说明对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年轻人和老年人对1分钟有多长的感觉进行对比,突出说明了“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明效果。 3.朱熹作为成年人,首先是人体内的生物钟逐渐变慢,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其次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时间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最后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所以,作者说“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解析】 1.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段落的作用。开头段落的作用往往是引出说明内容,领起下文;如果开头还有有关的故事等,就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一开头引用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巧妙引出说明对象“时间是如何消失的”;同时也设下悬念,使读者想知道时间究竟去哪儿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用引用。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第⑤段中,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这句可知,本段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作比较,将年轻人和老年人对1分钟不同的感觉进行对比,突出说明了“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增强了说服力。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的意思是“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这句话运用夸张手法表明朱熹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感慨岁月易逝。朱熹之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快,结合第⑤段“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的内容可知,朱熹作为成年人,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结合第⑥段“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的内容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结合第⑦段“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的内容可知,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昆虫记》选段,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昆虫。

在法布尔笔下,____________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____________咬伤的小麻雀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罗曼罗兰把他称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鮑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夭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节选自《管晏列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____________

(3)鲍叔终善____________     (4)小白立为桓公__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4.甲文告诉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借用了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豪迈奔放,具有雄浑壮烈之美,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诗歌的这一特点。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 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实用的移动端软件也应运而生,针对学生群体的多款作业软件也异军突起。因其强大的自动解题功能,受到学生的追捧。不少学生将“帮做作业”软件视为一种快捷的学习方式。

材料二 “帮作业、大眼作业、作业通、问他作业、学霸君”……只要从手机应用商店搜索“作业”两个字,就能找到十几个解题的软件。“10个伙伴9个都在用;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作文搜索,高分作文随手拈来”。

材料三 据一位初二学生小华说,他们班大部分有智能手机的同学都下载了这些作业软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题目拍个照,上传上去,快的话几分钟内就可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方案。用软件来问作业也成为时下学生交流的时髦方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面三则材料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2)针对众多学生使用“作业软件”这件事,初三(1)班准备开展“作业软件使用利弊谈”班会活动,请你从利弊两个角度各陈述一条理由。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处错误,请找出错句并加以修改。

①由于雾霾肆虐,使空气净化器热销。②刚刚过去的一个月,空气净化器的月销售量达到近2000多台,销量增长很快。③大部分市民认为空气净化器不仅能改善空气质量,还能防止吸入甲醛。④但业内人士提醒,市场品牌很多,购买时还需多加比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