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五月的桑葚 周华诚 ①当你觉得自己重新是一个孩子了,或...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五月的桑葚

周华诚

①当你觉得自己重新是一个孩子了,或者居然是一只鸭子了,桑葚才会对你格外照顾。距离你天真无邪的目光二十厘米外,一颗红得发紫,甜到忧伤的桑葚,就会从枝叶间巧妙浮现。

②若有人只是站在田边,背着手像视察军队一样浮皮潦草地巡视桑林,则桑林也就仪仗整齐,团结紧张严肃而不活泼,轻易不肯交出桑葚。

③红到发紫的桑葚一碰就落。瓜熟,蒂落。红色的桑葚有着吸引人的本事,但事实上它并未完成成熟,酸极。紫黑的桑葚则会馈赠给你甜美。即便落到地面,也要毫不犹豫地拾起来,吹一口风,趁机塞入口中。

④这是对桑葚的尊重。

⑤在我们乡下,用嘴吹一吹,是一种比梧桐树还高的礼节。孩子跑着摔了,爬起,母亲对着他的膝盖吹一吹,一吹,就好了。风沙迷了眼,睁不开,恋人对着他的眼睛吹一吹。一吹,就好了。夜里走路,被突然出没的野兔吓着,老人对着他的额头吹一吹。一吹,就好了。

⑥现在,对着一颗落地又捡起来的桑葚吹一吹。一吹,也就好了。

⑦桑叶给蚕吃。蚕结了茧,茧变成丝,丝织成衣;衣穿在身。所以人穿衣,就等于是穿着桑叶。桑葚是蚕节省下来,留给儿童的礼物。我吃叶子,你吃果实。桑葚在乡下,不过是孩子们的小零嘴,不是什么需要特别郑重的东西。桑田有主,桑葚却是谁家小孩都可以随意去吃。它算不上“水果”。甚至都算不上什么“果”。但是这样反而使桑葚真正成其为桑葚——吃也可,不吃也可,捕也可,不摘也可,落也可,不落也可

⑧五月底的桑甚与桃子、李子、杨梅、枇杷、杏子一起成熟。不同地方的桃子、李子、扬梅、枇杷、杏子,熟得有早有晚:桃花溪南边的先熟,大山垅的还没有熟;大山垅的熟了,黄村张的还没有热;黄村张的熟了,三亩畈的还没有熟。于是,来自村庄四面八方的孩子,总是会在教室里交流他们一路采集到的果实。于是,孩子们对这个村庄四面八方的果树都了然于胸。

⑨总是要等到实在没有什么好吃的了,他们才会钻进桑林。

⑩桑葚有一枝柄。海棠、樱桃也有柄。枇杷也有柄、枇杷柄毛茸茸,不能吃。桑葚柄可吃。有一年五月廿四日,我在苏州采桑葚。一群中年人模拟儿童呼啦一声钻进桑林。钻进桑林之前,一人发了一个空的饭盒(透明塑料饭盒)。钻出桑林的时候,每个人的饭盒都是满满的。我手上,依旧是一个空饭盒。别人很惊讶:你怎不摘?

⑪我摘的呀。摘一颗;就塞一颗入口中,十分快活。岂是饭盒可比!

⑫又,听我说到;紫黑的桑葚集满一掌,一并入四中大嚼,甚美。众皆无法想象。我又说紫黑的桑葚集满一掌,夹一粒红色酸果,味道也甚号。紫黑的桑葚集满一掌,夹两粒红色酸果,味道也不错。

⑬众皆茫然。而我独醉矣。桑葚紫色汁液落到衣服上,洗不掉。那田桑林里钻进钻出居然一点紫色也没有染上衣服,倒有些遗憾。桑,即故乡也。

1.第①段两个加点的短语各是从哪个角度描写桑葚的?品评一下这两个词语的妙处。

2.请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的角,赏析下面的句子。

则桑林也就仪仗整齐,团结紧张严肃而不活泼,轻易不肯交出桑葚。

3.找出文中与第⑦段划线句相呼应的句子。

4.第⑬段划线句“那天桑林里钻进钻出,居然一点紫色也没有染上衣服”,这本事好事,作者为什么说“倒有些遗憾”?

5.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和主旨。

 

1.“红得发紫”从视觉角度描写,“甜到忧伤”从味觉角度描写;“红得发紫”表明桑葚已完全成熟,视觉形象美丽,读来令人垂涎,“甜到忧伤”强调桑葚的味道甜到了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地步,故用“忧伤”一词激发读者的想象。 2.“仪仗整齐”“团结紧张严肃而不活泼”化用成语,运用拟人修辞,活画出了桑林的形象、情态,令人忍俊不禁;“轻易不肯交出桑葚”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画出了桑林不喜欢人们一本正经摘桑林的情形。 3.总是要等到实在没有什么好吃的了,他们才会钻进桑林。 4.文章最后说,“桑,即故乡也”,可见作者在桑林里钻进钻出,并不单单是为了摘桑葚、吃桑葚,而是想找回儿时的美好感觉,寻回故乡的味道;儿时在故乡吃桑葚时被紫色染上衣服,是最平常的事了,而现在作者想“染上衣服”,是想带着故乡的色彩和味道回家,可是却未能如愿,自然“有些遗憾”。 5.本文通过儿时和现在摘桑葚、吃桑葚的情境和画面的对比,表现了“我”对桑葚的喜爱、敬重之情,以及儿时有关桑葚的美好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解析】 1.考查对描写手法的理解。一般来说,为了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往往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视觉、嗅觉、听觉这、触觉、感觉等,从景物的色、形、声、味、态等方面进行描绘,从而突出景物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第1段中的“红得发紫”从视觉角度描写桑葚的颜色,形象地桑葚已完全成熟,给人以垂涎的感受;“甜到忧伤”是从味觉角度描写桑葚,重点强调桑葚的味道甜,同时用“忧伤”来形容桑葚甜美到了无法用语来言形容,从而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理解分析作答。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语句“则桑林也就仪仗整齐,团结紧张严肃而不活泼,轻易不肯交出桑葚”,运用“仪仗整齐”“团结紧张严肃而不活泼”“交出”等词语,将桑林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林生长的茂盛,桑叶的繁盛,更加突出了采摘桑葚自然之趣。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文章第7段“吃也可,不吃也可,捕也可,不摘也可,落也可,不落也可”讲的是采吃桑葚的情形,这与文章第9段“总是要等到实在没有什么好吃的了,他们才会钻进桑林”所叙写的采摘桑葚相呼应。据此理解作答。 4.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结合文章“桑,即故乡也”可知,作者采摘桑葚、吃桑葚,并不只是为了享受美味,更多的是想找回儿时的美好感觉,寻回故乡的味道,而自己的衣服上却少了儿时采摘桑葚时被紫色染上衣服的情况,感觉少好故乡的色彩和味道。因而有了“遗憾”的感受。据此理解作答。 5.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主旨的能力。文学作品主旨的归纳,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物的言谈举止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领会作者的目的和意图即可作答。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批判了、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本文叙写的事件是:回忆儿时采摘桑葚、吃桑葚的情境与现在采摘桑葚、吃桑葚的的情形;表达的情感:既有对桑葚的喜爱、赞美之情,结合“桑,即故乡也”可知,更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根据要求填空。

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他把枪放在膝盖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懦弱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意义而充实。”

选文出自苏联著名作家__________所著的《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___,他在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的艰难处境下,内心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节选部分表现了他由绝望、动摇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历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心,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如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不知其也     旨:____________

(2)教然后知      困:____________

(3)非问无以广识      广:____________

(4)问,其奚决焉       舍: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与“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的“学”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之必好问 B.学半 C.无以致疑 D.时过然后

3.将下列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5.(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供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B.这首诗第一节以描述开篇,运用写实的手法写秋风的威力以及自己的无可索何。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同样都是表现诗人现实关怀的作品,都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没有直接抒情和议论。

D.这首诗第三节中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穷图苦痛的生活状况。

2.概述这首诗所记叙的事件并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查看答案

综合实践活动。

近日,全市各地正在开展“关爱留守学生”行动,你们学校也在行动。

(1)(老师献爱心)学校组织本校老师创办了“校园爱心辅导站”,老师们争当爱心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为本校留守学生辅导课业。

校团委准备为辅导站拟一副对联,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用理想的成绩回报老师。上联已拟好,请你根据上联拟出下联。

上联:老师奉献爱心育桃李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在参与)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校面向全体同学征集活动宣传语,你的同桌写的是“让寂寞的花朵也在春风中微笑”,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也在行动)寒假时,妈妈准备让你用“微课”资源自学下学期的课程,你想邀请留守学生晓华到家里一起学习,你打算怎么和妈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世界需要爱。②没有了爱,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③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失路的人指引方向;爱如炎暑烈日夏的树荫,为酷热难当的人提供清凉。④只有在爱的怀抱中,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

(1)“孤寂”的“寂”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大写字母是________;用部首检字法应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___画;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寂静;②寂寞。这里应取第________种解释。

(2)“没有了爱,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这句话有语病,请改正过来。

(3)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