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本诗写的是一天中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诗中哪里看出的?

2.从诗中“旧时”二字看出,作者赋予燕子什么身份?

3.在这首古诗中,作者主要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

 

1.黄昏时,从诗中“夕阳斜”可以看出。 2.燕子是历史的见证人,见证了乌衣巷昔日的繁荣。(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作者主要通过乌衣巷居民的变化来抒写古今盛衰的感慨。(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考查内容理解。《乌衣巷》的诗意是: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用“野草”象征衰败,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夕阳”指明时间,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全诗以曾经繁华无比的乌衣巷在黄昏时的冷落萧条,表现出古今盛衰之感慨。所以,要写的是黄昏景,用“夕阳斜”来描画背景。 2.考查内容理解。作者不直接写乌衣巷昔日的繁荣景象,而是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用“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王谢”时乌衣巷居民的身份,燕子年年归旧巢,它们见证了四百年来乌衣巷由盛而衰,到今天的“寻常”,成为历史见证人,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3.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然后根据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判断诗人的情感。《乌衣巷》是一首怀古诗,全诗今昔对照,燕子为证,见证了四百年来乌衣巷由盛而衰。这个盛衰之感,由居民对比而来,过去,这里住的是“王谢”,现在,住的是“寻常百姓”,当初是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令人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提示默写。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此曲只应天上有,_______________?(杜甫《赠花卿》)

(3)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查看答案

一串串笑声,一阵阵呐喊,一张张照片……组成了记忆中的那些事,它们像一颗颗洁白无瑕又璀璨夺目的珍珠。请你把那些珍珠从记忆中捡拾出来,以“捡拾记忆中的珍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2)字数在600字以上;(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心远地自偏

崔杰

(1)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声、家禽的啼叫声,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们……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堆蔬菜前,在一片喧闹中,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站起来,走出书外,招呼顾客。

(2)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结实的肩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就知道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气息。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陶渊明集》?!你一位菜农,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3)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情景,每次心底都会生出几分嘲笑,给他贴上“虚伪”的标签。

(4)直到我们又一次相遇——

(5)那天,我散步经过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抟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又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6)我很好奇,只见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我走上前,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犹如脱缰骏马腾空而来又绝尘而去。只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几行大字个个遒劲有力,恢宏大气。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呀!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7)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8)第二天,我去了菜市场。菜场一如往日地喧闹,他也一如往日,自顾自地默读着。旁边的摊主有玩手机的,有拉家常的,有东张西望的……而他则如一泓流淌在山林深朴的清泉,保持着心中的宁静,令我不忍打扰。难得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他一脸憨笑,犹如春口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9)他执意要回赠我些什么,邀我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读书写字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作品,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和获奖证书——这一定是他的奖品了。

(10)屋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屋内,他铺宣纸研起墨来。我环视左右,一下子明白过来:他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他读古诗古文,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更是为了培养自己“心远地自偏”的定力。告诉我要在世俗的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呀,生活不仅仅是生存,更是对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11)他送我的是一幅书法,上面是充满神韵的十个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仔细阅读文章第(5)—(7)段,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段落

情节内容

情感态度

(5)

“我”看见菜农正走向广场

讥讽、疑惑

(6)

A______

B______

(7)

C______

歉意、敬意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犹如脱缰骏马腾空而来又绝尘而去。

3.第(8)段中为什么要写“旁边的摊主有玩手机的,有拉家常的,有东张西望的……”?

4.你觉得文中的菜农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文章标题用“心远地自偏”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柔软的父亲

波佩

(1)清晨,经过小区的池塘边时,见到一个穿着黑西装的中年壮汉,趴在雨后潮湿的木栏杆上,拿着一根简易的木勺费力地在水面上舀些什么。

(2)原以为是小区的清洁工,走近一看,不是。不会有清洁工穿一身休闲西装来工作的。这人约莫40岁,面孔和身材都带有北方人的轮廓,显得很硬朗。他另一只手上提着东西——那是一次性塑料袋,灌了点水,里面游弋着一只黑蝌蚪。

(3)这时,另一位好奇的老头儿也背着手凑了过来,开始给他提意见:“这哪有蝌蚪哟,还早哩……”男子唯唯听着,也不辩解,仍旧兢兢业业地沿着栏杆逡巡。

(4)出了小区很久,我还在想,这个粗粝的男人适才捕捉蝌蚪时的那种神情,看起来竟是如此“柔软”,我当然也猜得出来,这位显然并不擅长捕捉蝌蚪的男人,之所以出现在池塘边,必然是为了某个孩子,准确地说,是为了孩子的愿望而来。没有喧哗,没有铺张,甚至有些笨拙,但这就是父亲啊。父亲大多就是这样的。

(5)他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我读初中一年级时,有一位十分要好的同学,我经常去他家玩,很恣肆,但只要他父亲一问家,我就不自觉地收敛了。他父亲是一位拳师,满脸横肉,彪悍异常,我心底十分怕他,从不敢正眼看。然而,有一天,这种感觉被彻底改变了。那是在初夏,我在同学家耍到很晚,干脆留宿。至半夜酣然大睡时,一只手——那是一只非常粗糙强壮的手掌——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我们半睡半醒睁开眼睛,一只手朝我们眼前仲了过来。就像变魔术那样,一个透明的玻璃瓶被放进了漆黑的蚊帐里,亮品品的,闪闪烁烁的——里面全是飞舞的萤火虫。

(6)从此,我知道了,拳师跟我所见过的另一些父亲并无区别,在那令人畏惧的外貌下面,其实也藏有一颗慈爱而且浪漫的心,那是父亲的柔软之处。

(7)年少时,当我们提起父亲,总觉得这是一个坚硬的词,抑或是一个沉默的形象,因为他总是话不多,总是让你惧怕,让你觉得难以接近。

(8)我跟父亲就是如此,从不交流。记得十岁那年的一个黄昏,父亲在后门口为我洗澡,他的手搓在我身上,就像砂纸摩擦在我皮肤上,我极力地压抑着,才没让自己叫出声,没让眼泪流出来。

(9)很多年来,我总认为自己没有享受过“父爱”。然而,当他离世,当我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我终于明白,原来我不是没有得到过爱,而是那时的我根本理解不了——父亲的表达总是很隐晦,隐晦得让你无从察觉。

(10)就像那个让我难忘的黄昏,他可能早已预知,这将是他最后一次给我洗澡,所以他把全部的不知来处的酸楚和爱怜却积聚在了手掌里。

(11)那一种疼痛,现亦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三位父亲“柔软”的具体事件。

2.第(2)段中为什么要描写中年壮汉“面孔和身材都带有北方人的轮廓,显得很硬朗”?

3.第(4)段中加点的“这样”指什么?

4.请从词语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那是一只非常粗糙强壮的手掌——把我跟同学从蚊帐里轻轻摇醒。

5.文章结尾写道:“那一种疼痛,现在想来也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柔软。”作者为什么认为“疼痛”是一种“柔软”?

6.文章所写的三位父亲有着怎样的共同特点?

7.不少人如作者一样,总认为自己没有享受过“父爱”,读了本文,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