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张怀民,即张梦得,他于元丰六年贬谪黄州,寓居承天寺。②闲人,这里指不热衷于名利,能够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树林阴翳 (2)念无与为乐者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乙)文中画线的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官期间所写,请比较两文在思想感情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本诗写的是一天中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诗中哪里看出的?
2.从诗中“旧时”二字看出,作者赋予燕子什么身份?
3.在这首古诗中,作者主要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
根据提示默写。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课文内容填空。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此曲只应天上有,_______________?(杜甫《赠花卿》)
(3)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一串串笑声,一阵阵呐喊,一张张照片……组成了记忆中的那些事,它们像一颗颗洁白无瑕又璀璨夺目的珍珠。请你把那些珍珠从记忆中捡拾出来,以“捡拾记忆中的珍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2)字数在600字以上;(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个人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心远地自偏
崔杰
(1)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声、家禽的啼叫声,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菜蔬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们……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堆蔬菜前,在一片喧闹中,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站起来,走出书外,招呼顾客。
(2)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结实的肩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就知道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气息。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陶渊明集》?!你一位菜农,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3)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情景,每次心底都会生出几分嘲笑,给他贴上“虚伪”的标签。
(4)直到我们又一次相遇——
(5)那天,我散步经过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抟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又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6)我很好奇,只见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我走上前,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犹如脱缰骏马腾空而来又绝尘而去。只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几行大字个个遒劲有力,恢宏大气。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呀!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7)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8)第二天,我去了菜市场。菜场一如往日地喧闹,他也一如往日,自顾自地默读着。旁边的摊主有玩手机的,有拉家常的,有东张西望的……而他则如一泓流淌在山林深朴的清泉,保持着心中的宁静,令我不忍打扰。难得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他一脸憨笑,犹如春口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9)他执意要回赠我些什么,邀我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读书写字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作品,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和获奖证书——这一定是他的奖品了。
(10)屋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屋内,他铺宣纸研起墨来。我环视左右,一下子明白过来:他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他读古诗古文,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更是为了培养自己“心远地自偏”的定力。告诉我要在世俗的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呀,生活不仅仅是生存,更是对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11)他送我的是一幅书法,上面是充满神韵的十个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仔细阅读文章第(5)—(7)段,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段落 | 情节内容 | 情感态度 |
(5) | “我”看见菜农正走向广场 | 讥讽、疑惑 |
(6) | A______ | B______ |
(7) | C______ | 歉意、敬意 |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犹如脱缰骏马腾空而来又绝尘而去。
3.第(8)段中为什么要写“旁边的摊主有玩手机的,有拉家常的,有东张西望的……”?
4.你觉得文中的菜农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文章标题用“心远地自偏”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