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灯笼红 牛汉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灯笼红

牛汉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瓢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间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本文是一篇感人的回忆性散文,表现了祖孙之情,文章主要回忆曾祖母的哪些小事?请分条概括。

2.品析语言。

(1)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从描写手法角度)

(2)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品析加点词的含义)

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回忆曾祖母对自己的爱,而题目却取作“灯笼红”,有何含义与作用?

 

1.曾祖母无疾而终;曾祖母叫我汉子,给我掏寄藏的香瓜吃;曾祖母用干涩的手抚我入睡。 2.(1)动作或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门心思把东西掏出的情形,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老人的急切心理,充满了对曾孙的爱。 (2)里里外外,指曾祖母对我身体的关心和精神(心灵)上的滋养,表现了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 3.含义:“灯笼红”既指香瓜外表粗糙,经历一段时间后会被酿得又红又甜的瓜瓤,又指外表黧黑苍老的曾祖母那颗隽永而仁慈的美好心灵。文章以此为题,是以物喻人,借“灯笼红”象征曾祖母美好的心灵。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从“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可以概括出:曾祖母无疾而终;从“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可以概括出:曾祖母叫我汉子;从“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可以概括出:给我掏寄藏的香瓜吃;从“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可以概括出:曾祖母用干涩的手抚我入睡。 2.(1)这道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注意题干要求从描写入手。“跪”“掏”“埋”等动词,运用了动作或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曾祖母一门心思给我掏香瓜的情形。从“跪在麦秸上”“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可以看出,曾祖母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老人的急切心理,充满了对曾孙的爱。 (2)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含义:一是弄清楚词语的本意(即字面意思),二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文本义。如果有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要借助修辞来理解。“里里外外”意思是从里到外,这里是指曾祖母既有给我掏寄藏的香瓜吃所表现出的对我身体的关心,更有用干涩的手抚我入睡,叫我汉子所表现出的对我精神(心灵)上的滋养,表现了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 3.这道题考查对题目含义和作用的理解。标题是文章的眼晴,其作用有: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贯穿全文的线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反映作者情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等。从文章开头“这瓜熟透了以后,瓢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可以看出,文章题目“红灯笼”的表面含义指外表粗糙,经历一段时间后会被酿得又红又甜的香瓜;深层含义指外表黧黑苍老的曾祖母那颗隽永而仁慈的美好心灵。文章以“红灯笼”为题,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借“灯笼红”象征曾祖母美好的心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

⑤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1.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中划线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3.根据文意,说说除夕夜吃饺子蕴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勃,号绛侯,沛人。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上以诏列侯就国,乃免其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勃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孝文十一年薨,谥曰武侯。

(有删改)

注释:①国:封地。②冒絮:头巾。③狱辞:案件的供词。

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的断句(两处)

其 后 人 有 上 书 告 勃 欲 反 下 廷 尉 逮 捕 勃 治 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霸上____

(2)常____

(3)乃____

(4)于是使使持节赦勃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2)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4.从文中看,周勃、周亚夫父子二人的共同特点是____;文帝在对待父子两人的态度中也有一共同点是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思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富贵不能____

(2)以顺为____

(3)入则无法家____

(4)空乏其身____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诸侯惧/已之细柳君 B.残年余力/请军礼见

C.得为大丈夫乎/且置土石 D.筋骨/如土石何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甲)文中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确实是“大丈夫”,而孟子则认为他们是“妾妇之道”,公孙衍、张仪与“妾妇之道”的共同点是“____”(用(甲)文中的一个字回答),这里运用了类比手法。(乙)文中孟子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与上文论证“生于忧患”形成____(填写作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注)①荜()门:荆竹编成的门,又称柴门。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这种诗体,要求____联、颈联必须对仗。整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____的隐士形象。

2.简析“遍”“稀”两字的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孙二娘道:“叔叔既要逃难,只除非把头发剪了,做个行者,须遮得额上金印,又且得这本度做护身符。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相等,却不是前缘前世。阿叔便应了他的名字,前路去谁敢来盘问。这件事好么?”

(节选《水浒传》)

(1)孙二娘口中的“叔叔”是梁山上的    ,此次逃难他落草于    。《西游记》中    的诨名也叫“行者”,这个名字是    给取的。

(2)下面语句选自《昆虫记》,作者运用朴素的笔法,使一部本应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请对(A)(B)进行阅读批注。

(A)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

(B)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