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
①我养花,是近几年的事。
②前些年养花,操了不少心,而养活者甚少。我不愿看见从别处端来的那些鲜活的美好生命,死于自己之手,反倒怕起养花来。然而,每每观赏别人所养之花,又总勾起了我养花的闲情。
③其实,我养的花少得可怜。在那些算不上名贵的花中,最省心,最不被重视的就是那盆仙人掌了。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遐想,受到启发的,又是仙人掌。
④仙人掌视来平凡,实则为最不平凡之花。
⑤回想起来,别的花要么是掏钱买来,要么是朋友馈赠。唯独这盆仙人掌,从别处掰来一片,插于盆中,放在角落。想起来就浇点清水,忘记了便多日不管,很少施肥。发现时,那椭圆,深绿的茎片上,早长出了两片对称、嫩绿、圆圆的茎来。细细端详,活像历史戏中县官的两个乌纱帽翅,很有意趣。
⑥它生长极快。那均匀,淡紫,嫩弱的小叶,随着茎叶的壮大,很快脱落,生出一撮撮金绒般的刺。最让人厌恶的也便是这刺了。人们对带刺的东西总是提防、讨厌的!家乡村头的皂英树,从没孩子光脚丫猴子般攀爬上去,崖畔上村童采摘酸枣,丛丛低矮树身,却常有孩子被刺得发出尖叫。艳丽玫瑰只要是带上刺的,有谁肯去不经心地采撷一枝?至于刺猬,人们见之,望而生畏,不禁会打个寒战。对刺,该怎样认识?这是一个视来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但是,仙人掌的刺连同仙人掌也让我生厌了。它刺过我,也刺过我全家。最叫人憎恨的,是那些微小的刺一挨上皮肉,仿佛胶粘于肤,取之不尽,费了好大神,仍有金绒般的刺,冒充汗毛不易发现,稍触之极疼。只好逆阳光观察,照的出来,指甲却掐不住它,掐来掐去,从肉皮处断掉,尖端藏于肤内,多日后作怪不休,弄得不能不叫人诅咒。从此,我将它置于楼上一角,无人问津。
⑦在那被遗忘的角落,想必是坚强的生活了一冬,肯定是这样的!它既不甘于孤寂和冷落,又不钦羡主人的青睐与偏爱;它深知别的花招展在主人尊贵的客厅、书房、窗台,自醉自喜,为主人增辉。它呢?以自知之明为贵,给人以深思和启示的生存。春天即将来临,我突然想起那盆仙人掌定是死了。我虽未冷酷无情到给它一个冰冻肃杀的环境,但整个冬天也未供给它水份。而它回报我的是惊讶,是凝神,是喜悦!它并未死!不仅未死,两片发蔫的帽翅状茎端,反而翘起数个长柄花蕾来。我被这一奇迹猛触地惊叫起来,全家人前来观赏,无不称奇叫绝!望着那淡黄欲绽,经受过扼杀折磨而不示弱、不俯首,情趣盎然的蕾,全家人都埋怨我当初不该那般虐待与它。我内心惭然,而那花蕾舒展绽放,那么自得,仿佛向我发出极细微的沙沙的嗤笑声。
⑧我终于改变了对它的看法,那刺,大有它美好的成分。
⑨我置它于客厅阳光充足的阳台上。先浇水,后施肥,每天都关切它的变化。渐渐地,那茎面皱褶消失,显出深绿色光泽,像涂上一层蜡。正值春节,数个花苞都争相绽放。长长的柄伸展出去,托出不艳、以淡雅独领风骚的花朵瓣尖,鹅黄,玲珑别致,来客无不赞叹。那刺,依然满身,并不因受到主人爱戴而消失。
⑩花,精精神神开了好多天。静夜里,似乎听得见它舒放的声息。那声息似乎在说尊也好,不尊也好;爱也罢,不爱也罢,我便是我,我是仙人掌!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将作者对仙人掌的情感变化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置于角落:忽视 (2)被刺刺过:_________
(3)春天来临:_______ (4)置于阳台: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中“平凡”与“不平凡”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3.文章第⑥段写“皂荚树”“酸枣”“玫瑰”有何用意?
4.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我被这一奇迹猛触地惊叫起来。
(2)而那花蕾舒展绽放,那么自得,仿佛向我发出极细微的沙沙的嗤笑声。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理解和感悟。
(话题背景)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
(调查数据)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72.5%的受访者曾经有拿字帖练字的经历;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74.7%的受访者认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然很重要。
书法教育进中小学课堂,你怎么看?
支持 | 反对 | 其他 |
95.93% | 3.49% | 0.58% |
(精选案例)
书法是戴敏的第一项特长。她回忆,小学放暑假,天天呆在家里练字,开始也觉得苦,“但练着练着就练出感觉了,十分享受这过程”。戴敏练书法源于父亲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后来就渐渐爱上了书法,而老师也通常会在写得好的字上画圈,“每次看到自己字上的圈多了就会感到很开心”。
对于依帆来说,少年时代的练字更多的是痛苦的任务,“老师布置的练字作业每次都拖到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也就剩下在商场刷卡签名时会写写字了,我身边许多人都这么认为”。
(各方声音)
网友冰水椰子:我是教语文的,又兼着书法课,因为不是专业书法老师,所以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好在一个学期上的书法课不多,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就偷偷地改上语文课了。
网友吞可吞:很喜欢书法教室和教室走廊陈列的名家作品。很羡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但总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有时间练字了。
沈尹默(书法家):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
郭振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书写,表达一种感情,与电脑写不是一种状态。如果一切都机械化了,就没有审美,变得贫乏而没有了想象力。
沙如(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初中虽然学习压力加大了,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
(新闻现场)
本报讯,今天,“传承兰亭——绍兴市区中小学生‘兰亭雅集42人展’”在书法圣地兰亭右军祠启幕,这成为今年兰亭书法节的一个亮点。市内许多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展览。一位带队老师说,他们学校有很多书法爱好者,在征集作品和报名参观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他们是传承中国书法、传承中华文化的希望和未来。
1.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部要求,小学3-6年级每周要安排1课时练习书法,普通高中要开设书法选修课。
B.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书法教育进中小学课堂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C.有反对者认为,互联网时代,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也就没有必要学写毛笔字了。
D.中国书法是世人公认的最高艺术,它具有审美价值,能丰富人的想象力。
2.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中小学生学习书法有哪些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小学书法教育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4.就如何激发学生书法学习兴趣的问题,结合上述材料给学校提几点建议。
请你参加以“畅谈心中的语文”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活动一:书写主题)请将“畅谈”的“谈”按照笔画顺序工整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活动二:栏目设计)在本次活动中,你和同学打算制作一份手抄报,请你仿照栏目一再设计两个栏目。
栏目一:广告世界趣无穷
栏目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广告品析)在搜集广告素材时,你发现了下面的公益广告,请简要说说它的设计创意好在哪里?
(活动四:我来通知)为了引导同学们正确认识语文学科,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校团委决定于7月10日举办“畅谈心中的语文”演讲比赛,具体时间、地点待定。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写一则通知,鼓励大家积极参赛。
通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学校团委
2019年7月1日
名著阅读。
十点一刻,尼摩船长亲自掌舵。一条宽阔的长廊,又黑又深,在我们面前出现。A直伸进去,在它两旁发出一种我没有听惯的沙沙声响。这是红海的水,由于地道的斜坡,伸到地中海上。A跟着这道急流下去,像箭一般快,虽然它的机器想要尽力慢一些,把推进器逆流转动,也没有起作用。
上述语段选自儒勒·凡尔纳的《__________》,语段中的A便是小说中的潜水艇“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而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是灵魂的重要支撑之一。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青少年时期学到的东西对一生都影响很大,对年轻人而言,最好的老师就是阅读,读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经典。”③趁年轻的时候多读经典,回到__________,得到__________,滋养__________,方能长期保持思想活力。④一个人__________在阅读中成长,__________能在成长中创造。
(1)第②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请结合语境,将下面的词语填在第③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智慧启发 B.阅读之源 C.浩然之气
(3)请在第④句的横线上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
经典诗文默写。
(1)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2)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4)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5)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
(6)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