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     )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B.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C.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2.第③自然段,依照文中画线句子的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A.只要……就 B.只有……才

C.如果……就 D.虽然……也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一定的强调作用,分别强调了什么?

两年以前,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

4.驳论一般是先反驳对方的观点,后树立自己的观点。本文反驳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立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第⑧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6.作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的目的是什么?

 

1.C 2.C 3.“总”强调时间长,频率高。(或:强调了长时间一贯如此)  “只”强调根本不作别的考虑。(或:强调了仅仅如此。) 4. 中人国失掉自信力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5.运用反问句式(或: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现在“这一类的人们”有很多。 6.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C.为民请命:为老百姓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故选C。 2.这道题考查对关联词的理解。 C.根据语境可知,这里是针对上一段“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所作的假设。因此这里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故选C。 3.这道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答题模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意思是两年来我们一直自夸地大物博,“总”强调时间长,频率高。“只希望着国联”意思是我们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国联,希望国联能够为我们主持公道。 “只”强调根本不作别的考虑。 4.这道题考查对文章观点的理解。文章第1、2段作者通过列举一些事实论断: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最后得出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在文章第6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然后第7段列举事实论据,“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5.这道题考查对反问句的理解。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还可以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是一个反问句,这里用反问的形式,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了现在“这一类的人们”有很多。 6.这道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本文对敌人深恶痛绝,犀利如刀,而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则是衷心爱戴,热情似火。一曲高亢激越的“脊梁颂”之后,便热情赞颂古今一切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因此,作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甲、乙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颜见辞色。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选自《过庭录》)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暮冥冥             薄:        (2)至若春和明         景:

(3)则有国怀乡         去:        (4)正患无隙以之       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强饮三大白别//先天下之忧

B.子京忽书抵仲淹//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居庙堂之高则忧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D.正患无隙以规//在乎山水间也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

4.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处)。

范 仲 淹 与 之 同 年 友 善 爱 其 才 恐 后 贻 祸。

5.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从乙文可以看出滕子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首联连用两个“难”,第一个“难”是困难的意思,第二个“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作者突出强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经典诗文积累

1)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补写完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依据课文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其一)

②因思杜陵梦,____________________。(《商山早行》)

____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

④若夫日出而林霖开,____________________。(《醉翁亭记》)

3)根据要求或提示,默写有关语句。

①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向离别的亲人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命题作文

在班级里,你的成绩也许并不起眼,然而,在操场上,你的球技却能让人大开眼界:在舞台上,你的歌声也许井不悠扬然,然而,在宣传窗里,你的书法却令人赞不绝口……生活中,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独特世界,自己的个性特长或爱好。

请以“我的一片天空”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面去。

1.诗歌前两句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后两句所呈现的画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