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niànɡ) 黄晕(yùn)...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niànɡ)  黄yùn)  蓄(zhù)  咄逼人(duō

B.清(chénɡ)  静)  石(jié)   人迹至(hǎn

C.wàn)   憔cuì)  分)    淅沥沥(

D.dàn)    蝉tuì)  感kǎi   为一谈(hùn

 

C 【解析】 C.瘫痪huàn。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人名,如不可避免,请用字母替代。④不得抄袭本卷中出现的材料;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耀辉

①乌镇,是我多年向往的地方。虽然一直未曾谋面,却像一个缘定前生的红颜知己,带着香软的笑容,在我的心头远远地、隐隐地招手。梦里梦外,不能释怀。

②今年四月,我取道杭州,在友人的陪同下驱车前往乌镇。

③到达乌镇的时候大约下午三四点钟。生长在北方平原上的人,倘若从未到过江南,就很难想象一个小镇,竟然有这样多的水,竟需要这样多的桥。到了江南,深入水乡,双足习惯了实地的我,于是就有了一种出尘脱俗、凭虚蹈空的感觉。

④清幽的水国,是上天的恩赐。当地的先民把全部的智慧,似乎都用在了土木建筑之中。只需看乌镇那鳞次栉比的民居,青瓦白墙,蓝天绿树,很有一种万象相生绵延不断的气息。黑与白不再是强烈的对立,而是共同调和着一份至美,损有余补不足,于是造就了乌镇上无数屋舍的端重与温柔。

⑤乌镇是文坛巨匠茅盾先生的故乡,他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

夕阳没精打采地斜挂着,一寸一寸地向下沉落,天光一点点地暗下来

⑦乌镇的黄昏,很温暖。四月是一个暖中挟凉的季节,尤其在这波光幽幽的水国。而此时的乌镇,落日的余晖是暖色调的,透过婆娑的垂柳,在人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惬意又安详。

⑧乌镇的黄昏,很安静。黄昏的乌镇,是一天的过渡阶段。喧嚣了一天的小镇有了几分倦意,而夜里热闹的场景尚未登场。黄昏,是乌镇的一个哈欠,慵懒而自足。那是对一天疲惫生活的整理,也是夜幕一切活动开始的前奏。船娘手中的木桨,也有一搭无一搭地,若有所思地缓缓地滑动。远方已开始有桔色的灯光亮起。

⑨乌镇的黄昏,很浪漫。乌镇的黄昏让人不能不想起十年前那部轰动一时的电视剧《似水年华》,想起那个在乌镇情思迷离的女主角,想起水岸的黛瓦灰墙、桨声悠扬。女主角那淡淡的伤感和略显瘦弱的身影,永远定格在小镇寂静的黄昏。十几年来,不知有多少男女影迷循着女主角的足迹从四面八方而来,在黄昏的时刻体会乌镇的“晴耕雨读”“逢源双桥”,追忆电视剧中唯美的爱情和风景,也怀念当年似水的年华。

⑩来到乌镇,清晨在石板小巷走一走,夜里在河边树下坐一坐,满目所见,小桥流水,街灯照影,好个水乡人家。然而,我更喜欢黄昏的乌镇。温情脉脉,静谧安详,浪漫可人。那一刻,甚至有一种错觉,仿佛乌镇苦守千年就是为了等待我们的出现。有的地方只看一眼,就在心里认它作故乡了。

⑾乌镇,一个来过之后心就不曾离开的地方。乌镇的黄昏,总是留在记忆里,带着几分牵挂、几分期许。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后,请给文章拟一个标题。

2.第⑤自然段引用茅盾《大地山河》中有关对乌镇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第⑥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4.能否把第⑩自然段中“温情脉脉”“静谧安详”“浪漫可人”这三个词语的顺序调换一下?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家教

肖功勋

布满皱纹的脸,不再挺直的腰板……母亲真的老了。尽管年岁已高,母亲还是会时不时地对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唠叨些做人的道理,就像我们儿时那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困难时期,在我们那个穷乡僻壤,生活的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农家生活的艰辛,使母亲明白一个朴实的道理:人不能穷。自从生下我,母亲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家搞好。她坚信:“地不生,天不落,要靠自己辛苦做。”母亲也总用这句话来教育儿女。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一天都没有闲下来过,整天在地里、房里转,忙得像只陀螺,除非生病卧床动不得,她是不会歇气的。她生有4个子女,但从未坐过月子,孩子生下来没几天,就开始劳作了。

母亲晚年还坚持下地种菜,上山砍柴。我曾多次要她放下家里的活计,跟我到城里生活。她总是说:“城里生活我不习惯,呆在水泥楼里,像关在笼里的鸡一样,过不得。”其实,这是母亲的托词,她怕增加我的负担。偶尔进城住上一两天,母亲总还惦记着家里的那头猪和几只鸡是否喂了食,地里的油菜、麦子是否施了肥,松了土。

母亲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她年轻时的衣裤常常是有补丁的,即使缝制了一件新衣,也非要走亲戚时才穿。我读初中时,也是穿补丁衣、补丁裤。有时我不愿穿,母亲就对我说:“笑烂不笑补,哈巴崽,补丁没关系,只要穿得干净就行了。”母亲70岁那年,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准备给她办酒席庆贺,她不同意:“有好多的泥巴就砌好大的灶,你们条件不是很好,莫浪费!”妻子给她买了新衣服,母亲虽然嫌衣服贵了,但是很高兴。

“别人的东西莫要,自己的东西莫掉。”这是母亲在儿女面前常常唠叨的一句话。永远忘不了母亲给我上的人生第一课:那年我还不到5岁,像我们这样贫困的家庭,连饭也吃不饱,就更别说有好菜吃了。有一天,小伙伴德建家杀了只鸡招待客人,我正好在他家玩,德建的母亲见我不肯离去,便夹了块鸡肉给我。后来这事不知怎么被母亲知道了,她用竹条子把我结结实实地抽了一顿,直打得我的腿上布满一条条血痕。我哭了,母亲也哭了。事后,母亲对我说:“妈这一次打你,是要让你记住,自己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别人家的东西不能乱吃,好呷(贪吃之意),今后没出息。”

昔日有孟母断机杼教子,而我的母亲以她自己朴素的方式训儿,给了我一种切切实实的人生启蒙,使我一辈子都记住了:做人不能图人家施舍,要有骨气有气节,自立自强。

母亲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她人穷志不穷,不义之财绝对不要。记得有一天,别人家的一只鸭子混进了我家的鸭群中,当时有邻居说干脆把这只鸭杀掉打牙祭,母亲不同意,硬是摸黑抱着那只鸭挨家挨户地问。院子的人都说没有丢鸭,她又到对门院子问,终于找到了失主。老话说:捡到捡到,胜于买到。我们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要将鸭子退给人家?她说:“人家的东西不过年,自己的东西万万年。”在生活中,母亲就是用这样朴素的道理,教育着她的儿女们。虽然缺吃少穿,但是我们兄弟姐妹4人即使再饿,也没有拿过人家的东西。

有一次,我放学路过人家屋后,正是李子成熟的时候,那黄黄的李子实在令我们这帮孩子发馋,于是有人提出去偷摘。可当我双手摸着那棵李树欲往上爬时,耳边突然想起了母亲那句“人家的东西莫要,自己的东西莫掉……好呷,今后没出息”的话,我便咽下了嘴里的馋液,慢慢地走开了。当天晚上,那户人家便请来村干部挨家挨户地找上门来。我母亲着急地问那人:“我的崽偷了么?”那人说:“偷李子的人我认得,你的崽没偷。”母亲笑了,我至今还记得,那是自豪的笑容。

岁月沧桑,无情的白发已悄悄爬上母亲的双鬓,母亲是真的老了。但在我眼里,生活的枝枝叶叶始终未能压倒母亲这棵生命之树,她那执着顽强的生命,会一直葱郁到永远。

(选自《湖南日报,有删改》)

1.简要概括母亲的家教有哪些。

2.联系前后文,说说母亲“哭”和“笑”的原因。

(1)我哭了,母亲也了。

(2)母亲了。

3.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章除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外,还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母亲的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     )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B.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C.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自己,接触困苦。)

D.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2.第③自然段,依照文中画线句子的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A.只要……就 B.只有……才

C.如果……就 D.虽然……也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一定的强调作用,分别强调了什么?

两年以前,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

4.驳论一般是先反驳对方的观点,后树立自己的观点。本文反驳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立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第⑧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6.作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颜见辞色。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选自《过庭录》)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暮冥冥             薄:        (2)至若春和明         景:

(3)则有国怀乡         去:        (4)正患无隙以之       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强饮三大白别//先天下之忧

B.子京忽书抵仲淹//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居庙堂之高则忧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D.正患无隙以规//在乎山水间也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

4.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处)。

范 仲 淹 与 之 同 年 友 善 爱 其 才 恐 后 贻 祸。

5.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从乙文可以看出滕子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