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   )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选文中有四处(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这句话放在哪一处最合适?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⑨段(  )处 B.⑤段(  )处 C.③处段(  )处 D.⑧段(   )处

2.对选文中“不求甚解”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读书时不要追求全面彻底明白透彻。

B.读书时应该要有虚心的态度。

C.读书时不要死抠一字一句咬文嚼字。

D.读书时要前后贯通,领会要旨。

3.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行文自然流畅。

B.第③段主要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C.第⑥段主要用诸葛亮“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 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 理由”这一观点。

D.文章着重阐述了读书的态度、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作用,包含着对世人的谆谆教导。

4.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犀利,准确畅达 B.自然亲切,语气平和

C.含蓄工整,晦涩难懂 D.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1.C 2.A 3.D 4.B 【解析】 1.本题考查句子还原。“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这是从反面论述,批评了不正确的读书态度,与第③段的“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句形成对比论证,突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阅读全文,从第④段是对“不求甚解”意思的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故A项分析错误。 3.D.表述错误。文章围绕“读书”,分别论述了以下观点:好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着重阐述了读书的态度和方法,没有涉及“读书的作用”。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这篇文章论述了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这一观点,语言平实自然,就像和人聊天一样娓娓道来,亲切平和,并非“语言犀利,准确畅达”,没有散文的“含蓄工整,晦涩难懂”,也没有小说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散文集。这组作品主要记录了作者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道路和心理历程,富有生活情趣。

B.古代文人常用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命名著作,如《稼轩长短句》《柳河东集》《杜工部集》分别用了字、籍贯、官职来命名。

C.《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D.《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一部代表作,祥子与车是这部小说的基本线索,与祥子有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虎妞。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B.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C.“没有,”他生气地说,“我一点儿病也没有,只是那个坏东西在我睡觉的时候,把我的裤子上的扣子全咬掉了。”

D.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校车交通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C.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预示着中国将开启文化和旅游新时代。诗和远方终于在一起了。

D.通过《黑豹》这部电影,使我从服装、道具、场景、语言、仪式等方面全方位地感受了非洲文化。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B.“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经不知不觉地荡然无存了。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望洋兴叹

D.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冠冕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B.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C.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颠,但见它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漫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蜘蛛网一般。

D.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