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沸腾的湖泊
姜永育
①你见过用大铁锅烧开水的情景吗?一口直径很大的铁锅盛满水,下面柴火熊熊燃烧,不多久,铁锅里便热气腾腾,沸水翻滚,看上去惊心动魄。
②在自然界中, 也有一个类似这样大铁锅烧水的湖泊,它就是美洲的沸水湖。到这里游你可千万要小心,因为一旦掉入湖中,生还的可能性实在太小太小了。
③沸水湖位于美洲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加岛上。多米尼加虽说是岛屿,但岛上群山高耸,大部分地方地势陡峭,沸水湖就藏身在多米尼加岛南部火山区的山谷中。
④据说,过去的沸水湖“养在深阖人未知”。有一天,几个探险者来此探险,他们走进这片山区时,突然看到远处的山谷中热气蒸腾,仿佛有人正在露天里生火造饭。几人当时又累又饿,看到荒山中升起炊烟,一下来了劲儿。大家紧赶慢赶,到达山谷里时,眼前的情景让他们大吃一惊:冒出热气的地方,原来是一个沸腾的湖泊。
⑤这个沸腾的湖泊长90米,宽约60米,整个湖面热气腾腾,就像一锅煮开的水, 特别是在湖的中心,湖水不停翻滚,水下涌起的水蒸气使湖面翻滚着灰蓝色的水泡,仿佛是开水沸腾时冒出的水花。当湖水装满时,从湖底喷出的蒸汽水柱竟高出水面两米多,看上去令人心惊胆战。
⑥由于两边的山体十分陡峭,因此,沸水湖的湖底又陡又深,距高湖岸不远处,湖水便深达90米,使人不敢离湖岸太近。可以说,沸水湖不但是个可怕的滚水池,还是道令人恐怖的深渊。再加上沸水湖周围地区由于长期受含硫气体及其他有害气体的影响,动植物都不敢靠近湖岸“安家”,因此,这里一片荒凉,当地人将其称为“荒谷”。
⑦整个沸水湖从湖底到湖面,都是水腾如沸。不过,有人可能会产生怀疑:湖水之所以沸腾,会不会是由于地下喷泉的作用呢?它的温度,说不定和温泉差不多哩。是的,泡过温泉的人都知道,温泉的水温虽然通常都不是太高,但整个温泉池里也是热气腾腾,看上去似乎和沸水湖的情景相差不大。不过,如果你真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这里泡温泉,相当于把自己活活清蒸了。
⑧那么,沸水湖的温度到底有多高呢?有探险者曾经冒着危险,用温度计测量过近岸的湖水:好家伙!靠近岸边的湖水都有90℃。看着“噌噌噌”上涨的温度计读数,强忍着炽热的水汽,探险者望了一眼翻滚的湖水,心有余悸地赶紧离开了岸边。由于常年沸腾。人们根本无法测量沸水湖中心的水温。曾经有人幻想过驾着小船,拿着温度计去湖中心测量,不过,面对开水般的高温和炽热难耐的水蒸气,谁都不敢把自己往这口沸腾的大锅里送。
1.本文主要是介绍“沸水湖”,而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提到“沸水锅”?
2.文章以“沸腾的湖泊”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手艺
褚朝新
十余年来,一直都不知道该怎么定义父亲。
父亲的下半辈子,一半精力在务农。他,是村里第一个尝试大棚种菜的,虽然最后并不成功,大部分农活也是母亲在做。可是,他又并不像一个普通的农民,有时候倒是像一个粗通文墨的乡间先生,好酒,酒后爱发点议论。
中学时代,家境困难,有同辈叔伯劝他:读书有什么用,你屋里那么穷,早点让几个儿子出去打工赚钱。父亲笑答:过十年,我们再看。
高考前填报志愿,他对我说:在中国要想不被人欺负,有三个出路——当官、做记者、当律师。最后,我所有的志愿都选择了新闻学和法学。后来做新闻,始于此。
其实,父亲小学都不曾毕业。1940年代的我村人,能上学的并不多,父亲勉强上了几年小学就辍学了。
后来,随着对父亲的理解渐渐加深,慢慢理清了:父亲不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是中国农村一个半务农半做着小手工艺的匠人。闲时做手艺,农忙时种地。种地并不成功,手艺却在地方上小有名气。
年轻时,父亲学了一门手艺,那就是用竹子制作各种器具。在乡间,他这类人被称为“篾匠”,会用竹子做农村绝大多数家用的器具,大到蒸笼、竹床类,中则筛子、簸箕、竹篮、竹椅类,小到筷子等。记忆中,幼时村人日常生活都是用竹制品,淘米的、煮饭的、洗菜的、晾晒的、打场的、挑庄稼粮食的、睡的,都是竹制品。
我们村,并不种植竹子,全县也没几棵竹子。但是,篾匠却不少。因此,街市上贩卖竹子也是一个买卖。父亲因为早年做篾匠手艺,后来积累了一些财富,经营过一段时间的竹子生意。生意落败后,父亲又回乡继续边种地边做手艺。
竹制品仍是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品时,父亲靠着这门手艺,曾一度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富户。盛时,弟子一二十人,偶有一两个与父亲是同辈,其他多是父亲的子侄辈。
老家是传统棉区,地少人多,人均只有两三分地,几十年都种棉花为生。棉花这种作物,一年种一季,种植时长达半年,四五月间播种、移苗,六七月间打药、防汛抗旱、整枝,九、十月份才有收获,十一月份扯掉棉秆,有的种麦子有的种点豌豆、油菜之类。
那年头,没有机器,完全是人工完成整个种植过程,棉花价低,棉农收入微薄,农民几乎勉强糊口。
棉农的窘迫,使得父亲的手艺在乡间颇为吃香,弟子也就自然多了。
父亲叔伯兄弟六人,到我这一辈,叔伯兄弟一共十九人,我排行第十九。十九兄弟,近半都曾是父亲的弟子,最大的大哥,比父亲小不过几岁,当年也是父亲的弟子,如今已经六十岁了。他们随父亲学艺,出师后自立门户,农时种地,闲时做点小手艺,勉强糊口。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粗劣的塑料制品和各种毫无美感的金属制品进入农村。那时,根本没有环保的概念,塑料、金属制品大面积取代竹制品,父亲的手艺由此开始没落,弟子们也慢慢都放弃了这门手艺,有的外出打工做了泥瓦匠,有的出门做了小买卖,有的继续在家务农过日。
在塑料制品开始逐渐取代竹制品头几年,竹床仍有市场需求。那个年代,农村不仅没有空调,连电风扇都没有。每到夏夜,家家户户都是搬竹床到户外乘凉。一张竹床、一把蒲扇,是那年头酷夏夜晚的标配。
父亲的手艺,最有名的是竹床。每到初夏,很多人找父亲定制竹床。那时候,娶媳妇、嫁女儿都会定制一个新竹床。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打竹床师傅,找他定制竹床的自然较多。即便是有些弟子,出师后还是要找父亲定制竹床。
后来,电风扇和空调相继在乡村普及,竹床渐渐被淘汰,夜间在户外乘凉的也越来越少。父亲的手艺,几乎完全失去了市场。诸多弟子,无一靠这门手艺吃饭过活。父亲自己也渐渐不再做篾器,只是偶尔给家里做点家用的器具。
篾匠,在村里消失了,父亲的弟子们都改行了,父亲的手艺在故乡渐渐失传……
1.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
2.对于文中划线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3.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加点词是如何刻画出“父亲”的手艺高超的?
棉农的窘迫,使得父亲的手艺在乡间颇为吃香,弟子也就自然多了。
4.面对传统手艺的消亡,你有何看法?请简要表述。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2)___________________,白露为霜。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
(3)微君之躬,__________________。
(4)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
(5)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①,口授句读,咿唔②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③,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日:“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④!”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⑤,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注释:①手任操作:手里干着活。②咿唔:读书声。③夏(jià)楚:本是古代老师责打学生的工具,这里是责打的意思。④乃尔:这样。⑤争药鼎沸:(读书声)与罐里煎药的滚沸声争响。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组/绣纺绩之具 B.旋复/持儿而泣曰 C.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D.病/少差矣
2.解释文中划横线的字。
(1)毕(_____) (2)方(____) (3)录(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2)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4.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
依照下列划线句,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春播下的种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春吹响的长笛;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春快乐的脚步
B.“春风如醇酒,著物人不知”如春轻柔的衣袖
C.“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春夜的凄冷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暮春的绚烂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②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③由汉族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
④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
⑤江西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
A. ④②③⑤① B. ①③⑤④② C. ④③②⑤① D. ①②④③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