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某语言学者对闽西方言的使用与保护问题作了一个摸排调查。下面是他收集到的零碎资料,...

某语言学者对闽西方言的使用与保护问题作了一个摸排调查。下面是他收集到的零碎资料,请梳理分析,整合这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有位老华侨回到阔别已久的龙岩,熟悉的乡音,绵绵的乡情,使他情不自禁和诗一首:少小离家古稀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发小相见喜相泣,一曲山歌丝竹醉。

材料二:学生:“老师,为什么我感觉这首诗不够压韵呢?”老师用客家话朗诵了一遍,说:“这下你感觉押韵了吗?”“感觉到了,很好听!”“方言是我们祖先的声音,是声音的活化石,最能体现古诗词的韵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三:一位旅客说:“我真希望在机场的广播里,除了听到普通话和英语外,还能听到我们的家乡话!”

(1)说出方言使用弱化的原因。

(2)从上述材料中筛选、提炼出保护方言的意义。

(3)请提出保护和传承方言的三个措施。

 

(1)①父母亲不与孩子讲方言,没有使用方言的家庭环境; ②学校不许学生讲方言,没有营造健康的方言语言环境; ③有些部门、单位重视推广普通话,禁止说方言,社会上没有形成尊重方言的习惯。(答两点即可) (2)①方言使人感到亲切,给人家的温暖;②乡音能使人得到感情慰藉;③家乡话使人记住乡愁,不忘故土;④方言有特殊的韵味,感染力强;⑤方言是声音的活化石,记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⑥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答两点即可) (3)①父母应改变观念,在家里养成方言交流的习惯;②学校要尊重方言交流,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③学校开设方言课,开展方言文化活动;④用录音、视频、文字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方言进行收集、保存;⑤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戏曲、讲座等方式适度传播、宣传方言。(答三点即可) 【解析】 (1)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答案在材料中没有提示,就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分析一定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这类全社会性质的问题一般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寻找原因。如:社会不重视方言,很多部门、单位禁说方言,连节假日的表演都不许上方言节目,认为方言节目难登大雅之堂;学校里只重视普通话,没有相关的乡土语言文化教学课程;父母重视孩子的普通话与英语,不让孩子浪费精力学习方言,没有为孩子创造讲方言的条件等。 (2)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一中筛选出:乡音给人熟悉亲切的感觉(“熟悉的乡音,绵绵的乡情”)。乡音能使人得到感情慰藉(“一曲山歌丝竹醉”);从材料二中筛选出:方言有特殊的韵味,感染力强(“很好听!”),方言是声音的活化石(保存了“祖先的声音”),记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古诗词的韵味”),方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材料三中筛选出:家乡话使人记住乡愁(真希望“听到我们的家乡话”),不忘故土。整理出两点回答即可。 (3)考查提建议的能力。要认真读题,明确所提建议针对的问题,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要解决“保护和传承方言”的问题,就一定要看方言为什么没得到传承,结合(1)小题,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给出建议:如:家里长辈多与孩子用方言交流,父母改变观念,鼓励孩子学习方言,给孩子创造学习方言的交流氛围;学校里开设传承乡土文化的课程,留出适当的时间段给孩子们进行方言交流;当地政府通过各种传媒方式宣传方言,发动民间组织进行方言材料整理,鼓励方言节目走上本地宣传舞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著阅读

“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他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将斩。

(1)以上文字出自《三国演义》,“他”是指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故事_________(不超过七个字)。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

(1)将所要求默写的内容工整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兔从狗窦入,。(《十五从军征》)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             ,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5)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6)《十五从军征》中淋漓尽致地表达老兵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的诗句是:                        

(7)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髮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觅封侯”用了_________(人名)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使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视之(仔细) B.臣之妻臣(偏爱)

C.王之甚矣(弊端) D.朝服衣冠,镜(照)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译为“的”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 B.朝廷臣莫不畏王

C.吾妻美我者 D.暮寝而思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

B.选文第③段写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

C.选文第④段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

D.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造成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无可辩驳之感。

4.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齐王被邹忌说服,欣然纳谏。请简要分析邹忌讽谏的高明之处。

 

查看答案

人贵立志(萧致治)

①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中心论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B.立志不应该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

C.立志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D.立志是共筑中国梦,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下列关于“立志”的描述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古往今来,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必定胸怀大志,并且坚定不移。

B.最好的立志,是社会集体的需要与个人的兴趣所协调达成的最佳选择。

C.立志,唯有以深明哲理为基础,不简单盲从,方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D.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立志只要考虑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就可以了。

3.下列对文章分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加点的词“一些人”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

B.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成大事者必有大志。

C.“何谓立志”的回答因人而异,但是作者提倡的是首先着眼于大局,然后再考虑个人。

D.毛泽东同志不仅心中立有大志,而且身体力行,在革命征途中矢志不渝,终成一代伟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