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自然的山川草木分化使人们流连忘返,文学作品中的精彩世界令我们心驰神往,家...

作文。

自然的山川草木分化使人们流连忘返,文学作品中的精彩世界令我们心驰神往,家乡的风土人情、丰富的人文内涵值得我们感悟,课余的琴棋书画、无穷的生活乐趣值得回味。探究,给我们带来发现的惊喜;合作,使我们得到收获的喜悦……花季如诗,生活如画,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请以“      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③600字以上;④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例文一: 古诗让我陶醉 斗转星移,日月更替。中华五千年文化不仅是文明的沉淀,更是感情的积累。而这恰好在古诗中有完美的体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流传千古的佳句。它完美地描绘了“五柳先生”采菊的清雅景象,在富有古诗独特的韵味美的同时,还饱含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愉快的心境。每读到这一句时都会不由自主地代入这个环境,同诗人感受同样的快乐,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油然而生。隐居清幽的古韵味浓情更浓。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仙李白素以豪放著称。用富有感染力的笔墨展现了一幅与“岑夫子”“丹丘生”饮酒行令的画面。不管处境如何艰难,始终坚信终有才能发挥的那一天。这句话从古至今激励了多少人,给予了多少人信心,帮助多少人走出困境。被豪情万丈感染的同时,“青莲居士”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态。乐观豪迈的古韵味浓情更浓。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诗人陆游临终不忘报国。这类似遗嘱的诗中饱含了诗人太多的爱国之情。我仿佛能看到他的悔恨,他恨身为文官,他恨不能为国家效力,他恨国家无法统一。《示儿》中的爱国之情流芳百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督促我们努力向前,时刻准备着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奋斗!爱国忧民的古韵味浓情更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作为新一代的炎黄子孙,我们更要让这些经典、动人的古韵传承下去,古诗让我陶醉。 例文二: 自然让我陶醉 四季的年轮一圈圈啮咬而合,我们在时间的海洋中匆匆而过。若我们驻足停留,带上一颗观察的心出发,不期而遇的美,就在我们身边悄然绽放…… 杨柳枝 走进春天,和煦的阳光和温暖的清风从我的脸颊边拂过,而我最爱的,仍是在风中曼妙舞蹈的杨柳。它垂下的叶片是那般新绿,青翠欲滴的颜色宣告着春的来临,仿佛一位轻歌曼舞的精灵向我的世界缓缓走来,在我的眼底展示她刚学会的舞姿和对阳光和春的回馈。我轻轻从她身边走过,脸上流淌着暖暖的笑意。杨柳的美,在我身边悄然绽放。 莲叶情 走进夏天,我漫步在公园中,那一池别样的清荷吸引了我的注意。此时此刻,我的耳畔又回响起了《汉乐府》的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驻足凝望一池清荷,虽没有牡丹一样鲜艳的光彩,却也有一番独有的清新淡雅,仿佛在园内轻焚一缕熏香,令人心沁气爽的感觉在风中飘扬开。我轻轻地从她们身后穿过,眼中满含一份欣喜。莲叶的美,在我身边悄然绽放。 秋露心 走进秋天,满山的红叶在秋风中烈得浓艳。天气逐渐转冷,在山间的小路上行走,空气中弥漫清冷的气息。叶片上早已是露珠挂满,迎着凉风在山前摇摆。凝视那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那份凉意在我心头划过一丝涟漪。露珠折射出太阳的光泽,在天地间缓缓闪耀,让人领悟到秋季的晴朗美丽。我静静地从它身旁经过,胸中满盈一份愉悦。露珠的美,在我身边悄然绽放。 白雪魂 走进冬天,片片雪花在夜空中飞舞,月色清寒,孤影云伴,思绪万千纷飞。远望窗前一场纷飞飘扬的大雪,它们绝不污浊,绝不粘连,仿佛是在与人间寻求最后的告别。它们坚守自己的高洁品性,将世间染成一片纯白。天空如此高远,色彩如此浅淡,只留下一份孤独的记忆在这万籁俱寂的雪夜。我静静地站在它们身前凝望,心中满怀一分敬意。白雪的美,在我身边悄然绽放。 若再有春,我将轻抚杨柳;若再有夏,我将感悟莲叶;若再有秋,我将寻觅露珠;若再有冬,我将追忆雪魂。这份自然中不期而遇的美,在我身边悄然绽放,让我陶醉…… 【解析】 此文是半命题作文。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又有相对的限制性,开放中有约束,既有利于同学们个性的发挥,也有利于考查作文的水平。“陶醉”的意思是忘我地沉浸于某种情境中。写作时要明确是什么让自己陶醉。 构思一:从欣赏大自然美景角度,我们可以写出大自然的各种美景让我们陶醉:海的浩瀚,天的空阔,山的幽静,湖的碧波等都能让我们陶醉。只要我们把这些大自然美景的特点用形象的文学语言写出,我们便会陶醉于这些美景之中。 构思二:人物高尚品质让我们陶醉。我们可以选择生活中对自己影响深刻的一个人物,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这些人物所特有的高尚品质,以及这种品质对自己的影响。从而完成对话题“让我陶醉”的完美表达。 构思三:一本书的思想,或书中的一个人物也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把它写出,也是一种心灵的陶醉。 构思四:陶醉于人生旅程的酸甜苦辣。可以陶醉于在魅力城乡间细品人文遗韵,可以陶醉于在沙漠山水中发现原始绝美,可以陶醉于在乡间晚风里散尽一身烟华,可以陶醉于行走人生,在心灵交流间品生活原味,可以陶醉于在书香气韵中读世间万象。 构思五:陶醉于个人的兴趣爱好。热爱读书的同学,时常会被书本里精彩的故事和美好的情感所陶醉;热爱舞蹈的同学,时常会被舞台上演员们执著的追求与高超的技艺陶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用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低碳生活”的感悟(200字左右)。

材料一: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也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

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而且沿海低地也将会淹没。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

材料二:

世界气候变化异常恶劣,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何降低碳排放成为人们当前最为关注的话题。

材料三: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既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低碳生活要求人们树立全新的生活观和消费观,减少碳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低碳生活将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门楣上国家,梁柱间文脉

李韵

①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到普通人家里挂的“积善之家”“天道酬勤”,街上店家的“同仁堂”“稻香村”,再到皇宫大院的“太和殿”“颐和园”,就会感到匾额并不陌生。

②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匾额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建筑的眼睛。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而“额”,一说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有人说,横的叫“扁”,竖的称“额”。简单来说,悬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匾额有作为堂号、表彰、祝福、商号、室内装饰等用途。

③匾额在古代可谓“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沈望舒告诉记者,匾额在历史上还承担着一种特别重要的作用 ——民间旌表制度。与西方惯用的奖章、证书不同,匾额不是个人的,不具有私密性,它是镶在村头、钉在牌坊上,可以让一个族群、一个地方都感受到的荣耀。

④《汉书》中就有记载,民间有一些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人士,政府会给他们发匾,作为精神奖励,这是一种古代的激励机制,维系着一种社会表彰制度。所以匾额在很多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字号,它其实是要把围绕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很多担当的要义传之子孙。勋章、证书具有私密性,也可能很快被人们遗忘,后代子孙无法从中获得鼓励、激励,但匾额却发挥了这种作用。中国乡间有许多表彰牌坊,记录着当地人造福乡里、建功立业的事迹,这些都成为一个地方的光荣。

⑤古代有许多匾额是由书法家题写的,这样的匾额不仅有文化意义,还有艺术价值。匾文大多凝聚中华人文要义,浓缩圣贤学养精髓,承载书写者的信仰、名节、担当,体现出浓浓的家国情怀,可谓“字字源典、词词据史,是中国故事与哲理知识的宝库”。

⑥现代社会,莫说寸土寸金的都市,连很多山野中的乡土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也都改成了楼房。在这种“水泥森林”中,很难恢复当年“无处不匾、无室不匾”的盛景。

⑦现在除了旅游景区、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几乎不再悬挂匾额。匾额生存发展的生态已经改变,其传承也必然面临困境。直接受到打击的,莫过于匾额的生产了。

⑧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行业凋敝,以制造匾额为生的匠人师傅也随之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他认为在古建筑的修缮、复建中还是需要匾额的,仿古的建筑、旅游区也需要匾额,由此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匾额市场。他坦言,机器制匾、3D 打印,都对匾额技艺的生存造成了冲击,但是真正懂匾额的人,还是喜欢手工匾额。“手工匾额一定会生存下去,现在仍然有一批年轻的制匾师傅。”王支援对此充满信心。

⑨或许家家门口堂前悬挂匾额只能成为一种回忆,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匾额文化的传承不容置疑。除了继承手艺的制匾师傅,匾额成为一门学问走进高校,也是一条传承的途径。匾额学可以把匾额的文化、文饰、颜色、图案等一一提取出来,进行系统研究,避免匾额在流传中出现文化特色的流失。如果成立了匾额学,匾额可以走进高校,让它作为一门学问得到更大、更有效的普及。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文本说明的主要内容依次是:匾额的起源、匾额的作用、____________

(2)匾额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______

2.文章第①段提到了“天道酬勤”“同仁堂”“太和殿”,有什么作用?

3.谈谈你对文章标题“门楣上国家,梁柱间文脉”的理解。

4.选文说匾额“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请列举一个并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青衣

胡玲

(1)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2)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很多人的梦想。

(3)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4)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 ,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5)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去。青莲不走,她悄悄来到后台。

(6)柳月如对镜卸妆 ,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青莲紧盯柳月如,紧闭双唇不语。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可不管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是不说话。最后,柳月如问,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终于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7)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的。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她扮相清丽端庄,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8)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的满腔激情,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

(9)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包装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青莲想也没想,说, 我没兴趣 !男人说,传统戏在本地已经没市场了,现在还有谁看戏?说着,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青莲小姐,走阳关大道,还是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由你自己决定。说完,男人离开了。

(10)那天,男人的话不断在青莲脑子里回荡,令她坐立难安。她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柳月如说,咱们是唱戏之人,并非戏子。青莲说,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寻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说,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柳月如说,你出了剧团,咱们的师徒缘分也就尽了。青莲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剧团的大门。

(11)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柳月如。

(12)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点了杯咖啡喝起来……青莲去得早,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作为明星 ,她早已习惯了人们对她的关注和议论。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她唱歌挺好听的。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原来她以前是唱戏的啊,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

(13)老板来了。青莲说,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得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青莲内心如同被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14)晚上,青莲做了一个梦。梦里 ,柳月如和青莲唱《白蛇传》,柳月如演白蛇,青莲反串法海,两人对打起来,青莲一剑刺穿了柳月如的胸膛,柳月如倒在戏台上,鲜血染红了她的白衣。青莲从梦中惊醒 。

(15)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16)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 我是月如的表姑,你是青莲吧?青莲一惊,你怎么知道?老太太说,月如说过, 你迟早会来的。青莲问,师傅怎么走了?老太太说道: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剧团倒闭后,她大病一场。昨晚,她走了。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说着,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是一套青衣的戏服 ,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

(17)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18)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剧团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青莲。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1.小说围绕青莲写了哪几件事?

2.简析第(4)段和第(16)段画线句子在塑造柳月如形象中的作用。

3.简述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4.小说以 “大青衣 ”为题好在哪里?

5.在戏曲文化进校园的今天,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查看答案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城阙辅三秦,_______________

(2)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

(3)一日不见,_______________

(4)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6)_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①,瑶、僮②犷悍。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③。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④实即处决,民安其居。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民益得尽力耕耘。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⑤、床头盐豉数器⑥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年冬,上南巡至江宁,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注)①瘴疠:感受瘴气而生的疾病;②瑶、僮:当时的少数民族;③廨舍:官署;④谳:审判;⑤绨袍一袭:一件袍子;⑥盐豉数器:几罐豆豉。

1.下列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授/广西罗城知县 B.邻瑶岁来/杀掠

C.盗发/即时捕治 D.惟/笥中绨袍一袭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方__________    (2)是__________    (3)谕__________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

(2)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4.清代皇帝认为于成龙是“天下廉吏第一”,为什么?结合最后一段说说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