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风景是什么?到底是两街的树,是绚烂的花,还是人间蕴含着美好与温暖?请以“人...

(二)风景是什么?到底是两街的树,是绚烂的花,还是人间蕴含着美好与温暖?请以“人间何处无风景”为题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严禁抄袭。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写完后认真读一遍,认真修改润色,做到文从字顺,抒情自然。

 

范文: 人间何处无风景 河岸对河流说:“我不能留住你的波浪,让我留住你的足印在我心里吧。”——泰戈尔 或许青春就有那些尖砺与背离;或许成长就有那些叛逆与感伤;或许留心沿途的风景,就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人间何处无风景,留心沿途的风景,或许弥足珍贵。 母亲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极旧,上面斑斑驳驳的,是岁月送给它的礼物。我总是劝母亲扔掉这辆自行车,母亲在这时变得很固执。于是我背对着母亲,皱着眉头与母亲冷战。母亲总是小心地擦拭着这辆车,总是看着它微笑。那天,母亲忽然转过头,对我说:“我们去骑自行车好吗?”看着母亲那温暖的笑颜,我极不情愿地坐在使我与母亲多次吵架的自行车上。 那是我与母亲的十年。穿过大街小巷,我与母亲拐到母亲与外婆从前的家。小麦的点点香味飘来,那是乡土的味道,我看着脚下车印在泥土上缓缓轧出,画出完美的弧线。我张开手臂,微风拂来,淡淡的。忽然,母亲的车把一歪,我一把抓住母亲的衣角,母亲双脚踮地,稳住了自行车。母亲急忙回头问:“没事吧?”我微笑地看着母亲,母亲温柔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喏,小时候我和你外婆,也是这辆车,也是这条路。” 那是母亲与外婆的十年。我终于知道母亲为什么舍不得丢掉这辆自行车了,我的心最深处被触碰,我知道,那是爱。那时的母亲也一定和我一样,穿着白衬衫与解放鞋,露出被太阳晒得健康的小麦色皮肤,看着外婆黝黑的长发别着普通的珠花飘起,看着地上车印的连绵,看着沿途的风景,温暖如昨天。 那是我们一家人的十年,母亲笑着说:“你和你的孩子以后也一定会骑着这辆自行车,走过我们走过一遍又一遍的这条路。”我闭上眼睛,听车轮转动的声音,张开眼睛,看沿途的风景的温暖延伸至未来。 人间何处无风景。这条路,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乐趣;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丽;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清秀。更重要的是这条路上还有我与母亲,在同一辆车上,母子俩说说笑笑,早已成一道风景。 在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节奏越来越快,但感觉却越来越迟钝。远处的树枝多了一丝鹅黄,我们熟视无睹;地上的草儿萌发出新绿,我们视而不见;连母亲的发鬓间多了一丝白发,我们也倏然不知。我们何曾留心沿途的风景? 母亲,我不会再吵着扔掉这辆自行车。 母亲,我会用自己明亮的眼眸,映出沿途最美的风景,收藏在自己心里。因为这风景,体现了亲情的温暖。人间何处无风景,我想对车轮说:我不能留住你的经过,就留住沿途的风景在我心里吧。 【解析】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题干部分给我们提供了写作的思路。人间何处无风景:长河落日,是一种风景;小桥流水,是一种风景;搏击长空,是一种风景;会心一笑,是一种风景,慷慨解囊,是一种风景……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风景无处不在。题目中的“风景”是关键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原义的“风景”,也就是通过写自然界中的风景来写自己发现的独特美感;二是比喻义或者引申义的“风景”,即某个美好的场景或温馨的画面。在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化实为虚,以小见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

雨后泥土的味道,暗夜中槐花的味道,妈妈小小厨房的味道,阳光下洒落汗水的味道,书籍里蕴藏的知识的味道……你的身边总会萦绕着一些让你难以忘怀的味道,能让你“嗅”出生活的美好。

请以“__________的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词或短语,然后作文;②角度独特,感情真挚饱满;③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严禁抄袭。④敢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下课来找我聊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海

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如愿以偿了。

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罐装饮料,装满了各色名牌或非名牌的服装和鞋袜,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我有点替女儿感到遗憾。

久居闹市,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对面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躲开这个“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才带女儿进公园。这种时候游人寥寥。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情,或是什么忽发的奇想。有时我们都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艳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藏经楼,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仔细回想起来,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吕梁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有许多次,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株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满心的孤独,如麻的惆怅,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的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何处,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终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然朝一片结了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却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的相遇。

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

1.作者带女儿“看海”的目的是什么?

2.文中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

3.下面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那么大,我想带您去看看

麦子

母亲今年60多岁,这些年胖起来了。由于胖,她婉言谢绝我让她入住大城市的邀请,固执地留守在老家。

那日,我带女儿旅游回来,照例给母亲打电话,像过去那样不厌其烦地描述所到之处的风景和趣闻。母亲一向爱听这些,边听还边好奇地问:“上海真的繁华热闹吗? 南方的春天跟北方一样吗?故宫里还有宫女吗?”她的问题稀奇古怪,总让我的小女儿跟我吐槽,“妈妈,姥姥真土。”

我见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乌黑的长辫子、闪亮的大眼睛、唇红齿白、衣着时尚,一点儿都不土。母亲的心很大,即使经济困顿,即使跟父亲经常有吵不完的架,但她仍旧对未来有热切的盼望,偶有闲暇总是跟我说:“外面的世界大着呢,妈是没有机会了,希望你能有一天走出去,带着妈的眼睛啊好好看看。”说这些时,母亲的眼神悠远。

终于,我考上了大学,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能看到自己想看的风景。但是母亲却像个被故乡囚禁的犯人,一日日苍老下去。偶尔跟她提出想要带她去旅行,她态度坚决地摇头,嘴里还嘟囔着,“不去不去,那得花多少钱啊。”看到我失望,她还不忘安慰说:“妈知道你孝顺,不是钱的问题,是妈年纪大了,又胖,实在不想动了。”

有一次带孩子旅行,见到同行的朋友竟然带着年迈的父母,我无比羡慕地说:“你真幸福啊,还能说动他们,我爸妈死活不来。”她欲言又止,随后才偷偷告诉我:“全天下的父母啊都是怕给孩子增加负担。这次肯来,是因为我说老年人免费,这才给哄来的。”

瞬间,我心有所动。

那年5月,我便有预谋地把母亲接到家中小住。一日,假装无意说:“有个免费旅行活动,你去不去?”母亲眼前一亮:“不花钱的当然去。”然后眼神又黯淡下去:“谁那么好,让免费去啊?”我一本正经地说:“这不母亲节快到了嘛,人家搞活动呢。你不去我让别人去了啊。”母亲这才笑开了:“去,去。”

我揶揄她:“您不是说不爱旅行吗?”母亲羞涩地笑了。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带着母亲旅行。到哪里,她都紧紧牵着我的手,我也第一次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她的衣食住行,看着她第一次坐飞机的忐忑不安,看她痴迷地看海,看她欢笑着赤脚走在沙滩上,看她吃着那些普通的团餐还赞不绝口,心里欢喜雀跃。

最后一晚,临睡前,她眼睛红红地跟我说:“怎么感觉这几天就像做梦一样,从小我就想看看大海,一晃这么多年了。还是有个闺女好啊,替妈把这梦给圆了。”

我鼻子一酸,我其实早就应该想各种办法带她出来看看。

还没等再次出发,她却病倒了。病榻之上,我鼓励她说:“您不是还想去草原吗,还想看看长城,看看毛主席的遗像吗?我刚成为上次那个旅行社的VIP会员,能参加很多优惠活动,只要好起来,咱们年年都能去旅游。”

母亲微笑着摇摇头,絮絮叨叨跟我说起了我的不易——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工作不是过去的铁饭碗,女儿琴棋书画都要学,还背着重重的房贷,经济负担太重了。她实在不忍心我在她身上浪费一分钱。

看我边听边哭成泪人,母亲的眼眶也红了,用温热的手轻轻拍着我的手:“别替妈打算了。妈年纪大了,走不动了。你的眼就是妈的眼,你看到了,妈也就看到了。”

我反将那只苍老粗糙的手紧紧握在手里,流着泪倔强地像是对她说也像是对自己说:“不,我看到了跟您看到了也不一样。世界这么大,我看到了,也想带您去看看。”母亲忙不迭地答应,在泪水中笑成一朵好看的花。

虽然她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但我会用她喜欢的方式,携着她,陪她看穷其一生渴望看到的风景,世界那么大,我只想带她去看看。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母亲眼前一,“不花钱的当然去。”然后眼神又黯淡下去,“谁那么好,让免费去啊?

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这些默写你会吗?真的会吗?

(1)_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3)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4)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5)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6)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7)《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听曲而生情,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少年,臸、凊、弢、竔、邬、燚、掱、玽、燊、猋、琞、筱、浛、琤、靘,这些字看不懂吧!好好阅读下面文言文,盘一盘各题。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钱镠于公元895年建国,至其孙钱弘归降宋朝。吴越国境包括今江苏、浙江、福建部分地区。②级:层 。②患:嫌,担心。④布:铺排。⑤贻():赠给。⑥讫():完毕。⑦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弥:紧密。⑧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⑨胠箧:打开的箱子。

1.盘节奏——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氏/据两浙时 B.问塔/动之因

C.盖/钉板上下弥束 D.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2.盘字义——解释文中加点字。

___________                            伏___________

3.这个你估计盘不动——翻译文中划线句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

4.盘一盘喻皓——本文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喻皓的高超本领和见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