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说和做》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

阅读《说和做》选段,完成文后问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2.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

3.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他并没有先‘说’”中的“说”的不同含义。

4.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加以表现?请用一句话概括。

5.“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些话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1.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2.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3.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4.选取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5.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及谦逊的人品。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这句话把闻一多对古代典籍的研究比作是“向地壳寻求宝藏”,这是比喻的修辞。闻一多先生苦心钻研古代典籍,一如寻求宝藏,这处比喻化静态的研究为动态的寻求,生动准确地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在面对古代文化时苦心钻研的姿态。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热情赞美。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吃尽”“消化尽”,两个“尽”字意为“完,没有剩余”,“射到”表现其目光深远税利。联系语境可知,这几个动词生动准确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专心投入的情态,也表现他对于以文化拯救衰微民族的执着与坚定。这几个动词,用语准确,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3.本题考查赏析词语含义。需联系语境具体分析。“做了再说”“说了再做”,“说”与“做”相对,“做”为行动。“说”为宣告。“说了再做”中的说是在行动之前告诉大家自己要做什么。“做了再说”中的“说”是告诉大家自己已经做过了什么。“他并没有先‘说’”这句话中“说”加了引号,可见有着特殊的含义,有自夸、、吹嘘、自诩的意思,也就是在做之间没有先向别人吹嘘自己要做什么。 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一部‘校补’赫然而出”“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可概括为:选取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5.本题考查分析人性格。“我是做了再说”是说闻一多先生无论做事还是搞研究,都是先做出成果之后再说,“做了也一定说”是说闻一多先生即使做出了成果,也不一定会告诉别人,表现了他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不夸夸其谈,言行一致,只以成果说话。有了成果却不一定说,表现了他谦逊低调的品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因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题木兰庙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注释):①明妃:王昭君,为维护汉匈关系,出塞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长而____

(2)木兰易男装____

(3)鞍马____

(4)黑山____

2.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给句子断句。(限断2处)

值 可 汗 点 兵 其 父 名 在 军 书 与 同 里 诸 少 年 皆 次 当 行。

3.如何理解诗句“弯弓征战作男儿”?结合《木兰从军》内容,简要概述。

4.诗、文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

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此诗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三、四两句动静结合,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填空。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木兰诗》)

(2)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3)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4)《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6)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有一幅叫“马上平安”的图案,也叫“马报平安”。古代交通不便,家人、行人,久未得书信,但得平安二字,以慰焦虑之情。此图表达时人对亲人或亲朋之良好祝愿。“马上”,匆促之意也。唐诗《逢入京使》中有一句“________________”,也是此意。

 

查看答案

写作

从八下语文教材,我们领略了各地的民俗,进入了物候学、地质学等科学领域,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了古人的理想家园。沉醉其间,我们感受到了多彩的地域文化,也感受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更得到了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请以“____________,真的让我着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3)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百衲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着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百衲衣风俗”。

2.本文围绕“百衲衣”,主要写了四件事: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母亲送百衲衣给我,④访问民俗专家,揭示百衲衣的含义。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4.作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你能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穿过的“百衲衣”吗?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上文完成后面题目。

链接材料 :百家锁是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的是用百家福寿锁拴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有种异曲同工的做法,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

有人认为选文和链接材料中的风俗虽含有较多的迷信色彩,应予以摒弃。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风俗的呢?结合具体风俗谈谈自己的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